◎ 艾 斐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而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基础上,特别是要增强文化自信。因为文化就是灵魂,灵魂就有支配功能和主宰作用。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共产党员,其灵魂就是党魂,就是国魂,就是民魂,就是思想、精神、理想、信念、目标和追求的全面展示与高度集中,就是对党的忠心耿耿和对人民的鞠躬尽瘁,并以此作为中枢和核心而倾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何以如此?就因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兴”与“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兴”与“强”具有支配、调控、驭动和激勖作用,并因此形成了一种因果感应关系,产生了一种内驱外进功能。而这种“因”的形成和内驱力的产生,则正是文化自信由然,文化自信使然。故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总之,“我们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
自信,就是确认自己所选定的目标、方向和道路是正确的,只要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沿着这条道路信誓旦旦、勇往直前,不达目的不止步,不破楼兰终不还,就一定能够达臻目标、实现理想、兑取愿景。而文化自信,则是以文化为“枢”、为“源”、为“芯”而所形成的内蕴式自信。这种自信不仅来源于人的灵魂深处,是“心”的升华和“志”的凝聚,而且更直接表现为思想、精神、智慧、品格、创造性与进取力的高度耦合,并由此决定了它所具有的丰富意涵和强大定力,正如马克思所说,文化“是一本打开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而本质力量,就是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思想力量、创新力量和进取力量。文化作为这一切力量的芯片和酵素,自当具有无与伦比的根本性和重要性,有了它的引领、砥垫、驱动和支撑,人就不仅会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而且更会具有实现这理想、达臻这目标、兑取这追求的信念、智慧与力量,并藉此进行创新性开拓,实现突破性发展,为人民和时代营造和建构足以改变现实和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充分认同与高度肯定,就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和炽于这一理想的。因为我们现在所置身的时代和所担当的使命,就既由文化自信所确证,又由文化自信所驭动:在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上,引领14亿人民,分三步走,把饱经历史沧桑而又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不仅是对历史上中华民族之“兴”的现实复原,而且更是对未来之中华民族蓬勃崛起的大擘画与新踔厉。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实现中华民族赓传与崛起之主体力量的华夏儿女最重要的奉仰和坚守,就是首先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此中,文化自信就是前进的思想引领与奋斗的精神动能,就是创新的智慧渊源与腾飞的道德砥石,就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和整个国家与民族的信念所归与灵魂所系。正因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而言,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没有灵魂,所以便尤其强化和凸显了文化的特殊意涵、重要价值与弗时届远的内生动力和引领功能。故此,习近平总书记便把作为精神事业的文化创造、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统统归之于“灵魂的创作”。
文化,既是这灵魂的现实存在与具体体现,那么,文化自信当然就是更基本、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了。这种自信既生发于灵魂,又归依于灵魂,是国家、民族以及每一个人的思想、智慧、精神、道德、创造性、奋进力的高度集中与典范体现,更是国家和民族之素质与精神的底色和标识。鲁迅曾说,“种树者,先培其根;育人者,先养其心”。而文化则正是养心、培根的良方与妙药。心是什么?心就是对情志、精神、德操、灵智和创造力的聚合与激扬,而文化则是这一切的源流与根脉。所以,文化养心,心铸灵魂,魂萦志理,志长精神,便成为了一个恒定的社会法则与生命范式,直如《周易》所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于此情况下,读书学习便也随之而成为了人的一种生命本能与生活常态。因为这是获得文化资源和汲取文化营养的主要途径与基本方式。读书可以让人内心强大,可以放飞灵魂,可以与先进思想和优秀人物为伴,可以源源不断地从书中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并恃之而勇敢面对抉择与挑战,特别是在阅读中通过发掘和放大文化所蕴涵的内生力与正能量而使人的潜质得以及时释放和充分发挥,进而从“腹有诗书气自华”中衍生出如缕而至的信念、智慧和力量,并用以在变革现实的实践中创造奇迹,跻攀高峰,构建文明,兑取理想。
实际上,雅斯贝尔斯就正是在这一认知基础上才得以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标志着人类文明起源与进步的新概念。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与文明不仅处于中枢地位,具有担纲作用,而且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了既无与伦比又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在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与文明就像一盏与日同辉的天灯,始终都在伴随着人类开拓探索的脚步而奋发前行,并不断地释放出文明与智慧的巨大能量,在为人类的探索和进取照亮前程的同时,更为人类自身注入了创造的潜能与文明的粹质,使人和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地在探求和进步中发生大飞跃,实现新跨越。可不啊,仅在五千年文明肇始阶段的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就足以成为照亮世界历史进程的精神灯塔。《论语》《老子》《道德经》等一大批源于中国的文化经典不仅传遍世界,而且深入人心,成为文明、智慧、道德和创造力的丰富源泉与原始依凭。尽管《论语》只是一本仅有11705个字的“小书”,但其读者量和影响力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却是极为罕见和无可伦比的。其中的许多名句在成为人们共同遵奉的箴言与真理的同时,更被一些国家写入了公民法典,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社会法理、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其在世界各国的译本已多达百余种以上。迄今,《老子》的全球发行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圣经》。其他像《孙子兵法》《史记》、唐宋诗词和四大小说名著等,也都早已是蜚声世界的文化经典了。就在今年早些时候,当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欧洲时,法国总统马克龙更特意在尼斯极为郑重地送给他一本1688年出版的《论语导读》,并强调指出这本300多年前出版的书曾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明进程产生过极为重大的影响,因为作为资本主义启蒙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都从中获益匪浅。
其实,这种现象又何止出现在法国和欧洲呢?文化作为一种思想的凝结与精神的激扬,其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从来就是没有时空阻隔和地域局限的,它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而当全世界都在从中国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提升思想和道德、激扬精神与情志时,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自然更应也更能比任何人都秉有强大、深邃而厚重的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说,共产主义“是从对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而恩格斯则强调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我们,作为拥有悠久而丰富文化资源与文明粹质的中华儿女,自然是既最有理由和资质秉具坚笃而强大的文化自信,又最能伴随文化的进步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尽早尽快尽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
文化自信之所以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就在于文化自信是一种出于灵魂、起于心志、发于思想、基于精神的坚定意念与强大力量。它不仅能够助人战胜一切困难,而且更能勖人创造世间奇迹。然而,文化自信却并非空穴来风,更不是谁想有就能有、谁欲得即可得。它是在长期的历史衍绎和实践磨砺中形成的,是从深厚的积淀中产生的,是由恒久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生活历练所涵孕、所萌发、所蕴育、所形成,由此而决定了文化自信的来之不易与极为难得。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我们或可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人类社会之所以得以始终与智慧和文明相伴,同创造与进步联袂,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人有文化,并从文化中汲取了智慧,产生了思想,培孕了德操,形成了理想,并藉此而以非凡的创造力和坚笃的进取心不断地开拓出新的生活,创造出新的奇迹,营构出文明的社会景观,擘画出发展的光明前景。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始终走在前列,而且更以其先进的理念和新睿的智慧而屡有开拓进取,不断创造奇迹、连连营构胜景,直使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风貌皆因之而不断地发生大变革和实现新飞跃。
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深刻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这是什么呢?这便是文化自信在文化积淀与文化发展过程中得以转化与升华为文化自信及其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产生积极影响、发挥驱动与引领作用的实现过程和客观效应。这无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会秉具无比强大的开拓勇气与奋发进取的无限精神内存,中国人民自当有这个信心,有这个底气,有这个定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尽管这种“抛弃”或者“背叛”有时是主观原因,有时是客观原因,但不管哪种原因所造成的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事实上的抛弃与背叛,都会衍化成一场万劫不复的民族历史悲剧。比如两河文明、巴比伦文明,尽管也曾与中华文明同熠共辉,其滥觞期甚至还要早于中华文明。但如今又怎么样了呢?完全可以说是“前朝事,尽销铄,当年繁华全无,惨景不堪入目”。对于此,我们只要看看如今的伊拉克、叙利亚,就会一目了然。是呀,曾经的“两河文明”,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文明,可是人类早期文化与文明的样板与典范啊!又如古埃及文明,也是与中华文明齐名或者更早一些的人类文明。可如今,当年所有的辉煌都只能在卢克索古城的地下墓室或者金字塔的岩沙深处才能依稀看到其当年曾经辉煌过的片断历史遗存。即使是曾经以太阳般的光辉照亮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古希腊文明,如今也大抵只能从类似叙拉剧场、“神殿之谷”、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阿帕米亚古城遗址、奥林匹克宙斯神庙、雅典卫城南侧的狄奥尼索斯剧场、哈德良图书馆、娜圆形神庙、德尔斐考古遗址、克诺索斯宫遗址、迈锡尼城堡废墟等历史遗迹,以及“李奥达尼”、《斯巴达年轻人的训练》《埃涅阿斯在拉提努斯的宫廷》《马拉松的战士》《波斯波利斯遗迹中的不死军团浮雕》《萨拉米斯战役》《瘟疫中的城市》《苏格拉底和亚西比德在阿斯帕齐娅处》《毕达哥拉斯主义者庆祝日出》《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和他的学生在学园》。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残页、《阿基米德之死(马赛克画)》《雅典学院》《亚里斯多德与荷马半身像》《哀伤的雅典娜》《美神阿芙洛狄忒(中)与战神阿瑞斯(右)间的亲密关系》《维纳斯的诞生》《劫掠欧罗巴》《詹波隆那》《酒神狄奥尼索斯》《愤怒的美狄亚》《盲眼的俄狄浦斯将孩子们托付给神》《掷铁饼者》《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斩开戈尔迪之结》《亚历山大进入巴比伦》等古希腊及其之后的历代艺术作品中进行回溯式的体察与想象。
然而,中华文化与文明却完全不是这样。它丰富、繁懋、敦厚、蕴深、广泛传播、绵延不断,除去悠久而漫长的史前期,我们竟也还有5000多年足以可资考稽的文化历史与文明进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漫长的衍化、变绎和发展过程中,我们更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开拓、有所前进,除了自1840年之后所遭遇的百年近代屈辱之外,我们始终都是站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巅峰之上,处于时代变革和社会进步的肯綮之处:早在先秦时期,我们就已居于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的文化中心与文明中枢;秦的高度统一和强势变革;汉武帝时中国作为军事强国,一直将为患大西北多年的匈奴赶至地中海和中亚、东欧一带;汉初著名的文景之治,更是为历经战乱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休养生息、强国富民的大好社会政治环境;南北朝时,特别是北魏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鲜卑汉化和政制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新崛起与新发展更是起到了制度性的保障与机制性的促进作用;从隋朝兴起科举制到唐朝创造政治贤明的贞观之治,尤其为中华民族的进一步崛起播下了良好的文化基因、打下了清明的政治根基;在唐玄宗主政的大唐开元时期,更是迎来了中华民族的旷代盛世与大国气象,遂使盛唐成为当时的全球第一大国、强国和文明圣地;明朝除了拥有以郑和七下西洋为标志的当时世界第一强大海军之外,更通过对外贸易创造了“白银帝国”的旷世神话,特别是在张居政任宰相的那些年,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白银居然都集中到了中国;即使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间,中国的经济总量也还分别是当时英国的15倍和美国的8倍。北宋时期尽管频遭北夷入侵,但在宋、辽结成“澶渊之盟”后,便迎来了旷代难觅的由宋真宗赵恒主政的“咸平之治”。此间,国家财富增长了68倍,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唐代贞观23年间总量的4倍,也超过了清代乾隆朝经济总量的3倍,这便是北宋时期由咸平、景德和大中祥符等三个年号所衔枚连接而成、历时19年的“咸平之治”。
从以上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回眸与胜迹博览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中华文明在5000年的沧桑变故中不仅不曾有任何中断,而且是奇迹频出、亮点凸显,赓绎有序,绵亘不断。二是在中华文明的绵延性崛起中,文化始终是其强大的精神引擎与不竭的内生动力。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衍进,一切物质的东西皆在不断地减少乃至消失,而唯有文化不仅流传了下来,而且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新的生活和新的事业中不断地焕发新精神、闪耀新光彩,释放新能量,成就新事业,并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思想内曜与精神支撑,成为不竭的智慧源泉、灵魂酵素和创新精神与创造力的万能之“芯”,且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失效,永葆强大的活力、魅力与定力。而这,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四个自信”时,特别强调:“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这同时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之源与关键肯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