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气象科普教育探索

2019-10-07 08:40姜晨颖张永东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气象站厦门气象

姜晨颖 张永东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等六大素养。气象科普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利用苏颂气象站,向学生介绍气象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巧用资源,利用身边人和事,挖掘和丰厚气象诗词中的人文底蕴,形成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学校科普教育要适应新时代新需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多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积极探索气象科普教育,一方面,建设苏颂气象观测站。组建苏颂气象社团,通过利用气象设备,进行气象科学知识学习与观测实验,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另一方面,研究气象风土人情。通过走进古代天文学家苏颂,了解苏颂,感受天文学家优秀品质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丰厚人文底蕴。

一、善辟途径涵养科学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科学思维方法和思考、观察、分析能力,学校开辟多种途径,以多种形式开展气象活动,涵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专题探究,激发科学思维

学校苏颂气象社团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常见的气象问题,设计学习的专题内容,每学期开展3—5个与气象有关的实践探究主题活动,例如《台风探究》《厦门国际马拉松气象研究》《酷暑天,怎样快速降低车内温度》《气象播报》等。2016年的“莫兰蒂”强台风登陆厦门,学生亲身经历了它给厦门带来的重创。社团老师把握这次气象契机,以“莫兰蒂”为切入口,开展《台风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收集资料,了解了台风形成的原因、级数、危害、好处、防范措施及台风命名的依据。通过专题探究,使学生主动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中,运用气象知识、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客观认识事物,并指导自己在灾害发生时,做出恰当的应对行为。

(二)学科融合,普及科学教育

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1]”所以,我们站在气象里看气象,要软化学科的边缘,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跳出气象看气象,跳出教育看教育。学校苏颂气象站将气象元素与不同的学科相融合,编写两本《气象小天地》资料书,尝试开发气象班本课程。例如,气象与语文学科相融合,从五年级语文下册的《草船借箭》的成语故事中,体会天气对军事战略的重要性等;与美术学科相融合,学生用画笔描绘天气符号,画出眼中的雾霾现象,制作气象小报等;与体育学科相融合,懂得什么样的天气适合做户外运动,看云识天,提前判断运动会的天气状况;与学生喜好相融合,用饼干演示月相的不同形态,请学生用“咬一咬”的方法,“咬”出上下弦等,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快速接受气象新知。

(三)多元平台,拓宽科学视野

气象科普是一个全社会的大工程,需要全民总动员、大团结、强宣传、常坚守。气象科普教育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气象知识学习平台,力求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学校主动走出校园,与家庭、社区携手共进,苏颂气象站与厦门气象台共建,挖掘市气象台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气象科技馆,切身感受气象科技魅力;邀请气象局专业人士和具备气象专长的家长进校为学生开设气象专题讲座;结合特殊节日感染教育,例如2017年3月23日,正值世界气象日,苏颂气象社抓住这一教育契机,为学生开设以“赏云识天,气象万千”为主题的气象知识竞赛。组织社团学生在校门口发放气象宣传小册,让更多的市民关注气象。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校际间的良好联动,壮大气象科普教育团队,形成一张密集科普力量的“气象云图”,让社会了解气象,让气象走向社会。

(四)持之以恒,端正科学态度

气象科普的观察—记录—分析—播报等,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随随便便,需要勤观察、再严谨、常坚守。苏颂气象站共设有两套观测系统,一套是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可以自动采集温度、湿度、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实时数据,学生日常接触更多的则是另一套人工气象观测系统,气象站制定定时、定员观测记录轮流制,每天安排4名学生对各气象要素进行独立观测,获得实际观测数据后,与自动站观测数据进行比较,较之准确性,并详细记录于气象观测板上。通过持之以恒的日常气象观测,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观测过程,反复训练,总结科学的观测方法,感受观测气象数据所需要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理解科学观测的重要性和严谨性。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气象科学小论文,其中学生撰写的《我为苏颂代言》研究性学习报告获得厦门市一等奖,激发了学生知气象、爱气象,用气象的热情。

二、巧用资源丰厚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是文化基础的两大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文化基础的源头。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文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人文文化是起引领作用的,它指明科技文化发展方向[2]。

(一)弘扬“道德为先、文华次之”的生命气象

“家规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伟大的天文学家苏颂,厦门同安人,他毕生的才学和官德得益于良好的家规家训,持家以孝,治事以公,奉行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因此,苏颂气象站把握“苏颂”这一人文教育资源,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首先,利用少先队活动课,把“立德树人”融入苏颂家规家训,对全校师生进行道德操行教育。“道德为先,文华次之”,为人品正行端才是最重要的。其次,组织学生参观苏颂故居芦山堂,感受苏氏家族千年的历史沿革与文化,识知芦山三杰和芦山十八进士第等文化。通过“晒家规、亮家训”,一方面,学生学习和继承了一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审视自身道德品行,自我对照、反省、要求,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的作用,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二)感受“厦门速度、厦门精神”的生命脉动

超强台风“莫兰蒂”过后,厦门满目疮痍。但它并没有冲淡人情、人心,相反,它激发了人们心中的责任与道义,更多的人不冷眼旁观,而是积极地站出来,成为救灾的参与者,厦门军民团结奋战,城市重建创造了被外界广为赞誉的“厦门速度”。在救灾过程中,部队官兵、地方群众守望相助的“厦门故事”持续上演。学生耳闻目染台风中的“小城大爱”,感受到了生命的脉搏和动力,学会感恩。苏颂气象社团学生在这次抗击台风行动中,不仅仅关注风和雨的影响,而且还奉献爱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例如撿枯树枝、清扫垃圾、为军人送水……众志成城、重振家园,学生看见一个有大爱、有力量的美丽厦门,真情真切感受到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感悟到“厦门精神”,从而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三)传颂“气象诗词、滋润心灵”的生命文化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诗教”的传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广袤的大千世界里,风云变幻的气象呈现出它内在磅礴的生命力,激发了文人墨客歌咏抒怀。气象站老师“巧借东风吹古韵”,将临近的“世界诗歌日”与“世界气象日”捆绑,以气象为“媒”,把气象科普教育与文化经典有机融为一体,从风、云、雨、雪、雾、虹、雷等元素去收集、整理描写天气的经典诗词,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讲解气象知识、解读人文价值,让学生领略古人笔下的气象万千,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分因子,涵养心灵,拥有一份“诗心”和“诗意”。苏颂气象站带领学生又一次亲近古诗词,颂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气象之美。这不仅增强了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而且树立了师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苏颂气象站”虽小,但是它激发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潜能却是无限的。苏颂气象站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气象及相关防灾减灾等科学知识、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的科普之窗。学生能看到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气象”。气象科普教育让校园洋溢生机,因为“彩虹的缤纷”,学校教育更绚丽,因为“流云的灵动”,学校教育更活泼,因为“和风的习习”,学校教育更和谐。我们用心、用眼观赏气象万千,用力、用情描绘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见行、落地见效的美丽画卷。

【作者单位:厦门市康乐第二小学 福建】

猜你喜欢
气象站厦门气象
厦门正新
气象树
珠峰上架起世界最高气象站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心灵气象站
“偶”遇厦门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