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英语习语翻译

2019-10-07 09:18李下
校园英语·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习语跨文化交际

【摘要】英语中丰富的习语表现了语言所蕴含的多姿多彩的西方文化。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共性和差异,力求忠实原文,并根据目的语的文化特点,对不同的源语言作相应的艺术加工,实现英语习语的翻译和真正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习语翻译

【作者简介】李下,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通过语言来交流和传承,语言只能依附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而存在。人们在对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而在语言这个大家庭中,习语是其中的核心和精华。如果没有习语,语言将会变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反之,如果运用得当,习语可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言之一,英语习语更显得纷繁浩瀚,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气息。如何准确传达习语所包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并再现原作的表现力,往往是翻译的难点。本文试图从跨文化语言交际的角度来探讨如何翻译英语习语。

一、跨文化交际及习语翻译的相关概念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交际理论的兴起,翻译研究已经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文化角度,翻译被广泛地视作是文化交流的行为。(尤今·奈达,2001:82)既然任何语言文本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存在,翻译必然不仅和语言有关,也和文化有关。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因此,翻译可以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是不同国度、不同种族、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英语是世界上最丰富和发达的语言之一,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语言的结晶,是语言使用者长期以来使用的形式简洁且意思精辟的定形性的、文化承载量最为丰富的词组或短语。史密斯在《词汇和语法》一书中说:“我们最好的习语和最好的词一样,不是产生于图书馆、会客室或华丽的剧院,而是在工厂、厨房和农场里产生的。”可见,习语确实是一个民族文化典型特征的反映。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语言符号,而这种文化词语的翻译和理解也正是我们进行各种跨文化阅读理解和翻译活动的难点所在。

总而言之,翻译是一座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习语是文化的典型特征,应受到高度的重视。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应充分注意其文化性。

二、习语翻译的方法和例析

我们可以把文化对比的结果归为三类:完全一致、部分一致、以及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

1.文化完全一致的情况。习语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习语与一个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习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习语一般都运用恰当的比喻,并能引起联想,但这种联想是由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生活经验决定的。世界各地的人都同住一个地球,有些经历和意识是相似的。例如,中英两个民族的人民在古代因缺乏科学知识,都把人的“心脏(heart)”当作灵魂、思维、感情的中枢,因而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部出现了大批围绕“心脏”的习语。

如:with a heavy heart 心情沉重。

heart and soul 全心全意。

heart to heart 心心相印。

另外,中国人和英国人共同的劳动经历也使这两个民族产生一些相同的人生经验: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不达。

to pass fish eyes for pearls 鱼目混珠。

2.文化部分一致的情况。当习语涉及的中英文化部分一致时,可以紧抓一致的部分,利用意译或直译加注等方法把不一致的化为一致。如下英語习语及其译文: hot potatoes 烫手的山芋, love me 1ove my dog 爱屋及乌, drink like a fish 牛饮根据英美语言文化,“hot potatoes”是指棘手的问题,在汉语里有一个与其相类似的俗语:“烫手的山芋”;“love me,love my dog”是表示喜欢我就喜欢我身边的人,在汉语里有一个与其相类似的成语:“爱屋及乌”;“drink like a fish”是表示像鱼一样喝水,这充分体现了英国的地理特征。英语中与海洋有关的习语也就特别多,其实这是一个不合逻辑的比喻,鱼在水中张口呼吸而并非喝水,中文翻译为“牛饮”。

3.文化冲突和文化空缺的情况。当习语涉及的中英文化出现冲突时一定要特别谨慎,可以采取意译或意译加解释的方法解决,切不可字字对译,误导读者。对于文化空缺可以有三种处理方法:直译、意译、直译加注或意译加注。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应以读者的需要为准。一般而言,原文对译文读者来说清楚易懂的可以直译,反之则用意译,有必要时加以说明。如下英语习语及其译文:

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毫米之错仍为错,死里逃生总是生。

gild the lily 画蛇添足。

Love is blind 情人眼里出西施。

英语中的“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看起来很像汉语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汉语的寓意为小错误不及时纠正,最后会出现大错,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而英语谚语则说明“小失误也是失误,差一毫米和差一公里一样”。因此该英语谚语应译为“毫米之错仍为错,死里逃生总是生”。“gilding the lily”似乎与“锦上添花”的意思相近,其实相差很远。此英文谚语指对很完美的东西作不恰当而且过分的修饰,表示不赞成这种弄巧成拙的做法。应该译为“画蛇添足”。英语谚语“Love is blind”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别称the bond god),其对应的汉语谚语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烙印。

三、汉英文化中褒奖行为的差异

1.褒奖方式的差异一个美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应邀去日本朋友家做客,虽然过后中国学生对美国学生说日本饭菜并不迎合他的口味,但在吃饭及做客后告别时,他却一直不停地在主人面前说饭菜如何地美味可口。美国学生觉得中国学生说了假话,让人听上去很虚伪。他认为如果是自己的话,他会说一些感谢的话,但同时也会率直地指出饭菜不合口味。对此,中国学生的解释是说饭菜可口是感谢的一种表达,并不是虚伪的恭维。英语文化中,人们习惯把对对方的敬佩和感激用不同的言语行为表现出来,假使要称赞他们,也是采用评论性的、限制性的,而且是高姿态的称赞方式;而中国人面对同一对象时,其称赞、感谢的言辞是不带评价的、全面肯定的、低姿态的,往往被西方人看成过分谦虚了,是虚情假意、恭维奉承的表现。

2.褒奖范围的差异及不同观念汉英文化中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导致了褒奖范围的差异,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宗教信仰、收入、年龄等都是需要避讳的话题,如我们对此类问题进行称赞会使话题陷入尴尬境地,影响双方的进一步交流。和英语中的褒奖话语相对比,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褒奖语涉及到对对方性格、内在品德及精神的赞美和钦佩,如常可以听到以下的寒暄语。

(1)你脾气真好,对孩子这么有耐心。

(2)你起得总这么早!

(3)你学习真努力!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同一褒奖点人们的不同观念。一种文化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得不到承认,或加以摈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的、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被认为是落后的、无礼的行为。让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话题进行探讨,对此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①体重。这是一个在两种语言中出现频率都很高的话题。过去,中国人见面如果说对方“发福了”“胖了”是一种恭维,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对健康及审美的需求,很多人反倒愿意听别人说自己“瘦了”,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说对方“发福了”“胖了”仍含有恭维对方生活条件优越的含义,而说对方“瘦了”一般情况下也表达了对其身体状况的关切;在英语文化中却没有这种含义,人们把体重超标看作是不健康的标志,所以说对方胖会被理解成暗指对方体质下降,而说对方“瘦了”毫无疑问是句恭维话,

②金钱。对中国人来说,称赞对方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是一种恭维,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恭维还会带有羡慕的成分;在英语文化中则不然,人们更看重个人通过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这种观念在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著作中得到了体现——“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③友谊。汉英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都重视友情,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情感为中心,认为朋友,特别是好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讲义气,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真够意思”“够哥们”“够义气”这样的恭维,这在英语文化中是听不到的。以英语文化为背景的人际关系取向以工作、志趣和活动为中心,朋友关系中仍然强调独立、自主和竞争,相互之间没有义务和责任。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给他身处困境中的朋友提供帮助是很正常、无可厚非的。

④外貌。中国女性在公开场合或丈夫在场时受到异性对自己外貌的褒奖时,多数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有时甚至会觉得不雅,有失体统;英语中人们对女性外貌、化妆和服装等的称赞是很普遍、很自然的,而且自由度很大,基本上不受年龄、地位、场合和熟识程度的限制。

⑤家庭成员。中国人倾向称赞对方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对方的孩子;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倾向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认为家庭和个人是一体的,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称赞有“自我表扬”之嫌,而称赞对方的家人事实上就是在称赞听话者本人;而多数西方人自我观念意识强,这种独立性往往使他们对自己的家庭成员不吝赞美。如,

(1)你女儿长得真漂亮!

(2)这么短时间不见,你儿子长这么高了!

(3)(母亲对女儿) You look so lovely in your new dress!

(4)(丈夫对妻子)What a nice dinner you gave us!

四、结语

英国文艺批评家理查兹说过“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种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中国读者和西方读者对实用信息的要求也不一定相同。某一文化所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另一文化中解码,这样的信息赋义的方式必受文化因素的影響。译者的任务是引导读者接受异域文化,因而在中英文习语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传达英语民族的民族形象和文化特色,探求翻译的内在文化信息传递、文化的碰撞、扭曲和接受等现象是使跨文化交际双方达成共识的途径。要成功地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刻苦地学习,不断地钻研和长期地积累。

参考文献:

[1]宗薇.商务英语翻译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11.

[2]戴凡, Stephen L.J. Smith. 文化碰撞—— 中国北美人际交往误解剖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Fred E. Jandt.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dentities in a Global Community[D].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San Bernardino,2007.

猜你喜欢
习语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两块磁的交际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
Ways of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