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选取了古语、成语和俗语三类语言文化负载词,并在释意论的指导下对其汉英口译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汉语词汇及其译文后,结合释意理论所主张的口译三步骤,针对成语、古语和俗语,提出相应的口译策略,以期对广大口译员的实践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语言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释意论
【作者简介】季嘉璐(1994-),女,天津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一、引言
在口译员做翻译时经常会遇到很多语言文化负载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谚语、俗语和成语。而在口译时如何对此类词语进行快速、准确地处理和输出则成了一个难点并且引起了众多口译员及口译研究者的关心。本文中,笔者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以2018年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出现的谚语、俗语、和成语为例,研究此类句子在口译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并以此更好地指导口译实践,以期在做口译时若遇到此类语句,能够更加顺畅和流利地进行翻译。
二、文化负载词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1.文化负载词的内涵。文化是一个抽象且复杂的概念,它包含着一个民族对知识、经验、价值等观念的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也都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语言也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对于传播文化,促进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语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创造出来为本民族人所使用的交流工具,因此无论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的词汇和句子都能起到反应本民族社会现实的作用,与此同时也要受到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文化负载词一般指由于文化差异而难以翻译成目的语的中国特色文化内容,其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语(包惠南,2004:10)。奈达将文化负载词从五个方面进行分类:生态文化词、物质文化词、社会文化词、宗教文化词和语言文化词。
2.文化负载词的研究现状。1980年许国璋教授发表了culturally loaded words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一文,在那之后,文化负载词的研究就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关注,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言:“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罗常培,2015:4)。
马龙在2014年撰写的硕士论文中以目的论为视角研究了《生死疲劳》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其在论文中提到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有:生态、社会、物质、语言。文中作者运用目的论做理论框架,研究了不同的目的导向是如何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以及不同的策略又会对译文有何种影响。李莹(2017)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国领导人重要会议口译材料为例,按照语言文化中包含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分别是诗歌、成语、俗语,并针对不同的分类提出不同的翻译策略。还有一部分作者,在研究时采用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并在这些分类的基础上运用某一理论对不同分类中的语料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
通过阅读文献可以发现,在早期的一些研究中,研究者们通常是在不同的分类下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并且会选择某一理论作为研究依据,但遗憾的是大部分的研究都只停留在对比分析层面,在结论部分给出的意见具有高度概括性,对译员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而在近几年的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新的研究者够在原先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转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但是研究者们所提出的策略仍然不具有实际操作的价值。 除此之外,笔者在一些实践报告中也见到了一些议员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自己总结的策略,但是所用的语料仅限于自己参加过的某一次活动,其策略的总结并不是建立在对大量语料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这样的翻译策略虽然具体,但却十分缺乏说服力。因此本文将就文化负载词中的语言文化负载词展开论述,以释意理论为指导,在分析2018年习近平的系列讲话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既有说服力又具有实践价值的翻译策略。
三、释意理论提出的三角模型
释意理论简介:释意理论是为数不多的口译理论之一,但是却在现有的几种口译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该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的,释意理论认为语言有多少层次,翻译就有多少层次。释意学派将语言分成了:语言、言语、篇章,进而又产生了三个层次:语义层次、话语层次、篇章层次,只有最后一个层次才能实现传递讲话者意图的目的。释意理论认为真正的翻译不是语言符号之间的机械对等转换,而是“语言符号转换成思想”和“思想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符号”,这两种过程。由此,释意理论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译三角模型。
赛莱丝科维奇1984年明确地提出了“理解—脱离语言外壳—重新表达”的口译三角模型,该模型将口译分成了三步。
笔者在本篇文章中运用的策略是在该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提出的:
——在翻译古语时,应采取:“明确汉语意思+简单补充文化背景知识+直译”的策略;
——在翻译俗语时,应采取:“理解深层含义+脱离语言外壳+组织语言重新表达”的策略;
——在翻译成语时,应采取:“理解词语意思+简单解释整个词语的含义”的策略。
四、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策略分析
古语、成语、俗语是中华民族经典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常出现在很多领导人讲话的场合,但是长久以来,这三类素材的现场翻译对于很多口译员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除了要考验口譯员的翻译功底、平时积累以及临场反应能力外,口译员在做口译时采取的策略也很重要,因而笔者在这里提出了三种策略即:
1.针对古语,在口译时应采取适当补充文化背景+直译的策略,在翻译时适当对文化背景予以补充,再按照现代文的意思直接、简单地译出,
例1:
原文:“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
译文:“An ancient Chinese …has its own law and those …prosper”.
分析:这句话所传递的意思是自然界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如果以合理的方式来应对,则会有好的结果,译者的译文建立在理解这句古语的基础上,从译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译文补充了这句话的出处,即来自中国古代典籍,接着就是将整个句子按照译员理解的现代文的意思简单译出成英文,这样听者可以更加容易理解。
例2:
原文: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译文:One doesnt have to follow… the people and one …old conventions …things done.
分析:这句话在前文中已经给出了出处,译员不必再添加,可直接进行翻译, 还有一些比较短的句子,是很好理解的,因此可以在理解简单补充出处后直接给出译文。
2.成语。成语是四字的短语,这就要求译员先充分理解成语所表达的完整含义,接着以简单通俗的方式译出即可,针对成语更多的是简单解释,不必太关注四字的格式,也就是应该脱离语言的外壳和表面形式,但应该力求将成语的意思表达出来。一般在发言人讲话时四字成语都是成对出现的,但是通常这种成对的四字成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近,但又有不同,另一类是前后词语意义相互承接,组成一组,共同表达一个意思。
例1:
原文:“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译文:“As a new year begins, everything takes on a new look,”
分析:这句话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初始状态,这里两个词语的意思稍有相似,但又略有不同,这样的词语通常是前后各取一个特点,因此译员在这里将译文处理为:可以看出,译者就是组织语言后简单地将成语所表达的意思传递出来,前后两句话的语义并没有重叠,语言非常地简洁易懂,第一句话的侧重点在“始”,第二句话的侧重点在“新”。
例2:
原文:“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译文:go 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 and be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分析:可以看出翻译的方法依旧是前后两个词各取一部分,但是两个被提取的意思一定是整个成语的核心意思,前者侧重永远兴旺,后者侧重长久流传,整句话旨在表达越来越兴旺强盛且代代相传的含义。
3.俗语。关于俗语,在中国的文化中俗语通常都一看就懂,但是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就是想借助这种表达传递出某种含义,但是译员在处理此类句子的翻译时,应视情况而定,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前后文语境并不完整,此时若采取直译则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因此需要译员根据语境理解更为深层的含义后,译出这句话:
例1:
原文:“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
译文: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we last met, …it will be a long time before we have to part.
分析:不难看出译文并没有生硬地字对字翻译,而是对这句话表达的主题意思传递出来了,即自上次碰面后好久不见,期待下次更长时间的会面,这就将讲者的意图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例2:
原文:“吃祖宗飯,断子孙路”。
译文:We … resources passed on to us by previous generations and leave nothing to our children or pursue development in a destructive way.
分析:这句话,译者在处理时,并没有简单地只译出字面意思,而是根据语境增添了一些讲者在应用时想要表达的意思,译文在这里想要传递的意思是我们要节省资源、保护环境、造福后代。
五、结论
根据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以及在释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对2018年习近平的系列讲话中出现的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研究,笔者发现,对于古语、成语及俗语的翻译,应该应用一些策略,以便译员在翻译时能够更加地顺畅、便捷。具体来说,针对古语的翻译,笔者认为,译员在翻译时一是应该注意适当补充文化背景,接着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译文传递出去即可,若是前后文化背景充分,则可以直接译出。而针对成语,笔者则认为,从表面看,成语是四字形式的,但是在翻译时,可不必太注重其形式,并且在领导人讲话中的成语多是以成对的形式出现,在翻译时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两个词意思有相近之处,但是完全独立,还有一种是前后两个词在语义上形成前后承接,针对这两种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在针对俗语方面,应该注意的是,俗语表面看起来很通俗易懂,但是有可能传递深层内涵,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若是前后文语境不充分,贸然直译,则会引起歧义,应该试图体会语言外壳之后的真实意义,也就是讲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但是如果前后文有解释性的语言,语境允许,则可以进行直译。通过研究领导人讲话中语言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笔者认为译员若在口译过程中碰到此类内容时,应仔细揣摩这些词句的含义,按照自己的语言处理习惯,并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尽量以最准确、最快的方式传递出去,以此来提高语言的质量和效率。此类内容包含的文化内容较丰富,因此对于译员平时的积累也是一种考验,这就要求译员在日常练习时注重对常用语言文化词汇表达的积累。积累加策略,产生更好的译文。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J.Brill,1964:91.
[2]包惠南.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4.
[3]李莹.释意论视阈下文化负载词汉英翻译——以中国领导人重要会议口译同传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19(04):419-424.
[4]马龙.目的论视角下《生死疲劳》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