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背景下高校非师范类学生应聘教师培养体系建设

2019-10-07 14:20卢文芸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可行性高校

【摘 要】 本文在分析供给侧背景下高校非师范生类学生应聘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可行性的基础上,探索了建设路径:明确体系工作目标、定位及建设思路;开设培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教学联动互助,为学生提供咨询、实习平台。

【关键词】 高校;非师范生;应聘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可行性;路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育事业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各项问题也愈发凸显。教师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偏远地区教师资源紧缺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生有志于投身教育事业,但高校的课程体系往往让其在应聘时产生弱势。本文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针对非师范类高校如何培养教师体系提出建设意见,开非师范院校教师人才培养之先河,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

一、建设背景

1、“立德树人”成为教育体制进一步发展的核心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要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核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2018年1月,党中央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意见》中一方面强调了在改革中要把突出师德作为重要原则,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举措方面,强调了要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2]两个政策文件的提出标志着“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工作重心,一方面要求现有学校以及在职教师队伍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师风师德,进一步学习、优化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对将要踏上教师行业的应届生做出了加强师德新的要求。其中《意见》更是对高水平综合大学提出要求,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展高水平教师教育。

2、教师队伍中非师范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一方面为进一步解决教师数量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教育质量,教育部2011年10月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并于2015年7月将教师资格国考推进到全面实施阶段。[3]教师资格的国考改革很快取得了显著效果,上海市2015年各级认定机构认定成功并取得教师资格的申请者中,非师范生占比达到51.62%。可见,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人中,非师范毕业生已占据不可忽视的比例,要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自非师范生的热情不容忽视。

3、边远地区教育发展的人才需求

目前,国内虽然每年有大量优质新鲜血液汇入教师队伍,但我国偏远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及不发达地区的偏远乡镇、农村的教师队伍依然以专科学历为主。许多山区中小学甚至连专科学历的老师也很难招到,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频繁更换,大量学生学业怠惰,成绩不及格,不但使贫困地区学生得不到优质教育,严重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成长,更将进一步扩大我国的贫富差距,影响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计划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偏远地区教师素质,吸引高素质人才支援偏远地区教育事业。2017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意见》对偏远地区教育发展的机制改革提出了多项重要提议,包括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依据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做到越往基层、越往艰苦地区补助水平越高等。[4]两项政策的提出显示偏远地区教育问题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成为政府未来数年内的工作重心。

偏远地区教师数量虽不及发达地区,但依然占据较庞大比例,且许多偏远地区原本存在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要全面提升偏远地区教师素质,提升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仅依靠师范学校的师范生供给使远远不够的,只有进一步吸引大量有志于从事教师行业的非师范生,才能够更容易更有效地满足这一需求。

二、非师范生教师培养体系建设可行性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国内生产力的不断提升,社会中现实的人的解放也更加充分,这种解放尤其体现在人的意识、思想上,思想、意识的进步又尤其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上。早期所有的大学是“包分配”的,比如一些工科专业毕业后一定要进工厂做工程师,一些专业一定要去做研究员等,而当时的大学生们也十分满足于“包分配”的工作。新时代的中国,除一些特殊专业(如医学)和学校(如铁路局下属学校),大部分学校已不再限制学生的就业单位和就业方向,反而更加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了许多高校,特别是名校对学生和自身教育质量的要求。随着大学生个人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成熟的人生观和个人的职业追求,也因此许多非师范学生诞生了成为人民教师的职业理想。一方面教师职业工作稳定、待遇优厚,且有较长的假期,工作压力较小,符合许多大學生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人民教师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能够创造较高的社会价值,能够满足新时代大学生们的社会价值追求。这种高校和学生个人的内在需求使得培养非师范生应聘教师岗位成为可能。

国考开放多年来,已有多批非师范生在取得教师资格证后进入公立中小学任职,虽然存在部分非师范生入职开始时教学能力不强的问题,但总体上这些非师范生已经获得了大部分学校的认可,甚至有超过三成的教育局管理人员和中小学校长认为非师范生教学能力相较于师范生更强。这说明,不只有师范生适合从事职业教师行业,许多有志于职业教师的非师范生在通过一定的培训、训练和个人的努力之后也同样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人民教师。从中也可以看出,现阶段非师范生在从事于教师行业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阻碍与问题、最主要的矛盾便是其相比于经过系统、长期培训的师范生,非师范生授课、备课、做教案、板书等教学能力因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而不足。而针对非师范类学生应聘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的作用、目的和重心也正针对这一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非师范生从事教师行业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相比于受过多年教学培养以及实践训练的师范生,非师范生在教学水平、制定教学计划、板书以及较为理论化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往往不占有优势,但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中,尤其体现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上,非师范生往往对学科本身有着更深入的研究和更深入的认识,专业素质往往比长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以及进行实践演练的师范生更加过硬。可以看出,在职业教师行业中,非师范生即便出身于非师范专业,依旧可以并已经凭借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在教师人才市场中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尤其对于专业水平过硬的非师范生教师来说,不存在较大的就业困难问题,教师行业依然对专业素质过硬的非师范生有着持续增长的需求。

随着《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越来越多将职业定位在教师岗位的应届毕业生愿意前往偏远地区,一方面可以充分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政策的出台提高了偏远地区教师的待遇,使应届毕业生的物质追求和社会价值追求可以同时满足,使得很多应届生在物质上没有后顾之忧后可以放心追逐梦想。另外,许多原本出身偏远地区的应届毕业生一方面受限于家庭难以扎根于一线城市和较发达地区,另一方面愿意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而愿意回到偏远地区从事教师行业。而针对高校非师范生应聘教师培养体系的价值在于增加了可以并愿意从事于教师事业的应届生队伍,使更多想要前往偏远地区支援教育事业的梦想成为可能。

相比于公立学校,校外的培训机构,如新东方、高顿财经、英孚英语等专业性较强的培训机构对拥有优秀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非师范生尤为偏爱,使得非师范生即便没能在中小学找到合适的岗位,依旧拥有诸多的相关职业供其选择。同时,随着培训机构的发展走向常态化,就职于专业性强、企业文化积极向上、能够发挥较大社会职能的社会培训机构也未尝不是很好的职业选择。

三、体系建设路径

1、明确体系工作目标、定位及建设思路

体系培养目标应充分立足于国家发展的切实需要,立足于《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工作中心,以突出师德、提升非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水平为工作重心。[2]一方面满足发达地区学校对教师队伍素质的高要求,另一方面要满足于偏远地区对师风高尚的高素质教师的需求;一方面切实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在社会中找到自身的合适位置,进一步完成个人价值的实现。

体系的建设应定位于专业化的职业教师培养体系,一方面服务于有志于教师行业的学生,另一方面服务于社会,既要对学生负责,又要对社会负责;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水平,又要培养学生的师风师德和职业素养。

体系建设的形式上应至少包含但不限于常规的课程讲座、实践教学和实习。其中课程和讲座一方面传授职业教师所需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应将师风师德教育充分贯穿其中,高校负责人应时刻关注学员的思想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以及动机。在这一形式中,高校有义务为学员宣讲偏远地区高素质教师的引入政策,并引导、鼓励学员赴偏远地区支援教育发展。实践教学是在教师陪护下帮助、指导学员进行备课、授课的教学工作,高校可与中小学合作通过公益活动的形式为学员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实习为学员独立备课、制定教案并在一个中学或小学班级内完成任一指定课程内容的授课。

体系建成后应对所有学员的各项培训环节成果以及个人师德、素质等进行考核,对于能力不足、思想认识不够等不符合社会发展切实需求的学员应不予结业,应予劝退帮助其另行择业或重新参与培训。

2、开设培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教学

高校应为有志向从事教师生涯的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周期性开放,并在每期开放前面向全校学生进行招生宣传。应要求所有报名且中途没有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或被劝退的学生完成全部培训内容,以确保培训效果。对于缺课甚至多次缺课的学生应给予劝退或开除。培训内容应至少但不仅限于包含以下方面:

(1)培训期间高校应注意时刻关注、审查培训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个人动机,以及对职业本身的认识。应及时劝导思想政治素养过低、个人动机不纯、对职业认识存在较大偏差的学员对个人职业生涯重新进行正确的规划和定位,及时引导思想政治认识不够、个人动机不明确、对职业认识不够深刻的学员通过进一步的教育、学习提升个人思想政治认识,明确个人动机,更深入地认识教师这一职业。

(2)培训全程应贯彻师德、师风的优秀教育理念和培养,引导西部地区以及其他边远地区的学生毕业后回到自己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要端正学员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培养学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学员们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可以先为人而后为人师,为学生做出表率作用。

(3)培训期间应为学生宣读国家针对偏远地区教师队伍的政策,应引导、鼓励学生支援偏远地区,走到更需要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的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4)培训课程应包含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国家要求的作为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知识及技能,帮助、引导学员进一步理解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事业对祖国发展和学生个人的重要价值,掌握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

(5)培训中必须包含实践教学及实践课程。学校可以通过与中小学合作开展公益类的基础课程兴趣班、以及艺术类课程,一方面丰富合作学校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员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高校应保证学生在培训期间参与过不少于八个小时的教学活动,不少于4个小时的亲身讲课经验。高校必须承担公益类课程的监管责任,保证课程质量,并对学员的授课情况进行考评。

(6)高校应为所有完成全部培训课程的学生开具结业证书以及证明,证明应包含学生在培训班期间全部的学习、表现情况,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师风师德情况以及学校对该学生是否适合教师这一职业的评价和对学生个人的意见建議。高校也可以通过以开具推荐信的形式向学生未来的工作单位说明学生情况。

(7)高校应对所有完成培训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跟踪、指导,直到学生顺利取得资格证书并就业于教育领域或更换其他职业方向。

3、联动互助,为学生提供咨询、实习平台

高校应配合有关部门,在政府的支持、帮助、指导下开设专业的咨询平台,包括咨询电话和咨询办公室。学校应固定咨询电话和办公室的周期性开放时间,并确保开放时间时可以为咨询的学生提供有效服务。在咨询平台的创建完成后,高校应对平台进行周期性的宣传、普及,确保有相关需求的同学能够清楚学校提供的专业咨询渠道。

咨询通道建设的同时,学校应周期性的为全校师生开设教师职业生涯讲座,为对这一领域不了解且感兴趣的同学提供有效的教师职业生涯的有关信息,鼓励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个人品质优秀、专业素质扎实、有志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踏入教育行业,并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指导、培训。讲座应特别强调教师这一职业中师德、师风的重要性,避免有较强功力性追求的学生因这一职业的稳定性、较高工资、社会地位等而不是工作本身的价值性而选择这一职业。

高校应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与自己的附属中小学校或其他中小学开展联动合作,为高校有志于教师职业的非师范生提供实习平台,安排在培训中各项评价达到一定要求的学生前往合作学校进行一到两周的实习。

在规定的实习期内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应安排至少一次公开课程,并邀请实习学校、高校以及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前往并对其表现做出打分和评价。

实习教学结束后应对受教班级全体学生进行考试,试卷由实习学校相关科目教学组负责。

实习期间参与实习的学生应接受实习单位的安排,并由实习单位根据实习者实习期间表现、公开课情况、学生成绩等对实习生进行评价并制作签发相应证明。

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各高校以下支持和监督:

一、帮助高校建立相关的培训体系,为学校提供适当的专业性帮助与指导,确保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有效、专业的指导。

二、有关部门应建立有效制度与说明,给予高校非师范生培训体系有效地位,通过证书的共同认定、工作的监督等提升高校培训体系证明的权威性。

三、有关部门应对各高校的教师培训情况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其有效性,杜绝乱象、形式主义等不利于体系发展的现象。可通过要求设立公开课程、学员网上匿名评价、开设公共反馈、咨询平台等方式对学校的培训情况进行监督,通过参与学员实习的公开课程等手段确保实习效果。

【作者简介】

[1] 新华社.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Z]. 2017-01-19.

[2] 新华社.教育部负责人解读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Z]. 2018-01-31.

[3] 利珊,张燕燕,黄杰明.论教师资格准入制与师范教育改革[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68-69.

[4] 新華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Z]. 2017-09-24.

【作者简介】

卢文芸(1987—)女,浙江余姚人,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可行性高校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