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长篇小说《地下铁道》主题及语言特色之解析

2019-10-07 14:20樊宁瑜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拉怀特黑人

【摘 要】 本文解析了黑人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获奖小说《地下铁道》主要情节及主题。对语言特色做了评析:对语言拿捏得当,游刃有余,多维立体的呈现出多变的语言风格;以叙述为主,尽可能的不去议论;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呈现出螺旋式的故事情境;在人物刻画上,作者运用类似于传统人物写作的白描手法。

【关键词】 评析;英文小说;地下铁道;主题;语言特色

一、小说获奖、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2017年4月11日第101届普利策奖在美国揭晓。48岁黑人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凭借《地下铁道》获得小说类大奖,同时将美国国家图书奖也收入囊中。该书一经出版便得到世界范围内众多读者的赞赏与青睐;并成为主流文学的重要代表,并被美国传媒女王奥普拉强力推荐。她说,被陌生的善意和好心打动;同时也在好奇是什么在支撑着主人公科拉走下去。愤怒和眼泪不断在疏解。哥伦比亚小说家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评价这是“一本勇敢和必要的书”;作品被列入奥巴马夏季阅读书单;同时它还被《华盛顿邮报》《智族GQ》等入选为年度最佳小说。名列《纽约时报》十大好书的畅销书榜,《洛杉矶时报》2016年最重要的10本书;欧洲各大主流媒体盛赞不断。2017年1月,该书还荣获英国安德鲁·卡内基文学奖。

科尔森·怀特黑德,1969年出生于纽约、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是一位富有才华的作家,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任教;目前他是《纽约时报杂志》的专栏作家。1999年,因他的处女作《直觉主义者》,怀特黑德被提名海明威的终选名单,两年之后,他的小说《约翰·亨利时代》入围普利策奖的决选名单,写这部书让怀特黑德产生了创作《地下铁道》的想法。据了解,作者花了16年的时间构思和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搜集了很多材料。有些来自前奴隶的讲述,也有来自一些前奴隶写下的回忆录。这些材料描绘出奴隶制时期的全景生活画面:庄园场景,奴隶生活,美国不同州,不同庄园的运作方式,以及农奴与农场主的语言,谈话方式等。作者试图通过科拉这个小说人物,她的一系列经历——这一视角,来反映美国历史,甚至黑人历史。扎实的前期材料收集使得小说的整个故事内容更加饱满,增添可信赖程度与感染力;而且对奴隶主庄园的描写显得更为生动,沉稳,深具现实感。

二、小说主要情节及主题解析

小说讲述了黑奴科拉逃离南方奴隶主庄园,一路向北寻求人生自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世纪美国内战爆发前,科拉的外婆被白人猎奴者捕获,带到美国,经历了多次拍卖后,来到了美国南部佐治亚州做奴隶。在这里,科拉的外婆找了丈夫,生下了孩子梅波尔,她就是科拉的母亲。梅波尔生下科拉后,在科拉9岁时逃离了庄园。科拉在没有父母关爱下,饱受奴隶主的鞭打,欺凌,过着暗无天日,生不如死的生活。忍无可忍的科拉决心和朋友西泽一起逃离苦海,搭乘传说中的秘密“地下铁道”,向北奔向自由。每逃到一个地方,他们感觉好像到了乌托邦,但是敏锐的科拉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她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她逃到北卡罗莱纳州,经过了挂满黑人残尸的“自由小路”, 在低矮的阁楼里躲藏了数月,甚至嫉妒着公园里撒欢的野狗。后来她被告发了,帮助她的白人夫妇被吊死。她继续逃亡。世界上再也无处可逃,只有一个个要逃离的地方。尽管自由平等之路荆棘密布,科拉必须勇往直前。一路上他们遭遇艰难险阻,凶残的追捕,同伴的无辜牺牲,最终找到了“地下铁路”的入口,登上了一趟不知道会停靠在哪里的火车。地下火车从北卡罗来纳州,穿过田纳西,印第安纳州,停靠在不同的站点,而后又行至远方。科拉逃亡的路线展示了美国生活的全貌。这一路上,科拉亲眼目睹了美国社会的黑暗,无处不在的暴力,不公平的法律,好心人一个个遇难,而凶残疯狂的猎奴者却穷追不舍。

小说主题“地下铁道”是一种比喻。它实际上指的是在美国废奴运动时期一个从南方蓄奴州向北方自由州和加拿大输送奴隶的网络和避难所;它由包括黑人和白人在内的废奴主义者秘密搭建,并不存在一条真的“地下的铁道”。逃亡中的“列车员”是帮助黑奴躲避追捕的“猎手”,负责协助工作的叫“列车员”,“停站点”叫“站台”。在怀特黑德的小说中,“地下铁道”则变成了一个真实存在的铁路系统。作者曾表示,他创作的初衷就是把隐喻变成现实,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地下铁道”对于现实世界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存在于地下,漆黑一团,代表着与上层世界完全不同的秩序。地上和地下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地上的世界对于黑人来说,尽管光明但却是冷酷的,血腥的,惨无人道的;而地下的世界,虽然环境破烂不堪,黑乎乎一片,但是却充满温情善意,甚至带给逃亡的黑人一线希望。作者在此书中反映的美国种族主义,是通过白人对黑奴的态度,言语呈现出来的,运用写实的手法,而非作者的评论。怀特黑德在小说中不仅反映了白人对黑人的迫害,同时也反映了黑人之间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互相残害,这正体现了作者对人性透彻的审视。

三、语言风格、叙事技法以及人物刻画

一部小说是否优秀,首要的一条评判标准就是作者的表达力,看看作者的语感是否很棒,叙事的风格是否很酷。《地下铁道》对语言拿捏得当,游刃有余,多维立体的呈现出多变的语言风格。有时在冷静地叙述事件,偶尔展现出某些暴力色彩,但又是有节制的语言风格。尤其在某些悲怆至极的时刻,作者竟然礼貌地戛然而止,中断了对悲惨事件的继续叙述和评论。读者的情绪与思绪随着作者的叙写和语言色彩,跌宕起伏。作者的沉默和有意的忽略,就构成了叙述的空白,能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自己去想象各种恐怖剧情。这样,作家试图传达的恐怖感反而可以更加强烈。作者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隐喻,也没有使用高难度华丽的排比句,更没有任性地铺张各种意味的金句;而是以明晰的思路,酣畅的文笔,简练的语句,简洁的用词,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来呈现写作内容。其效果是衔接得当,文化渲染力极强。

此书是一部写黑奴逃亡与救赎题材的小说,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展示其史学观和思想体系;也没有将小说变为庞大资料体系的陈列场所,而是在虚构,还原历史场景与细节的方面时,使用节制,毫不油腻的文字表达。以叙述为主,尽可能的不去议论;且叙述多以主谓结构来表达,很少用到形容词;多以短句为主,复合句很少见到。从表达效果上看,短句会更有力量,干净利索,一针见血。得体地運用语言也是一部优秀小说更为重要的素质。

《地下铁道》堪称叙事技法的样本之作,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呈现出螺旋式的故事情境。书中充满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写实批判,魔幻现实主义场景营造,现代主义的心理描写和神秘化效果,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文类混合,拼贴与戏仿。

随着小说情节的不断向前推进,人物也层出不迭。每个人物的出现并没有将小说的情节复杂化,而是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南方奴隶种植园的残暴、血腥、与黑暗。同时新的人物的出现,将“地下铁道”从模糊演变到逐渐清晰化,再到强烈化。作者主要运用叙述,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科拉的性格随情节发展越发鲜明:有主见,心志坚强,勇敢,富有同情心,为保护Chester 被奴隶主毒打。一路的逃亡,所经历所感触的使得Cora由暂时摆脱困境的需求逐渐演变成觉醒的意识:渴望奴隶制度的瓦解和梦想着自己美好的自由生活。

在人物刻画上,作者运用类似于传统人物写作的白描手法,伏笔,刻画,渲染对人物的思想变化与内心活动进行描写;注重对细节的描述与点缀,这些都独具匠心的。在一定程度上,主题及内容的残酷与砥砺被这种从容淡雅的文风冲淡了。同时,为了冲淡主题的血腥味,作者的心理分析,细腻丰富;情节设置,张弛有度;场景设置,风格迥异;以此来营造合适的阅读空间与氛围,利于让读者在阅读时增添些舒适感。把叙述一桩桩残忍,纵肆无度的迫害事件,同国家理念,种族歧视,自由主义等各种元素混杂在一起,以科拉近乎平和冷漠的视角来呈现,为读者预留了更多冷静思索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熙涵. 刷新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n].文汇报,2017.

[2] 耿淑.追求自由,捍卫民主[J]. 出版广角,2017.

[3] 康慨.美国“暴力叙事”的突破与扬弃[n].文汇报,2017.

[4] 谢彩.长篇小说《地下铁道》:对语言的魔力做出了优质的呈现[n].文汇报,2017.

【作者简介】

樊宁瑜(1977—)女,陕西延安人,硕士,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及英语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科拉怀特黑人
重要的东西
重要的东西
重要的东西
全新别克 昂科拉、昂科拉GX
重要的东西
全新一代别克昂科拉
全新别克昂科拉、昂科拉GX
昂科拉 18T都市领先型
高中生写100遍“黑人的命也是命”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