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红艳
摘 要:《坎特伯雷故事集》是乔叟最重要的著作,该书开启了英国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传统。本文选取中世纪代表之一的骑士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两位骑士为了爱情而勇敢决斗所表现出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包括: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赞美;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与赞赏,揭示了诗人既把握时代又超越时代的伟大之处,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准确认识。
关键词:骑士精神;人文主义;人与自然;人的价值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乔叟承认自然之美,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而非如别人一般在中世界黑暗宗教势力的压迫下,否认大自然的美,忽略生活中的美好自然之景。在乔叟的笔下,大自然的春之声正诉说着朝圣者们的愉悦之情。热爱自己的生命,珍惜大好光阴,及时享受现世生活,充分肯定生命的价值,这正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不仅在开篇,乔叟在骑士的故事中更是有诸多贴切的环境描写。如在骑士的故事中,在其中一个骑士阿西德因为志得意满而正洋洋得意时,作者写道“旭日东升,东方笑出光辉。阳光照在路边的树林里,晒干了绿叶边上流淌的滴滴银白色的露珠。在晨光中,百灵鸟欢快地唱着歌……五月,你开着花朵,长着绿叶,你将受到欢迎,鲜美的五月,我今天愿染些媚人的绿色”。此时的阿西德事业步步上升,离心爱的艾米莉越来越近,此时此刻被美好的爱意包围着,对生活有着积极的态度,此时此刻的自然景色自然是春意盎然,充满希冀。而到故事的最后,骑士阿西德死了,人们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国王希西厄斯对人们说:“自然来自于稳定而完整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片段或一个部分,这样,他用他的才智,安排着万物,从而使得万物相继相承……一颗老橡树,它的一生经过了发芽、悠久的培育时期、繁殖经年,最后还免不了枯萎凋零。我们脚下坚硬的石块,经由我们不断的践踏,最后终于磨损殆尽而被抛于路旁。我们也知道,在宽广的河流总有枯竭的时候;再瑰丽的城堡也有荒废的时候”[7]此时人们已经意识到并且遵循自然界的变化,自然界的始与终,人们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并结合自身的成长变化,开始不再愚昧地迷信这一切都是神迹。这正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二、肯定人的价值
人文主义是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其关键是主张自我价值的自由实现。乔叟肯定人们追求现实幸福的权利,反对禁欲主义;他赞美人的力量,智力,机智和生命的爱。作者赋予每位香客自己独有的个性和语言,“虚”、“实”结合,“聚”、“散”有度,每个香客都在通过自己的故事,用符合自己身份的语言来反映自己自由且现实的思想。从其内容本身来看,故事中人与事栩栩如生,故事中的场与景生态活现,故事中的现实世界犹如整个14世纪的英国社会,从现实的人物言行、着装打扮等,读者可以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思想。乔叟采用辛辣讽刺的手法对女修道院院长、胖僧等进行了刻画和描写,对穷哲学家、传教士、庄稼汉给予了同情。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出乔叟的人文基调。在骑士的故事中,二位骑士爱上艾米莉后的对话就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派拉蒙:“我不知道她是人,还是神;我真的相信她就是爱神维纳斯”。阿西德:“你刚才还说不知道她是神还是人。你的感觉是属于神灵一类的,而我爱的是一个人。”阿西德声称艾米莉应当属于自己因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而他称派拉蒙的感情是一种精神上的爱。阿西德认为自己爱的是实实在在的女人,是人性而非神性的。这是对人性的呼唤,是对尘世爱情的切实追求。
三、以人为本
在朝圣队伍中,骑士是第一个讲述故事的人,这似乎在传达着一个信息――故事的讲述顺序是遵照社会地位安排的:尊贵的骑士当然优先,再者便是僧侣。然而,在骑士讲完自己的故事后,地位卑贱的磨坊主突然插话了,这表明乔叟安排故事的讲述顺序是随机的,他更倾向于一种自由、开放的交谈氛围。每个人都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受社会地位的拘束。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与言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严格按照社会等级来排序,这在严守尊卑低微的中世纪的英国是难能可贵的。而在骑士的故事中,两位骑士曾在小树林不期而遇,双方都想起对方都深爱着艾米莉而怒火中烧。阿西德对派拉蒙以死相威胁,不过答应第二天给派拉蒙带来胄甲和武器,这必须是一场平等的较量。虽然阿西德完全有能力取派拉蒙的性命,但考虑到二人都是骑士,且坚守以人为本的信念,他没有趁人之危,而是显现了君子风度。在二位骑士正式决斗前,君王希西厄斯规定:任何入场的人,不准携带或抛掷投射武器,或长柄斧,或短刀……战败者应生擒,不应杀死。此番规定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而不似那些残酷的骑士之战,必得取人性命,血溅战场方能结束。当派拉蒙负伤被生擒时,希西厄斯立马喊停:“喝!住手,战斗结束了!”可見国王对于生命的尊重,骑士的战斗并非取人性命,残酷的杀戮,而是简单的较量,须适可而止。这些对生命的尊重与保护都带着浓郁的人文主义的思想色彩。
四、结语
乔叟刻画了生动形象的人物,赋予他们人文主义的气息,将14世纪处于新旧交替的英国社会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坎特伯雷故事》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些“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不是统一于诗人的思想,而是用故事进行平等的对话。他用生动活泼的伦敦方言、幽默讽刺的方法,勇敢地举起了两把利剑,同时刺向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僧、俗两个贵族。他坚信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他的作品为英国的文艺复兴吹响号角。
参考文献:
[1]方重译.坎特伯雷故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