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主题学习”中,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知识体系;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的一个智慧世界。回旋在语文课堂新旧交替变化之中,纠结着花开花落之时,我们众里寻你千百回——语文主题学习。这柳暗花明的欢喜,是喜悦更是希望。本文主要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浅析如何确立“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主题。
关键词:语文课堂 主题学习 教学
一、语文主题是塑造心灵的情感阅读
生活就是语文,生活的内涵多大,语文的外延就多大。“语文主题学习”提倡生活的学习,提倡生命的成长。所以,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带孩子走进的阅读更多的是一种生命的体验、生活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这堂语文主题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本单元导读并结合丛书《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制订主题学习“赏读经典讲演,聆听激昂演说”,从演讲词语言特点入手,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这个教学目标;从感受闻一多正气凛然的演讲视频开始,再自选片段进入文本,品味语言特点。学生慷慨激昂的陈词,铿锵顿挫的语调,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走进历史,学生心中爱国的熊熊烈火难以平复。
读书当如饮水,水到自然渠成,何其幸福,读书应如此。
二、语文主题阅读是一个知识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学习语文还在于学习语言文字的運用。强化语言文字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在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提炼主题后我们发现,部编教材是按单元主题编写的,教材的每个单元,从单元导读到课文编写再到作文设计,都紧紧围绕一个单元的特定主题。同时丛书也与单元相吻合,它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使得教师教学的指向性更集中,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高效地发挥丛书对教材的延伸、重组、创作和升华的作用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更是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效结合。
例如从“写作手法”方面确立主题。2017年4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届“全国初中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有参赛教师利用丛书《一棵小桃树》《紫藤萝瀑布》两篇文章的共同写作手法——托物言志确定主题:“聆听花语数言——感悟人生哲思”。文章归类恰当,在引导学生赏析语言的同时,理解并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我们确立一堂课的主题不仅可以从写作手法入手,还可从文章体裁等方面确立主题。比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与第六单元都是小说,可从分析人物形象或梳理小说情节或环境描写及作用方面入手确立主题,也可从语言训练点的细节描写(《春酒》)、以小见大(《老王》)、设置悬念(《驿路梨花》)、托物言志(《白杨礼赞》)等分类进行主题的提炼。再以2018年陕西中考21题的考查为例,“《山行》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笔者设计了《品读寻意象 问情归何处》这一主题,具体内容如下。
教材:《我爱这土地》《乡愁》,丛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学习目标:(1)学习由意象感悟诗歌情感;(2)尝试运用意象创作诗歌。课堂教学:导入——由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一轮明月和一行大雁,请学生思考想到了哪些诗句;分两组进入含“月”和“雁”的飞花令;最后回到主题:什么是意象?
“意”——主观的思想(赋予思想或情感的“月”和“雁”);“象”——客观的物(刚才看到的月和雁);“意象” ——客观的物加上诗人的主观思想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诗句中出现的“月”和“雁”)。
活动一:赏诗歌,寻意象。(1)朗诵诗歌。以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如听范读《乡愁》,教师配乐读《我爱这土地》,学生配乐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2)找出诗中运用的意象,用特殊符号标记出来。
活动二:析意象,品情感。(1)小组多种形式朗诵诗歌。(2)批注你读出的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品味作品描绘了什么意象以及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活动三:诗歌创作。参照本节课学过的诗歌,模仿《我爱这土地》的句式,自拟题目,借助一些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播放视频《大美榆林》并分享教师之作,全文如下:我爱这榆林/假如我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我也愿把这耀眼的光芒照耀大地:这被朵朵白云装扮蓝天的驼城/这永远称赞着我们的来自“小北京”独特宏伟的六楼骑街/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台”的镇北台/和那被历史所辉映的红石峡/然后我痴迷了/连目光也定格在那迷人的一线天/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充满希望/因为我挚爱这土地……由大家分享佳作并说出其中的意象及情感,并做出小结:悟意象之妙,赏诗词之美,享诗词之趣,品生活之味。
“意象”是诗歌的眼睛,读懂意象是叩开诗歌鉴赏之门的钥匙。学生经历了学习—发现—分析—创作的过程,不仅对“意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收获了用意象创作诗歌,在这样的语言创作中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思辨力,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的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但我们可从翻译句子的方法、特殊句式的学习、词类活用及整合一词多义或虚词的用法等方面入手。比如虚词“为”在《鱼我所欲也》中出现了11处,“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中第一个“为”是介词,表目的,意为“为了”;第二个“为”是动词,意为“做、担任”。因此,在整合这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可以设计“为”的典型用法并归纳其他课文中虚词“为”的例句和义项。再如将《出师表》一课中出现21处“以”的典型五用法总结为“因、凭、来、用、把”。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多总结整合一些重点字、词组的用法,文言文教学就会“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文”,真正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
一节课一个点,学生一课一得,语文教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作为教师既能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同时又能把握语文学习的技巧,何乐而不为呢?
三、语文主题就是一个智慧世界
笔者深感“语文主题学习”就是把语文课程耕耘成一块闪烁着最美声音和文字的麦田,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文字、爱上一切美好的事物。
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四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设计出现了单元预习课、单元导读课、以文带文课、群文阅读课等变化。同时学校积极开展阅读活动,留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每天课前5分钟学生交流丛书故事及阅读心得;定期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有时笔者会觉得“亲子阅读”就像是家长带着孩子去沙滩捡贝壳,一个故事代表一个贝壳,孩子将捡回来的贝壳串联起来就是一道装饰。“亲子阅读”不仅是一个分享快乐、享受亲情的过程,也是为孩子点亮一盏智慧之灯。我们搭上了“语文主题学习”这辆列车,学生和家长及教师都在书香的气息中踏上了智慧的快车道。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一本好书犹如经受一次精神洗礼,从中可以获取知识,了解经世之道,并启迪智慧,滋养心灵。与书籍结伴,为人生奠基,为精神打底,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语文主题学习”就是这样一股暖人春风,引领学生走进阅读,必能打开学生的心扉,陶冶学生的情操。
“语文主题学习”——你悄然盛开,清风自来,静待花开花烂漫。
(作者简介:方媛媛,女,本科,陕西省榆林市第六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