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度审议”优化幼儿园公共建构区域的支持策略

2019-10-07 12:29朱巧云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建构材料班级

朱巧云

建构区是我园幼儿投票选出的最爱公共区域。三年多的研究实践,教师历经了基于经验、基于理论、基于课程三个阶段,通过对“四度审议”过程的认真回顾和梳理,为幼儿在快乐建构中获得自主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引导策略。

一、环境创设的审议——从摆设到浸润

环境创设审议是对照理论书籍、对照建设标准和儿童学习发展需要,观察幼儿活动中的行为等路径进行多维度审议。评议中找出当前公共区域环境创设、材料提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始基于理论和幼儿活动需要的环境调整,让环境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活起来”。

(一)布局调整

通过审议,我们进行了调整空间布局、丰富功能性环境、完善标识等改变。将建构室分为积木区、小型插塑区两个区域。小型插塑区借助矮小的围栏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既能让独立玩插塑的幼儿不受干扰,又满足部分搭积木幼儿寻找材料制作辅材的需要。积木区场地分为材料区、搭建区、互动展示区等。

1.材料区:根据建构区空间设置材料摆放位置。将材料柜摆放在室内较长的两侧,核心材料和辅助材料分放在两边,材料柜上贴有相应的标识,方便幼儿快速找到所需材料,也便于幼儿收拾和整理。

2.搭建区:将中间光滑、平整的地面作为搭建区,保证建构作品的稳定。在材料柜外20厘米处贴警戒线作为两区间隔线,在搭建区中间用连续横线作为行走通道,避免幼儿取放材料时干扰或碰倒同伴的作品。

3.展示区:通过墙面、桌面、展板等地方提供不同的内容供幼儿学习、互动,并根据幼儿游戏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替换和完善。

(二)环境浸润

建构区露出与幼儿视线相平的墙面,创设可与幼儿互动的环境,激发幼儿参与建构的兴趣,展示自己建构的作品,学习同伴建构的经验,寻找模拟搭建的范例,主要突出提示、欣赏、示范和分享四个功能。

1.提示功能:师幼通过讨论、协商等方式共同制定建构区活动规则和要求,幼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公约牌,张贴在公共活动区域;另用幼儿看得懂的符号、照片、示意图等提示大家规范行为、注意规则。如:进区口设置入区温馨提示,墙面提供搭建步骤图等。

2.欣赏功能:通过图片、材料的展示,支持幼儿进行深度的学习和搭建。如:各种特色建筑物照片(名胜古迹、世界名建筑、动植物等)、幼儿设计图集、幼儿搭建精彩瞬间、建筑书籍等。

3.示范功能:提供图示、照片、说明书、其他同伴的搭建操作书等,引导幼儿向书本学习,向同伴学习。

4.分享功能:展示幼儿的搭建成品图、搭建问题记录、材料的统计记录、幼儿合作绘制的建构大书等,让幼儿学习、分享彼此的经验。另外我们将幼儿搭建中的图片、视频做成美篇或课程故事,制作二维码,分享给家长,家长扫码就可以看到到幼儿游戏的精彩瞬间,欣赏幼儿搭建的精美作品,聆听幼儿生动的建构故事。

(三)材料优选

1.主材利于挑战:选择木质单元积木作为建构区的核心材料。它比中空积木轻便,便于幼儿取放;它比纸砖型积木更具稳定性;它比插塑类更具丰富造型的可能,能满足幼儿深度学习的需要。

2.辅材富于变化:提供富于变化的辅助材料,它可以丰富建构游戏的艺术性、戏剧性,如:在马路上放一个交通标志,自己开始指挥交通。也可作为建构主体材料,如:用牛奶瓶作为塔柱等。

二、组织管理的审议——从单一到多元

组织管理审议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在建构中相互合作、深度学习、持续搭建和积极创造的需要,对原有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反思和调整,采取更加适宜的入区方式,保证每位幼儿自主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先后尝试了按表入区、预约入区两种方式。

(一)按表入区:每个班级按照安排表,在同一时间段进入活动区游戏。优点:教师和幼儿逐步养成定期到区域开展活动的习惯,能更有效观察幼儿,提供指导。

1.整班:整班建构时,幼儿便于管理,活动情况一目了然。缺点:幼儿多,活动空间小,游戏开展会受到场地限制。

2.混龄:教师固定,幼儿自由选择。通过“大”“小”融合,让“大”教“小”,让“小”学“大”。混龄游戏时每次进区的都是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教师的组织、指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又进行了固定混龄班级的尝试。

3.混班:每周两天进行混班建构,同年级组部分幼儿通过自主选择进入建构区。优点:入区的幼儿是同年龄段的,教师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已有经验、发展现状、培养目标有大致了解,能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指导。

(二)预约入区:幼儿共同商量,提前一天在预约板上贴上本班标志,预约第二天要玩建构区。预约成功后,选择的建构区一天时间都由这个班自由支配,教师可以根据幼儿选择分组安排上午或下午入区,弹性作息。

同时,我们利用多功能厅创设了一个更大的建构区。在两班之间的走廊上增设了班级建构区,将原来的建构室确定为三个研究班级的建构区,每周保证1~2天。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去开展建构活动,新建构室则保证其他班级也能借鉴、分享研究班级的经验,开展建构活动。

三、活动范式的审议——让学习有效发生

活动范式审议是对研究中教师和幼儿逐步形成的建构活动的范式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议。评议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并分享给其他班级,大家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以主题建构活动“立交桥”为例:

(一)预设与讨论

1.确定主题:游戏主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来自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对幼儿需求的把握或与其他创造性游戏的整合。也可以由幼儿提出,来自于他们的兴趣、生活、偶发事件等,更多的是师生通过交流来确定。

2.丰富经验:根据主题内容的不同,在主题建构开展之前,围绕建构游戏的内容,通过調查、参观、实地考察多种渠道丰富前期经验,为搭建做准备。

3.讨论计划:幼儿进入中大班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与计划。在确定主题以及经验与技能得到丰富后,教师可组织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制订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分工、合作、操作、问题、材料等,讨论结束后鼓励幼儿设计“立交桥”建构图纸,将搭建分工、搭建位置、材料使用等计划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在纸上。

(二)学习与探索

1.创意建构:幼儿认真观察设计图纸,在搭建中进行平面与立体的转换,使用主材和各种辅材,进行创造性的搭建。如再现自己关于“立交桥”的感知经验和主观体验,提升动手、动脑和建构的能力。

2.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引导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如幼儿在第一次尝试斜拉桥的建构时,选择用积木、报纸卷成长管展现斜拉桥钢索的部分,出现了桥体不稳以及外形不像的问题。第二次建构时幼儿选用挂钩和麻绳建构,将绳子用挂钩挂在桥墩的顶端,另一端固定在桥面上,展现斜拉;第三次探索时幼儿选择了回形针、吸铁石和易拉罐。易拉罐作桥墩,用吸铁石直接将串好的回形针吸在“桥墩”上,既方便又形似斜拉桥。

3.弹性作息:给予幼儿充足的游戏活动时间和空间,激发幼儿的深度学习。新增建构活动区后,三个建构研究班级每周有1~2天可以自由选择入区活动。其他班级采取预约进建构区,预约成功后全天时间都由这个班自由支配,充分保证幼儿建构的时间。

(三)分享与评价

1.分享:小班幼儿由教师组织幼儿共同交流分享,中大班则尝试让幼儿先按建构组各自开展组内交流,然后所有幼儿集中围坐在作品旁,共同分享和交流。

2.评价:针对幼儿建构中的合作、社会交往、学习品质等进行自评和他评,推进幼儿学习经验和建构能力的持续发展。

(四)记录与再现

1.记录:和幼儿商量后决定将设计图纸、合作建构、展示作品等全过程用图画和照片的方式进行记录。开始时幼儿仅仅是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慢慢地出现了用表征符号记录。制作完成后,幼儿会和同伴分享自己组的建构故事,最后汇编成册《我们的建构故事》《建构工具书》等,悬挂在活动室,供其他同伴学习和分享。

2.再现:墙上展示幼儿建构作品的照片,供幼儿互相欣赏,感受成功的同时也分享同伴的经验。游戏中教师拍摄幼儿建构的照片、视频,做成美篇和课程故事,并制作二维码,张贴在建构区玻璃上。家长扫二维码可直接分享幼儿游戏的精彩瞬间。

四、调整效度的审议——向微课程建构出发

调整效度审议是教师再次回到教育教学现场观察幼儿活动的审议。评议中分析诊断调整后的环境和材料是否适宜、有效?幼儿与新环境之间会有哪些互动?新的环境材料能否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带着明确目的,发现新问题,推进游戏内容的深入和持续,形成详实的活动案例,逐步丰富和建构园本课程。

(一)观察记录

鼓励教师对入区的幼儿進行跟踪式的连续观察,以图片、视频、便签条等方式记录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图文并茂地反映幼儿的活动过程及发展。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技能、发展现状;发现问题、调整环境和材料、丰富经验;再次观察调整的适宜性、优化环境和材料。另外还设置专门的项目研究主题墙或展板,记录、见证幼儿的学习和探究。

(二)分析调整

通过幼儿建构活动现场的真实记录,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正确分析和评价幼儿的发展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支持和调整策略。

(三)有效支持

组织指导幼儿建构过程中,教师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空间,给予幼儿选择的权利,激发幼儿的深度学习;巧妙引入适度的“困难”或“问题”,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和思考,尝试通过协商、合作、查阅资料、现场考察等途径,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四)建构课程

以微课程建设为抓手,教师开展了“立交桥”“百变房子”等十多个项目活动。这些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的兴趣、需要、问题或偶发事件,或生成于《幼儿园综合主题丛书》中的某个主题或活动。项目活动结束后,教师将活动过程中的计划方案、经验图片、解决策略等相关资料整理建库,形成相应的微课程资源包,供其他教师学习和借鉴。最后以讲述课程故事的方式向全园教师分享研究的过程,为整个微课程的研究画上圆满的句号。

“四度审议”让我园公共建构游戏区域支持策略不断优化,用幼儿建构作品照片、过程照片、重难点步骤图,布局图等布置环境,并根据建构游戏内容的进展不断更换。幼儿浸润于环境之中,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学习,想象创造,与同伴一起合作,自由地搭建与创造,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教师积极关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对建构中的幼儿高度尊重和适宜支持,及时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以幼儿共同寻找搭建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策略,体现出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理念和智慧。

猜你喜欢
建构材料班级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班级“无课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可爱的小瓢虫
建构游戏玩不够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材料
摇摇鹅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