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霞
【摘 要】小学生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一些抽象性的数学知识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届时,我们可合理运用学具对相关知识加以演绎。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具的应用进行简单探究。
【关键词】学具使用;小学数学;学生
简单来说,学具是学生学习时用来帮助理解某些事物的模型、实物、图表等物体的总称。由于小学生认知能力不强,在面对抽象性的数学知识时,除了需要教师的引导,还需要通过对学具的操作进一步完成学习。学具的运用,对学生的有效学习有积极影响,还能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利用学具,促进学生学习。
一、运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天真爱玩。对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学生的兴趣并不浓厚。在数学课堂中引入一些实际操作活动,能使学生在玩中學,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也是转变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对学具进行操作,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带领学生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利用不同学具得到一个三角形,并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在这个活动当中,大家利用很多种方法得到了三角形。如用小棒进行拼摆,用钉子板和线绳围成三角形,用三角板和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在这个活动中,大家对不同的学具进行了操作,获得了参与活动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相关特征,初步形成了三角形的概念。
在课堂的开端,组织学生操作学具进行操作,对学生来说如同一个快乐的游戏。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组织学生运用学具,使其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运用学具,加深学生的概念理解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概念,这些知识概念或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或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刚开始接触概念时,理解起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障碍。此时我们便可利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促进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将一张白纸进行对折,然后从折痕的地方任意的剪下一块,大家发现剪下来的图形左右两边都相同。随后我带领学生探究:大家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都相同,那么我们再深入想一想:左右两边仅是大小一样吗?如果我们把这个图形沿着它原来的方向重新对折,折痕两侧会不会完全重合呢?教师先组织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实际操作深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由此认识对称轴的概念。当大家对这个折纸活动探究得足够深入之后,教师向学生渗透对称轴的概念:像这样的图形沿哪条直线对折能让图形两边完全重合,我们就叫这条直线为对称轴。
像这样利用学具帮助学生加强对概念的理解,不仅能让概念学习变得更加简单,也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和判断,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三、运用学具,促进推导公式和法则
在学具操作的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能发展动手能力,还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思维。众所周知,数学课本中的几何公式和计算法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这部分知识也是教学的重点。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推导出几何公式和计算法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为例,首先,教师组织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次,组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学具卡片,然后在组内思考,尝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一些图形。此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由此,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和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像这种利用学具操作促进公式推导的教学过程,更加适合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更收获了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思想方法。
总的来说,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为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获得数学知识,我们应合理运用学具,演绎实效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祁秀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操作实效性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9(26):100
[2]艾春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思考[J].知识窗(教师版),2019(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