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李涛 周支贵 李少腾 胡泳才 张雅 汪胜梅 孙珊
【摘要】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在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临床初诊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DWI弥散受限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均行MRI检查,包括常规T1WI、T2WI、T2WI FLAIR及DWI、PWI、MRA,观察患者应用不同MRI扫描技术的影像学表现,并统计DWI、PWI、MRA三种技术联合应用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结果:100例患者经临床证实超急性及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6例,非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患者4例。DWI、PWI、MRA技术联合应用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准确性为99.00%,敏感性为98.96%,特异性为100%,其总体诊断效果明显优于DWI、PWI、MRA、DWI+PWI、DWI+MRA、PWI+MRA(P<0.05)。结论:DWI、PWI、MRA联合应用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能够获得优于三种技术单一应用和两种技术联合应用的诊断效果,更有利于实现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治疗。
【关键词】 超急性期脑梗死; 急性期脑梗死; MRI; 敏感性; 特异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9.19.0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19-00-03
长期以来MRI一直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伴随着放射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MRI的检查技术也得到丰富[1-2]。本研究主要对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在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现进行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资料完整、临床初诊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DWI弥散受限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入院时发病时间<6 h;(2)本次为初次发病;(3)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3]。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疾病;(2)合并脑外伤;(3)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本组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54~81岁,平均
(65.19±4.86)岁。
1.2 方法
100例患者均接受MRI检查,检查设备为GE HDi 1.5 T,线圈为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造影剂为钆特酸葡胺注射液(注册证号:H20160126),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快速团注,流速2.5 ml/s,流量0.2 ml/kg。扫描技术均包括DWI(b值0、600、1 000)、PWI、MRA。图像上传GE工作站(ADW4.6)进行后处理和数据分析。为减少误差,由2名有經验医师分别于病灶区和镜像区选择三组感兴趣区域进行数据检测,取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值。
1.3 诊断标准
由至少2名丰富经验的影像科医生对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T1WI、T2WI、T2WI FLAIR序列,(1)DWI阳性诊断标准:有临床病史;病灶DWI(b=1 000,下同)呈高亮信号,ADC图呈低信号。(2)PWI阳性诊断标准:有临床病史;相应病灶中心区域脑灌注异常,即CBV/CBF比值较对侧增大,MTT延长,rCBF降低到10~20 ml/(100 g·min)或皮层rCBF降低到正常的40%,白质rCBF降低到正常的35%就会引起脑组织缺血反应[13]。(3)MRA阳性诊断标准:有临床病史;相应病灶区域供血血管或分支狭窄,分支较对侧减少。(4)DWI+PWI阳性诊断标准:符合DWI阳性诊断标准,PWI有相应脑灌注异常。(5)DWI+MRA阳性诊断标准:符合DWI阳性诊断标准,MRA有相应血管病变。(6)PWI+MRA阳性诊断标准:有相应血管病变和脑灌注异常。(7)DWI+PWI+MRA阳性诊断标准:符合DWI阳性诊断标准,有相关PWI、MRA病变。
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诊断与评估推荐意见[3],以临床诊断为标准,统计DWI、PWI、MRA技术单一应用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两种技术联合应用、三种技术联合应用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特异性=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像结果
100例患者经临床证实超急性及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6例,非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患者4例。96例超急性及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单发病灶59例,多发病灶37例,病灶总数149个。病灶部位:基底节区75个,脑干22个,颞叶21个,顶叶13个,小脑半球9个,额叶6个,枕叶3个。梗死灶ADC值:中央带为0.46±0.12,周围带0.55±0.10,ADC值为0.752±0.076。MRA显示靶向血管闭塞54例,脑动脉硬化51例。脑血容量(rCBV)较镜像区正常组织降低为93例,脑血流量(rCBF)降低为96例,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较镜像区正常组织均升高。
2.2 DWI、PWI、MRA单独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比较
DWI单独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准确性、敏感性高于PWI、MRA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3 DWI+PWI、DWI+MRA、PWI+MRA及DWI+PWI+MRA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比较
DWI+PWI+MRA联合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DWI+PWI、DWI+MRA、PWI+MRA联合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2.4 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用不同MRI扫描技术的影像学表现
典型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用DWI、PWI、MRA技术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见图1。
3 讨论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为我国人群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供血障碍所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具有起病骤急、病情进展快、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4]。长期临床实践证实,尽早明确诊断,确定部位、范围并及时治疗是脑梗死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5]。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已经丧失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预后较差[6]。为提高脑梗死患者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确诊率,我国医疗领域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MRI为现阶段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非放射性检查技术,常用的扫描序列较多,包括T1WI、T2WI、T2WI FLAIR、DWI、MRA、PWI、MRS、SWI等,其中DWI是目前唯一可以显示活体水分子布朗运动的MR成像技术,检测ADC值可定量分析水分子的弥散特性。DWI反应水分子的弥散度大小受T1、T2影响,而ADC图与T1、T2无关,因此更能反映水分子的弥散情况,临床上主要用于超早期脑缺血诊断的应用[7];PWI是目前了解脑梗死区血流灌注状况较为科学的半定量评估方法,灌注异常区可敏感地反映脑缺血异常区,可早期发现急性脑缺血灶,观察血管形态和血管化程度[8];MRA检查常见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时间飞跃法和相位对比法,其中时间飞跃法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将大小血管阻塞清晰显示出来,并且具有无创性、操作简单、检查速度快等诸多优点,还可以多角度旋转进行观察,充分显示梗死灶血管外病变血管的数目、部位以及狭窄程度等,为临床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DWI和PWI两者联合应用对评估缺血脑组织是否存在半暗带会更加全面,为溶栓治疗时间窗提供个体化信息,对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9];而DWI和MRA联合应用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并准确定位颅内梗死病灶,还能清楚显示颅内靶血管的异常情况,为脑梗死临床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提供切实可行的影像学依据[10]。目前的研究方向多为单一应用或两者联合应用,其中对DWI和PWI联合应用的研究较多,实践证实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11]。
本研究将DWI联合PWI作为对照诊断方式之一,评价DWI、PWI、MRA三者联合应用在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上述三种技术联合应用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较高,总体诊断效果明显优于上述技术两两联合应用。表明DWI、PWI、MRA联合应用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的应用优势更明显。分析得到上述研究结果的原因可能为:DWI、PWI技术单一应用、联合应用诊断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应用效果已得到大量实践研究证实。MRA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造影技术,与DWI、PWI技术联合应用,除获取组织病理改变信息外,还能观察到病变血管的情况,为疾病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12-13]。因此,三种技术应用能够获得更可靠的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DWI、PWI、MRA联合应用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能够获取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较多,诊断效果优于DWI、PWI、MRA单独应用和两种技术联合应用,更有利于实现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治療,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郝敬波,鹿彩銮,时宏娟,等.多模式磁共振灌注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诊断中的应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23(6):412-417.
[2]徐青青.多序列MRI功能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治疗及预后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11):1680-1683.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45(9):666-682.
[4] Roger V L,Go A S,Lloyd-Jones D M,et al.Executive summary:heart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2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irculation,2012,125:188.
[5]王欣,尹俊雄,霍晓丽,等.磁共振波谱联合表观弥散系数与灌注加权成像联合DWI评价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的比较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6):401-403.
[6]杜万良,张心邈,李姝雅,等.DWI阴性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原因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5,10(8):660-665.
[7] Liu Y,Karonen J O,Vanninen R L.Acute ischemic stroke:predictive value of 2D phase-contrast MR angiography serial study with combined diffusion and perfusion MR imaging[J].Radiology,2004,231:517-527.
[8]许洋,吕晋浩,马林,等.多参数动脉自旋标记与动态磁敏感增强脑灌注成像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中的对比[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6,36(6):768-774.
[9] Wong A M,Yan F X,Liu H L.Comparison of three-dimensional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 perfusion imaging with gradient-echo and spin-echo 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MRI[J].J Magn Reson Imaging,2014,39(2):427-433.
[10]黄礼传,林秀洁,张俊,等.DWI及MRA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38-39.
[11]周峰,刘宇恺,周俊山,等.多模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不匹配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时间窗内的评估作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10):850-854.
[12]张永刚,刘希胜,王敏,等.PWI联合MRA评价侧支循环在后循环远端缺血中的代偿作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7):994-997.
[13]陈彦芳,吴恩惠.脑缺血再灌注与出血性脑梗塞[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4,1:10-11.
(收稿日期:2019-01-23) (本文编辑:马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