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霞
摘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非遗课程进校园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天水市第三中学作为市级示范性高中,是天水市“非遗课程进校园”活动的先行者,引路人,本文将对天水市第三中学非遗课程进校园的措施策略进行总结,为地方进一步推广非遗课程进校园提供经验。
关键词:非遗课程;校园;措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3;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6-053-1
2014年3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纲要》要求要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非遗课程进校园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2017年1月中央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就尤为重要。学校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理所当然成为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和保护的生力军。
天水市三中自2014年率先在天水市开展“非遗课程进校园”活动以来,现在已经形成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措施策略,为地方进一步开展活动积累了经验。
一、依托地理优势,开展非遗课程
天水市三中地处伏羲文化古城,距伏羲庙、博物馆只有百米之遥,我校利用地理优势,带学生走进博物馆,组织参观、写生、临摹等多种形式的美术课,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把非遗教育融入传统课程。此外,我校每年都在伏羲庙为高三学生举行成人礼仪式,由古文功底深厚的老师专门撰写成人礼颂辞,并由老师带领全体学生在优雅的古乐声中集体诵读,弘扬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儒家礼教文化,宣扬谦谦君子的雅教礼仪,使学生在成人礼这一重要时刻进一步接受非遗文化教育的熏陶。
“天水雕漆”作为国礼走向世界。作为天水的学子更应了解这项工艺的制作过程,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前往飞天雕漆厂进行实地学习,使身边的非遗技艺得到发扬,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二、依托各种活动,将非遗引入课堂
每年一度的国际射箭比赛在天水举办,我校紧抓机遇,把传统射箭项目引入体育教学,同时还开设了蹴鞠、踢毽子、打沙包、滚铁环、跳皮筋、篮球、羽毛球、足球等多种传统项目教学,学生可以根据喜好选择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丰富非遗课程内容
为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特从校外聘请当地优秀中华刺绣传承人、民间剪纸艺术家、泥人技艺传承人、秦州小曲名家、书协书法家等走进课堂,为学生讲授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由于这些非遗课程形式多样,传承人技艺精湛,使得学生们对非遗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刺绣方面,有些男同学也能绣出漂亮的荷包。在课后我们还注重对学生作品的收集,学生作品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2016年我校被天水市秦州区文化馆确定为“天水市秦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2017年我校成功举办“喜迎十九大继承好传统”“非遗”课程成果作品展,2019年3月我校承办了由天水市秦州区委宣传部主办的“秦州区‘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知识进课堂”活动,同时举行了2018年成果展和2019启动仪式。在校园、陕省会馆等地举办的成果展,将“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知识进课堂”活动推向了高潮,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和广大群众对秦州历史文化底蕴的感知和认同,展示了“非遗”文化的薪火相传。多种形式的成果展,对地方推进“非遗课程进校园”活动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走出去即抓住每一次走出校门的机会。除了将日常的美术课搬到博物馆,研学旅行也是我校走出去获得非遗知识的举措之一。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徒步前往甘肃省工校地质博物馆参观,并与友校联谊等活动,不仅加深与大自然的亲近感,了解大自然留给人类发展历史的“活化石”,增强对沿途乡镇文化的理解,更主要的是拓展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研学旅行也成为我校师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崇尚尊严”办学思路的重要体现。
四、紧跟时代和办学特色,大力研发非遗校本教材
新时代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新的要求,非遗文化进校园也势在必行。但目前非遗文化进校园都才刚刚开展,大家都是在探索中进行,即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更没有统一的非遗教材。我校通过开展“非遗课程进校园”活动,紧密结合办学理念,边实践边总结,选择结合本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非遗课程内容,整理、研发出突出本校文化建设特色,适应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需求,符合教育需要的非遗教材,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目前我校已经研发、整理、编写完成了《天水雕漆》、《秦州小曲》、《天水方言》、《传统体育》等多本非遗校本教材。
五、进行常态化活动,培养学生非遗的学习习惯
为更好地进行国学文化熏陶,学习非遗知识,每天上午第四节课前进行十分钟的经典诵读,通过廊道文化随时随地进行非遗知识宣传,定期举办国学知识竞赛活动,让学校处处现非遗,时时学非遗,使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
六、注重学生反馈,及时反思,彌补不足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除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外,更主要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学生的不同愿望,即体现国家立德树人,非遗课程亦然。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使部分学生萌发进一步学习和传承非遗的愿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穆蕊娇同学的剪纸作品获省级奖;今年我校老师自主创编的大型原创合唱《丰收年景粮满仓》多次进行展演,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总之,非遗文化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它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图伟业。非遗文化进校园则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及实践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将非遗文化融入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我们要将“非遗课程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下去,并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