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斌 吴刚 崔志良
【摘要】 目的 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1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 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5 min步行距离。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心脏指数、LVEF以及5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3.36±0.56)L/(min·m2)、(39.22±5.11)%、(518.56±41.34)m, 均优于对照组的(3.10±
0.55)L/(min·m2)、(35.26±5.06)%、(500.56±40.67)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18%, 高于对照组的85.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对患者心功能影响小, 整体治疗效果符合临床需求,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双腔心脏起搏器;心功能;影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0.015
多数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几率越高, 特别是心律失常, 此疾病是导致我国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目前, 医学研究者致力于解决心律失常情况, 使患者恢复正常心律。心律失常可分为后天形成以及遗传因素[1], 通过临床数据可发现导致心律失常疾病多为心脏器质性病变, 其中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 此类患者的心率低于正常标准值, 对此类患者治疗方式多采用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而人工心脏起搏器可分为双腔与单腔。因此, 本文针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分别应用单腔与双腔心脏起搏器开展治疗, 观察并比较患者心功能指标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11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中女25例, 男30例;平均年龄(55.68±1.09)岁。观察组患者中女24例, 男 31例;平均年龄(55.71±1.1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通过检查, 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②患者自愿签订同意书;③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失眠、乏力、头晕等情况。排除标准:①存在恶性肿瘤;②严重高血压、糖尿病;③精神系统疾病;④长期喝酒、吸烟;⑤中途退出;⑥语言障碍;⑦行为异常。
1. 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 操作步骤如下。麻醉成功后, 在患者右锁骨下静脉穿刺心房、心室, 并在右心房与右心室植入电极, 把双腔心脏起搏器放在右侧胸大肌筋膜和皮下组织间囊袋, 在右心房引出心室电极, 把心室电极固定在间隔位置, 心房与另一根电极连接, 并在右心耳部固定, 根据相关标准调整起搏器参数。
1. 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后LVEF、心脏指数、5 min步行距离。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生活可完全自理, 活动后机体不会出现气喘、心悸等不适症状, 心功能明显改善;有效:患者简单生活行为可自理, 活动后机体会出现轻度的气喘、心悸等不适症状, 心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生活无法自理, 机体气喘、心悸等不适症状无任何好改善, 心功能无好转。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心脏指数、5 min步行距离比较 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LVEF为(35.26±5.06)%, 心脏指数为(3.10±0.55)L/(min·m2), 5 min步行距离为(500.56±40.67)m;观察组患者LVEF为(39.22±5.11)%, 心脏指数为(3.36±0.56)L/(min·m2), 5 min步行距离为(518.56±41.34)m。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心脏指数、LVEF以及5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显效14例(25.45%), 有效33例(60.00%), 无效8例(14.55%), 总有效率為85.45%;观察组患者显效20例(36.36%), 有效34例(61.82%), 无效1例(1.82%), 总有效率为98.18%。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发生肢体僵硬3例(5.45%), 囊袋血肿2例(3.64%),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观察组患者发生肢体僵硬1例(1.82%), 囊袋血肿1例(1.82%),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心律失常发病因素主要为机体心脏传导束支异常, 此疾病属于心血管疾病, 患者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机体乏力、失眠、头晕等症状, 心脏器质病变持续加重, 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严重, 极易诱发阿斯综合征, 对重度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单独应用药物治疗并不理想[2]。由于老龄化问题、工作压力大以及运动量过低等其他因素综合影响下, 使缓慢性心律失常疾病发生率递增。所以, 对此类患者开展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3]。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主要针对重度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 其实就是将电子治疗仪放置到机体中, 电池所提供的脉冲根据脉冲反射器经导线电极传到心肌, 从而刺激心脏收缩与激动, 进而达到改善心律失常疾病的目的。近年来, 我国医疗技术持续性进步与发展, 心脏起搏器也逐渐完善, 对心力衰竭等重症患者治疗效果理想[4]。心脏起搏器可分为单腔与双腔, 通过此次研究中可发现: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心脏指数、LVEF以及5 min步行距离分别为(3.36±0.56)L/(min·m2)、(39.22±5.11)%、(518.56±41.34)m, 均优于对照组的(3.10±0.55)L/(min·m2)、(35.26±5.06)%、(500.56±40.67)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18%, 高于对照组的85.4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证明了双腔心脏起搏器的优势性。双腔心脏起搏器针对性更强, 可更好的调节机体与神经负荷, 稳定性与适应性优于单腔起搏器[5-7]。
综上所述, 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療对患者心功能影响小, 整体治疗效果符合临床需求, 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莎莎. 连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置入心脏起搏器后的影响研究. 医学信息, 2018, 31(1):177-178.
[2] 马郡鸿. 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47例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 23(4):20-21.
[3] 刘卓, 陶英歌, 汪晶, 等.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脏功能的影响研究.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 23(8):66-67.
[4] 叶志高, 邹蓉, 潘慧娟, 等. 股静脉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在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22):18-20, 24.
[5] 何永铭, 李平, 胡建波, 等.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7, 22(A01):186-187.
[6] 范晓莹.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 22(8):1-2.
[7] 武琦. 双腔心脏起搏器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作用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17, 21(16):2052-2053.
[收稿日期:2019-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