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锋
【编者按】 弹指之间,光辉岁月7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70年。新中国成立70年来,祖国建设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医疗环境、治疗手段还是医药科技,都发生了跨越性的巨大变革。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的生命健康,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因此,在今年这个建国70周年的年份,自本期开始,本刊特别开设《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巡礼》专栏,每期选择一个主题,刊发相关的回顾性报道。读者朋友们,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足迹,一起回首辉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70年来,我们记忆深处的、有关医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那些事儿。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原因,是我国疾病防控的重中之重。因此,本刊率先推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王陇德教授有关我国脑卒中防治事业的系统的回顾报道,以飨读者。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即将到来,本刊就我国脑卒中防治事业的发展历程等问题独家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简称“脑防委”)副主任王陇德教授。他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脑卒中防治事业发展迅速,成就辉煌。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脑卒中防控工作在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持续推动下,在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据推测,2030年我国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将比2010年升高约50%,脑卒中三级预防亟待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2018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工程院提交的《关于开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我们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王陇德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
生活方式的变化与脑卒中密切相关
2016年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90.7%的脑卒中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疾病、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腹型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和心理因素等10项可纠正的危险因素有关。对于我国人群,这10项危险因素可解释高达94.3%的全部脑卒中。
关于脑卒中的首位致病因素——高血压的防控问题,王陇德教授回顾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血压防控工作,并分别于1958年至1959年、1979年至1980年、1991年和2002年进行了4次全国范围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在4次调查期间都呈上升趋势。此后,我国又进行了多次不同人群和不同区域的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有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4年间中国高血压患者近3亿人,相比2002年的1.53亿人增加了约一倍,高血压发病存在地区差异,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患病率最高。
王陇德教授说,新中国建立后,虽然我国高血压防控不断取得进步,但高血压控制率仍低于20%,农村地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显著低于城市。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2002年公布的来自我国11省市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表明,收缩压大于180 mmHg组与收缩压小于120 mmHg组比较,急性脑卒中事件发生风险升高16.4倍,且人群中79.7%的脑卒中事件可归因于血压升高;1974年至198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展的一项为期13.5年的随访研究显示,高血压使脑卒中风险增高5.47倍。
王陇德教授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烹饪和饮食习惯不断发生变化,经历了从传统饮食模式向营养过剩和能量正平衡模式的剧烈转变。1989年至2009年间我国九省区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追踪研究发现,居民的膳食特点存在向西方高能量、高脂肪和高糖饮食模式转变的趋势,曾经以碳水化合物和蔬菜为主的传统饮食模式已不复存在。国内外研究表明,膳食结构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相关。20年多来,中国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但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明显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减少了对体力劳动的需求,人们的每日能量消耗也呈下降趋势。相比20世纪80年代,我国居民新鲜水果蔬菜人均每日摄入量虽有明显增加,但仍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所推荐的标准。由此带来的超重和肥胖将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超重和肥胖不仅能通过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危险因素导致脑卒中,而且还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诱发血栓形成等共同促进脑卒中发生。体力活动不足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造成健康危害的重要原因。多项研究显示,体力活动不足可引起脑卒中风险增高,长期体育锻炼可能是脑卒中发病的保护因素,体力活动适用于任何年龄阶段预防脑卒中,且年轻人群受益程度更大。
王陇德教授说,盐是中国传统饮食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我国居民多呈现高盐饮食,钠盐摄入量普遍偏高,且北方居民钠盐摄入量明显高于南方。《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平均烹饪盐摄入量达到每天10.5 g,远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人均每天6 g标准。高盐饮食可能是通过升高血压作用而介导脑卒中发生,限盐是脑卒中最强的可控危险因素之一。
王陇德教授说,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200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完成的一项全国成年人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吸烟与全因死亡之间具有显著剂量相关性。据推算,2005年我国约有673 000人的死亡与吸烟相关。王陇德教授强调,吸烟是脑卒中的重要高危因素之一,吸烟与脑卒中相关性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同时,酒精摄入可对血管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引起血管不全麻痹、张力降低、通透性增加和凝血障碍等,饮酒与心血管疾病、慢性肝病等多种疾病有关,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于2004年至2008年间在全国10个项目分中心开展的社区调查显示,我国76%的男性和36%的女性有饮酒行为,人均酒精摄入量每周286克。多项流行病學调查提示大量饮酒的人群脑卒中患病风险升高,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1999年中国高血压调查发现,每周饮酒21次到34次的人群脑卒中发病率较不饮酒人群增加22%,死亡率增加15%;每周饮酒35次以上的人群脑卒中发病率较不饮酒人群增加22%,死亡率增加30%。此外,有研究显示,酒精摄入除增加脑卒中患病率外还将影响患者的功能预后。
王陇德教授认为,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已成为诱发居民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脑卒中患病率的南北差异。研究表明,吸烟、过量饮酒可导致脑卒中风险增加,特别是男性尤为显著,东北地区吸烟和饮酒比例较高与当地脑卒中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
此外,2017年发表的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相关研究还指出,房颤患者脑卒中患病率仅次于脑卒中家族病史人群,脑卒中患病率高达9.74%。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心力衰竭患者脑卒中发生率高于无心力衰竭者,合并脑卒中的心力衰竭病死率高于未合并脑卒中者。
王陇德教授强调,目前公众对控制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意识还比较淡漠,未来需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强化城乡居民脑卒中防治科普宣教,更多地筛查脑卒中高危人群,以此推动人群更好的危险因素控制和预防脑卒中发生与再发。
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王陇德教授介绍,过去30年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持续增长。中国脑卒中研究协作组完成的《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预防及诊治的进展与挑战》报告指出,来自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及政府医疗卫生报告都显示,中国目前脑卒中疾病负担极大并持续加重。中国国家卒中流行病学研究(NESS-China)对2012年至2013年间进行的20岁以上社区人群调查发现,中国脑卒中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115例/10万人,年发病率为247例/10万人,年死亡率为115例/10万人。我国2013年约有1100万例脑卒中患者,其中新发240万例,死亡110万例。2013年至2014年间完成的中国全国卒中筛查研究(CNSSS)提示,40岁以上社区人群中脑卒中患病率和发病率较NESS-China研究更高,研究数据与中国脑卒中流行趋势一致。与10年前比较,中国卒中患病率和发病率显著增加,但死亡率无明显上升。中国脑卒中发病率上升的时间变化趋势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一致,而与高收入国家发病率正在降低的趋势相反。目前,我国脑卒中患病人数高居世界首位,迫切需要采取更有力度的措施来降低疾病负担。
王陇德教授说,我国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研究发现农村地区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98/10万人,明显高于城市地区的年发病率204例/10万人;农村地区脑卒中患病率2003年至2013年间急剧增长,而城市地区同期则相对平稳。虽然我国脑卒中死亡率2003年至2015年间相对平稳,但农村地区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显著的北南差异,东北地区最高,南方地区最低,“北高南低,中部突出”特征明显;同时,还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GBD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6年间,我国脑卒中发病人群中70岁以下患者比例持续增加。2012年至2016年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数据分析显示,我国40岁以上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病平均年龄为60.9岁到63.4岁。脑卒中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并且对高级别医疗机构的需求增加,促使住院费用持续增长。王陇德教授认为,随着我国人口不可避免的持续增长和老龄化加剧,脑卒中防治将给中国医疗卫生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鉴于我国脑卒中的严峻形势,王陇德教授介绍说,脑防委多年来坚持并不断完善中国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积极推动省市两级防治体系建设。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22个省份成立了省级脑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初步建立起国家、省、地市三级卒中防治协调机制,全国已建成327家基地医院、310家高级卒中中心、119家卒中防治中心。
王陇德教授还介绍说,2012年,脑防委组织专家开始制定《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标准》,2015年5月启动卒中中心建设。2018年进一步修订完善了《申报认证管理制度》,优化了卒中中心直报数据平台,根据《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和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和进一步加强全国卒中防治工作的通知,脑防委组织中国卒中中心管理指导委员会专家,按照统一部署,简化流程,优化认证的要求修订完善了《卒中中心申报认证管理办法》,全面梳理了卒中中心管理要求。2018年,脑防委组织专家根据卒中中心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优化考评考核机制,加大现场考核力度,持续推动卒中中心建设。
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卒中急救地图建设管理办法》,向全国规范推广以地级市为中心的区域卒中急救地图。王陇德教授说,“卒中急救地图”建设是推动区域卒中防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推动了“卒中一小时黄金救治圈”和区域卒中防治网络体系构建。
王陇德教授又介绍说,脑防委还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全国统一的卒中登记平台,通过多种措施不断优化平台功能,提升工作效能和服务。建立了全国脑血管病登记平台,完善了国家卒中中心建设管理平台,优化了各级卒中中心在线申请、审核、考评功能,完善了项目管理平台,加强项目质控和流程在线管理,持续推进卒中急救地图管理平台建设工作。此外,脑防委又搭建了科研管理平台,开发完成多中心临床研究注册管理平台,实现了科研课题在线管理。
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率显著增长
脑卒中救治效果具有很强的時间依赖性,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近年来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被国内外指南所推荐,成为改善患者结局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中国脑卒中研究协作组报告认为,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治疗措施是否有效,取决能否在短暂的时间窗内及时实施脑血流再灌注,以达到挽救脑组织的目的。
对此王陇德教授说,随着脑卒中防治关键适宜技术的推广,我国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比例不断提高。脑防委积极推进医院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建设,2018年开设急诊绿色通道的基地医院数量持续增加;2018年上半年百家高级卒中中心静脉溶栓DNT时间中位数已缩短到50分钟以内。同时,脑防委多措并举开展诊疗能力培训,加强人才培养,推动脑卒中防治关键适宜技术“同质化”。一是举办多层级、多种类的学术会议,2018年举办了百余场中国卒中沙龙和学术会议,培训医务人员15 000多名。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脑卒中防治关键适宜技术专家巡讲活动,在全国培训医务人员7100多名。三是开展卒中健康管理师规范化培训,累及培训学员500多名。四是制定了《国家卒中中心建设培训基地管理办法》,遴选认证了15家国家卒中中心建设培训基地,培训了150多家医院2000余人次。脑防委组织专家编写了多部脑卒中诊治临床指导规范,出版了《中国卒中中心报告》《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等。2018年重新修订了《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规范》,制定了《中国脑卒中合理用药指导规范》、《中国脑血管病影像指导规范》等,为临床医务人员开展脑卒中防治工作提供了指导。编写出版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发布了最新我国脑卒中相关数据,为国家脑血管病防治提供了决策参考,编写的我国第一部卒中中心报告——《中国卒中中心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卒中中心建设的经验和成果。
为解决临床面临的困难和争议,从2016年开始,脑防委组织开展了多项脑卒中队列研究和多中心临床科研,旨在研究适合中国人群的脑血管病防治方案和策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历时两年完成的3903例受试者入组的“中国发病4.5小时内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登记研究”已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这些多中心临床研究将有助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进一步提升脑卒中诊疗水平。
王陇德教授介绍,2011年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启动至今,在国家财政支持下,已建立起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00余个项目筛查点,完成超过800万例人群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和干预。以2017年为例,脑卒中高危人群干预随访工作覆盖327个筛查点,干预随访人数645 621例。脑卒中风险分级变化研究显示,脑卒中低危人群占比从67.58%减少至60.43%,高危人群占比从13.05%增长至18.51%,中危人群占比从16.17%增长至17.53%。脑卒中患者占比从1.96%增长至2.23%,短暂性缺血性发作占比从1.25%增长至1.3%。危险人群占比变化反映出我国脑卒中高危人群比例在持续增长,仍要持续深入开展公众科普宣教和防控工作。
王陇德教授说,通过持续推进项目实施,项目地区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控制率增长显著。随访数据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已知患病人群用药率、用药控制率均有明显改善,说明随访调查人群主动治疗和控制各项危险因素的意识不断增强,他们除药物控制外还更多地通过增加运动量及运动频率、控制饮食和改变生活方式等来控制危险因素。
研究数据显示,随访人群危险因素干预取得明显成效,高血压已知患病人群用药率、整体控制率、用药控制率均有明显提高。在随访的已知高血压人群中,2015年筛查时用药率为43.42%,2017年上升至62.44%,高血压整体控制率从28.64%上升至49.24%,用药控制率从29.75%上升至49.29%。在随访的已知糖尿病人群中,2015年筛查时用药率为48.7%,2017年上升至51.46%,糖尿病整体控制率从44.32上升至53.06%,用药控制率从39.15%上升至47.03%。在随访的已知血脂异常人群中,2015年筛查时用药率为14.93%,2017年随访时为13.8%,血脂异常整体控制率从32.22上升至39.3%,用药控制率从34.41上升至42.97%,说明随访人群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知晓率不断提高,防控取得成效。
2018年项目地区82万人群项目初筛及随访数据结果显示,和初次筛查相比,项目地区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控制进一步取得新进展,高血压控制率由27.89%增长到50.61%,糖尿病控制率由44.87%增长到53.9%,血脂异常控制率由30.5%增长到39.38%。上述主要危险因素控制比例的增长为降低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奠定了基础。项目的实施在探索我国慢病防治体系建设和建立长效机制上发挥了“领头羊”作用,为研究和推广脑卒中防治关键适宜技术,提高危险因素控制率和治疗率,降低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减轻心脑血管疾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健康损害和医疗负担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面建设脑卒中防治体系未来可期
王陇德教授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确定为国家战略。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闭幕后不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式颁布。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再次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
王陇德教授介绍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要坚持防治结合,要重视重大疾病防控,要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等要求,为我国疾病防控指明了工作重点和方向。
2018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和孙春兰副总理在中国工程院提交的《关于开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做好防病宣传,改进对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治疗,有效减少发病及残疾人群,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脑防委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部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继续实施好国家筛查与干预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围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开展工作,全面推进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王陇德教授强调,大量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脑卒中可防可控。国际社会经验也已经充分证明,通过坚持开展脑卒中三级防控,可有效降低腦卒中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我国脑卒中年轻化趋势与中年人不重视血压管理关系密切,中年人正处于人生事业成长期,一旦发生脑卒中将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严重影响。血压测量和控制简单易行,良好的血压控制可预防40%的脑卒中发生,因此“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要以血压管控为抓手,有效控制高血压这一主要危险因素。
王陇德教授说,“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首先要推进高血压网格化管理,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把对高血压患者的及时发现和有效管理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予以落实,要建立辖区内医院和乡镇街道卫生工作者之间的协作机制,以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和大型医疗机构作为责任主体,负责管理辖区内大型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高血压干预治疗,基层医疗机构负责管理辖区内居民的高血压管理防治,通过开展网格化管理确保高血压管控全覆盖无死角,实现对高血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高血压诊断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王陇德教授说,时间就是大脑,救治脑卒中有严格的时间窗,静脉溶栓时间窗约4个半小时左右,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是已被证明了的可大幅度减少脑卒中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患者就近得到及时抢救可提高救治效率,县级医院能否开展静脉溶栓是提高脑卒中诊治水平的关键,县医院只要配备有CT,能够鉴别诊断是脑缺血还是脑出血,如果不是脑出血就可以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如果县医院不开展静脉溶栓治疗,等到患者被送到省市上级医院时,已经失去了救治最佳时机。目前我国约90%的县级医院和80%的三级医院还没有开展静脉溶栓,成为影响老百姓获得健康福祉的重大问题之一。
王陇德教授表示,同时,落实“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工作目标必须加快进度,普及推广脑卒中防治关键适宜技术。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工程的阶段性目标要求,明确本区域内相应医疗机构的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制定详细的工作时间表,并与相关医院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强化考核,确保如期保质达到技术推广目标。国家卫健委要求,到2025年,原则上二级综合医院均要常规开展静脉溶栓技术,设立卒中中心的二级综合医院常规开展动脉取栓技术的比例达到30%以上。另外还要不断完善技术培训考核体系,依托培训考核基地开展培训考核;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医疗机构运行指标监管,在收费标准、医保等方面提高保障水平。
在采访中,王陇德教授还指出,当前我国脑卒中防治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区仍未成立省级脑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对工作缺乏长期的制度性安排;脑卒中防治关键适宜技术普及面不广,水平参差不齐,诊疗效果不佳;部分医院还没有认识脑卒中的严重危害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脑卒中防治涉及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急诊、影像等多个学科,需要学科合作,但目前真正专注脑卒中防治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且分散在不同学科,建立国家级脑卒中学科体系至关重要。他认为,目前我国脑卒中的高发病率提示卒中一级预防力度还不够,加强危险因素控制不仅需要更有效的公众健康教育,还需要从宏观层面通过政府立法改变相关税收、广告政策,建设更多的健康城市。二级预防在多数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启动较好,但出院后依从性较差,部分患者不能坚持药物治疗,除了医保报销不足等社会经济因素外,患者和医生对长期服药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也是影响脑卒中二级预防依从性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探索切实可行和可以广泛推广的用药方案,提高二级预防依从性。
对此王陇德教授表示,脑防委将进一步完善国家一级的脑卒中防治工作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卒中防治管理能力,促进技术同质化。继续完善卒中中心体系建设,推动卒中专病分级诊疗,规范卒中中心建设,加强卒中中心内涵建设,提升脑卒中诊疗水平。脑防委将按照认证流程采取多种方式分批次开展评审认证工作,成熟一批,建设一批,授牌一批,创造条件鼓励更多医院开展卒中中心建设,推进组织管理、工作制度、绩效分配、质量考核等各项制度考核,整合相关学科,优化服务流程,实施以“以患者为中心”的“单病种、多学科”综合诊疗服务。加强培训,鼓励卒中中心培训基地建设。通过持续推动省市两级脑卒中区域防治工作体系建立,確保到2020年60%的县,80%以上的地市,100%的省区市都至少要建设一家符合要求的卒中中心;同时继续推进医院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强化脑卒中诊疗相关院前急救设施配备,完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开展“卒中急救地图”建设,加强院前急救与医疗机构的衔接,着力打造区域“脑卒中1小时黄金救治圈”是提高患者救治效率,降低卒中致残率致死率的有力抓手。
王陇德教授说,2011年至今,脑防委已连续7年在“世界卒中日”组织全国范围内同时开展的“全国卒中宣传周”系列活动。脑防委将倡议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世界卒中日启动“卒中防治行动”,全力做好本地区脑卒中防治工作。
王陇德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是将全民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制定与实施,为全民健康素养提升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强对健康宣教资源的规范与管理,确保科学性和规范性;三是推动模式创新,拓展宣传途径,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四是充分发挥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推进脑卒中高危患者管理与家庭医生签约相结合,严格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控制,强化心脑血管疾病规范化管理;五是将脑卒中防治工作与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在基地医院建设的基础上以中国卒中中心建设等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开展多学科协作,推动卒中分级诊疗和脑卒中防治创新工作的开展。
王陇德教授说,随着脑卒中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当前我们的脑卒中防治理念也正在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实现脑卒中患者全程管理势在必行。2017年10月,脑防委在脑卒中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启动了“卒中健康管理师项目”。这有利于提高我国疾病健康管理能力建设,推动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有利于加大健康管理宣传力度,提高健康管理深度,引导群众不断提高健康素质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2018年,脑防委发布“规范指导临床3年行动计划纲领”,旨在进一步促进各级医院对脑卒中防治规范的推行和实施,不断提高脑卒中防治临床诊疗水平,深化“防、治、管、康”相结合的分级防治工作内涵。脑防委将充分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加大对全国基地医院和卒中中心医务人员的脑卒中防治关键适宜技术培训力度,有效推动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等技术的普及,在逐步实现脑卒中防治重点技术推广和技术人才培养同质化基础上,不断加强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推广工作,夯实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的培训成果。到2020年,逐步实现脑卒中防治重点技术推广和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实现“同质化”“常态化”和“可持续化”。
为推动我国脑卒中相关学科和技术发展,提高脑卒中防治和综合干预水平,近年来,脑防委还以解决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学科融合为基础,借助“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强大数据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组织学术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脑防委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临床科研申报系统和电子数据采集系统,完善院内患者综合干预病历报告项目设计,借助脑卒中防治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在科研和大数据挖掘方面的优势资源,提高脑卒中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
王陇德教授最后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脑卒中防治关系到千家万户百姓的福祉,面对当前我国依然严峻的脑卒中高发形势,需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持续深入推进脑卒中防治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和更加全面方向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专家简介
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卫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拥有多年临床工作经验,长期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共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多部专著,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