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9-09-28 07:29臧雅丽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建议

臧雅丽

摘 要 目前平凉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居于全省前列,已经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基本实现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目标,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生态崛起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经济面临严峻困难的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却逆势而上,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叉点,进行顶层设计,立足良好的生态基础,实现平凉文旅繁荣,和谐发展。

关键词 文化旅游产业;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建议

1 平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1.1 打造三大传统景区

全市有历史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20处,其中:5A级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4A级6处(龙泉寺景区、大云寺·王母宫景区、云崖寺景区、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田家沟景区、莲花台景区);庄浪百万亩梯田被誉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世界奇观。全力打造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等三大旅游景区。四大园区即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文化产业园、崇信县龙泉寺文化旅游产业园、华亭县天山莲花台避暑养生文化旅游产业园、静宁县葫芦河金果养生园。

1.2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围绕红军长征三次途经平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曾在界石铺宿营;红二十五军转战平凉沿线,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政委吴焕先在泾川四坡战役中壮烈牺牲,毛泽东评价“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甘肃工农运动先驱平凉崇信籍人士保至善在兰州积极开展工农运动等内容,发挥资源叠加的吸引优势,把红色旅游文化景观与本土自然景观、主题园区相结合,激活红色历史,全方位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综合体。

1.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三个大景区建设和A级景区创建,改建旅游景区周边、乡村旅游点旅游厕所150座,实施景区与关联城镇、景区连接高速公路贯通工程,新改建景区连接道路3条,实现了5A级景区通达高速公路、4A级景区连通一、二级公路的目标,特别是随着天平、彭大、静庄、灵华4条高速加快建设,平凉机场、平庆高铁等项目前期积极推进,全市旅游可进入性和通达条件将不断完善。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开通了平凉文旅政务网、文旅“两微一网”、旅游APP,实现了3A级以上景区核心区域、星级宾馆饭店无线网络全覆盖,积极对接旅游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

1.4 打造新興业态培育

顺应中医药养生服务业兴起和需求多元化的趋势,以中医药养生为元素,引导民间资本加快发展养生养老、中医药保健等新业态,推广中医针疗、艾灸等十大国医理疗术和崆峒养生拳、崆峒太极拳等养生运动。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加大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创新开发阿峒系列布艺、艺瓷盆景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1]。

2 平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市场发育迟缓滞后

文化旅游市场缺乏统一和宏观的整体规划协调,同质化竞争的现象比较突出,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文化企业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高的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会展博览、景区实景演出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2.2 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对崆峒、西王母、古成纪、皇甫谧文化的挖掘不够,文化与旅游、养生的融合缺少大的创新举措,旅游景区文化品位提升不快,旅游商品、养生产品知名度不高,“门票经济”问题比较普遍。

2.3 资金投入规模不足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市情决定了我市经济总量较小,财政压力大,投融资渠道窄,致使资金投入缺口较大。

2.4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文化旅游改革深度不够,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还没有真正建立,资本市场发育迟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社会事业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机制还不够灵活。

3 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3.1 融入大格局,开展全域旅游创建行动

以全域旅游为统揽,依托和挖掘自然资源、人文遗产、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资源,打造三大景区,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构建发展新格局。启动《平凉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积极推进崆峒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泾川县创建甘肃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

3.2 激发大活力,开展市场主体培育行动

一是抓好知名企业引进。坚持市场化原则,深化与陕西旅游投资集团、凤凰古城旅游等知名企业合作,通过政府资产持股、企业建设投入、双方共同经营等模式,并以大企业牵引资源大整合、开拓文旅大市场。二是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平凉文旅投、国峰文化旅游、正道文化等涉旅企业,牢牢把握好核心资源,打破资源条块分割,通过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等方式,做强公司实体,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层次和水平。三是鼓励双创主体发展。通过行业协会、民间文化社团、实体经营业主等,将文化旅游主体企业串线联盟,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3.3 培育大产业,开展业态融合发展行动

一是实施“景区+文化”旅游项目。围绕三大景区建设,实施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遗迹保护和风景名胜区保护设施建设、大云寺·王母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泾川花样年文旅综合体、云崖避暑养生园、梯田大道和红色旅游特色小镇等一批项目。二是促进“乡村+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围绕农旅融合,注入民俗、生态、红色等文化元素,打造崆峒区半山村落农家乐聚集区、泾川县红色汭丰·山水郑家沟、崇信县龙泉民俗等主题文化突出的乡村旅游示范村[3]。

3.4 聚焦大品质,开展服务质量提质行动

一是大力促进设施提升。促进平凉机场建设,积极争取高铁过境平凉,全力打通快旅对外大通道;大力提升城市街巷、景区(点)的标准化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和规划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促进旅游硬件设施大提升。二是加大旅游业态资金投入。提高地方预算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三是加强力量整合、促进统筹协调,强化导游、中介、服务人员培训。分类管控好酒店、商场、餐饮 ,建立健全现代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平.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J].中国报业,2018(19):82-83.

[2]王婧,胡江玲.基于SWOT分析的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1):13-16.

[3]马先. 甘肃省平凉市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工作解析
云南省首次接受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关于县级老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三代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