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伟
摘要:潮绣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妙绝伦的刺绣手工艺需要在当今时代继续传承下去,亟须找到符合当下审美的文化载体。当前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传统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甚至走向消亡。对于年轻一代来说,非遗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都差强人意,传统手工艺不再是关注的重点,处于后继无人的现状,这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是致命性的。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运行数字化保护模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符合当下大众审美倾向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让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热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精美的传统文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
关键词:潮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
一、潮绣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非遗数字化是采用数字化的采集、存储、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中国赫赫有名的“数字敦煌”工程、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等,研究人员通过三维技术,把经过数字化处理的瑰宝呈现给世人,让世界各国叹为观止。通过长时间的大量研究,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不断有新的突破,自2010年起,原文化部就提出了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并将此纳入“十二五”规划。2011年该项目启动,经过7年的时间,我国已经完成了五项重要工作,包括制定“非遗”保护标准规范;非遗数据库建设;非遗数字化管理软件研发;中国篆刻艺术应用软件研发;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特别是,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全国10个省份作为试点开始启动非遗的数字化工作机制,取得了很多创新性成就,切实推进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法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进作用,主要通过《物权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进行保护。但这些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地方并不完善,有些仅仅局限到理论层面,却没有具体到实践的高度。在传播方面,由于受到知识产权保护法等影响,很多非议网站不能展出相关剧目、演出、独特技艺的音频跟视频资料,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遗的传播与宣传。长此以往,不利于非遺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更加优化条款,是当前非遗数字化保护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创新非遗传播方式,用更加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审美的方式,扩大非遗的影响力,也是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方式方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国家人、财、物的支持,也需要各地区、各层面、各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推动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入全面有序地开展。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要进一步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协调,也要进一步加强地区各部门的统筹管理。要针对目前地方各部门之间各自独立、沟通不畅等问题,进行系统的整合。这便要求政府开展工作客观上应遵循非遗的分布特征,适当实行跨地区、跨省的合作,充分利用地方各文化部门的长处和优势,联合起来,互相辅助,发挥地区带动效应和整合优势,并从文化建设的大局着眼,构建一个最完备和统一的非遗数据系统。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非遗的科研机构等部门各有所长,这就需要一个牵头部门,打破文化机构之间的界限和隔膜,从而构建起相应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更加全面地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同时还能够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工作重复等问题,提高办事效率,促进非遗保护工作质量的提升和优化。
虽然我国自2011年就要求构建统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处于顶层的支撑位置,从各个层面上对我国非遗的所有门类就行覆盖,并且贯彻于非遗工作的各个层面。但是,目前还是缺乏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所以各地在非遗保护工作的实施上还存在较大差异,进展也相对缓慢。当前,急需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非遗数据化保护的标准体系,使全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标可依,统一进行管理推进,加快非遗保护的数字化进程。
政府相关机构要利用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技术和环境,通过优化建立各种非遗网站的结构、内容、功能、创意等,结合当地实际,做好顶层设计。还可以设立网上论坛,鼓励民众围绕当地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展开广泛的交流、讨论和沟通。可以与民间、企业和高校等机构组织合作,探索制作具有特色的游戏、动画、主题网站、知识培训等,多角度、多形式的创新,让新鲜、时尚的新技术元素参与到非遗的学习体验中,让受众的体验焕然一新。借助互联网、公众号、APP等各种社交媒体,对当地非遗开展立体化、多渠道的宣传,将非遗的最新动态、文库信息、旅游产品、民族文化、文物博览、名人名家、讲座荟萃等进行精准传播,使普通民众真正了解非遗的价值,引导受众走上自觉,有效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道路,形成坚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潮绣的创新非遗传播方式
(一)保护潮绣传承人群体
绣拥有上百种不同的技艺针法,通过调研发现,每位潮绣大师都有自己比较擅长的技艺领域,识别度较强,水平极高。不同的大师呈现潮绣作品的方式跟艺术风格也有所不同。要想加强潮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应积极宣传推广潮绣大师及大师的潮绣精品作品,在展示的潮绣宣传资料上标注创作者的相关信息,同时对作品进行深入的介绍,引导大众对潮绣的欣赏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潮绣的精髓所在。严格遵守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设置相应的浏览权限,并且利用技术手段,防止非遗资料信息被篡改。对各类非遗资源进行有区别的管理及数字化后的衍生品和出版物所有权、收益权等问题,尽可能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采用灵活的产权保护方法,扩大非遗的宣传扩散。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活态的特性,当前潮绣数字化保护应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在数字化模式的指导下培养会熟练运用数字技术,对设计的定义和非遗的理论要理解透彻,涉及的相关知识面广泛,能够把技术和想法相融合的专业人才。这对创建数字化模式有着积极意义,更有助于构建实力强大的数字化保护团队。使非遗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二)创新数字化传播途径
潮绣的数字化保护不仅仅是要对其进行抢救性记录,更重要的是为其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有效传播打下坚实基础。这需要首先,扩大潮绣非遗数字化传播主体的范围,借助政府组织、非遗传承人自发宣传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潮绣非遗保护事业的发展。
其次,非遗数字化传播渠道的多元化。非遗的传播渠道最初主要集中在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等。随着人们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非遗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数字化。主要体现在积极吸收各地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的有效经验,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渠道传播非遗。利用数字扫描、数字摄影、数字摄像、數字录音等技术获得采集对象的文字、图像、视频和音频等数字信息,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采集记录。除了构建庞大非遗数据库,采用数字化媒体模拟、优化、展示和保护、再现等手段对非遗进行宣传和传播,也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当与时俱进,用更加前言的方式呈现非遗的魅力,尝试采用新兴的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如三维影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照片缝合系统、超高精度扫描系统、3D自动成像系统、3D打印等,丰富数据采集的方式和用途,增强用户对非遗文化的视觉体验与感知度,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来自传统的非遗,予以活态展现,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
(三)市场化开发利用
数字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原创力,开发新的文化产品,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从而形成文化与传媒、信息交融的特色产业。因此,在保持潮绣特色的前提下,围绕生产性保护,对潮绣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性开发,加速建立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也是非遗保护的一个创新性举措。同时,在对潮绣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同时,放弃枯燥的说教,因势利导,扩大潮绣的受众,让非遗成为新的文化增长点。如制作以潮绣为核心的影视作品,或制作潮绣动漫宣传片的衍生品,开发潮绣文创产品等。利用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和发展方式,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的工艺设计、品牌设计进行无缝对接,用现代设计思路对潮绣进行多元重构,利用多媒体网页。手机移动端APP应用等媒介进行多渠道传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寻平衡点,创造性地转化、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的视觉形象,同时为传播受众提供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文化体验。通过满足现代都市人群对于非遗产品功能性、时尚性需求,同时凸现自身原生性、手工性等特点,把潮绣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延续其文化魅力及艺术价值,通过产业推动,对潮绣进行全面、更动态的传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运作的良性互动循环。既能拉近潮绣文化与年轻一代的距离,让更多年轻人学会欣赏传统艺术,对潮绣产生浓厚兴趣;又能实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综合效益和价值,使潮绣的传承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
四、结语
总之,时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迅速的发展,同时也在影响着文化。非遗数字化保护是时代发展使然,对文化遗产的存储性保护和宣传刻不容缓、形势严峻。因此,我们必须在非遗数字化保护统一标准规范下,整合全国资源,加强统筹管理,解决现存问题。既提升非遗的有效保护,加大非遗的传播和利用,还能够促进非遗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最终实现非遗保护模式多元化,形成跨学科、跨平台、跨国界合作共赢,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够不断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开展,让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发展,在新时代绽放耀眼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宋利荣.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科技风,2019(12):196.
[2]王冠.非遗视野下的旅游文创产品数字化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9(24):90-91.
[3]苏专.数字化视域下的东莞非遗传承与创新[J].美术观察,2019(10):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