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华
纵观历年高考考场作文,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口来写的可谓寥若晨星。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考生对二十四节气不了解,稍有了解的考生又怕写成说明文,没有美感和深度。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以下教学尝试,帮助学生打消顾虑,写出佳作。
步骤一:佳作赏析
农之月令
@一考生
汪曾祺先生写过《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缀上“月令”一词,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风雅,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种,蚕老麦黄一伏时。庄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得有讲究,乱不得。
惊蛰了。
“惊蛰”怎么看都是一个欣欣向荣的词。庄稼人要抽出时间“松土”,憋了一个冬天的黑土地,已经等不及了,急着出来透透气。春耕开始了(也有春分的说法)。
从清明到端午,庄稼人就一直忙。浸稻芽,做秧畦,收油菜,育蚕种,讲究的就是一个“次序”。这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规矩,几千年耕作经验的积淀与升华。村中,要每家每户地仔细叮嘱。
“芒种”这个词真好听。
大约在六月份,草莓地里会莫名其妙地生出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子。这种发现,谈不上智慧,只是一种经验之谈。不要着急,也不必时不时去看。待到乌猪子过江了,躲的、藏的,虫们都会溜出来。用纸盒子小心翼翼地收好,放到远远的一处荒田里去。
踩死它?哪能呢!庄稼人讲求佛性,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奶奶年纪大了,却不忌惮生死。“七十二,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耕作了一辈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小孩自然没有这般境界。从桑叶间坠出的桑树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雪雪、黄澄澄、红扑扑、紫莹莹,变得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像黑玉。桑叶伸伸展展,桑葚清清凉凉在底下荫着凉着偷乐。小孩真馋!一个孩子像猫一样攀上树,吊弯树枝,底下的小孩便忙着摘桑葚。吃到嘴唇发紫,被妈妈拖着去河边洗。小孩也不忘显摆自己的聪明。
夏至来了。
田里要浸水。不大会儿,蚯蚓摇头晃脑地爬上田埂。又不大会儿,你再回来看看,田埂就满了。这些蚯蚓也聪明得紧呢,这是一种本能。水汽泱泱。
庄稼人将脚探入水中,凉丝丝的。田里有零星青白色的碎瓷片,也不要紧,庄稼人脚底的老茧厚着呢。还有水蛙,我们这里称“蚂蝗”,不再多提。傍晚,晚霞像火红的枫林漫天舒卷。
这是怎样的景象!
大暑前三天后四天不能浇粪。
有人瞧不起庄稼人的愚钝,我却不这么想。二十四节气,吃桑葚的孩子,还有我的奶奶,都是有些智慧的。就连大自然里的一花一草,一虫一鸟,又何尝没有智慧?
真愿意做个庄稼人。
蚕老麦黄一伏时
以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芒种”“夏至”三个节气为切口,写了一篇清澈、活泼、优美,礼赞农家智慧的晶莹剔透的叙事性散文。
农谚“蚕老麦黄一伏时”已收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宝应县资料汇编》,它从文化和历史角度向世人证实了农村栽桑、养蚕的普遍和悠久。“芒种”的字面意思是说“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芒种”谐音“忙种”,预示着农民们要开始忙碌的生活。“一伏时”是地方方言,是“一天”的意思。芒种时节庄稼生长得很快,昨天你看麦田里还青梗梗的一片,第二天再去望就满眼的金黄。农谚不仅读起来平平仄仄,朗朗上口,而且饱含农家的智慧,带着泥土的芳香,让人心旌摇曳。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流传甚广,不仅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了二十四个节气,还写出了每个节气的特征。其实,那些平平仄仄,富有节奏感和生活味的农谚可谓数不胜数,如“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这些农谚如果出现在考场作文中,定会让阅卷老师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感受到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当然,文中的引用不局限于农谚,也包括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俗语,比如“乌猪子过江”,写出了夏季大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的情景。比如“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人活到七十三、八十四,是个“坎”,容易在此时期死亡。虽然这句俗语没有半点科学根据,但却有一段颇不平凡的来历。这种说法来自儒家,两个数分别是儒家始祖孔子和孟子的生年数。
适当而巧妙地引用农谚和俗语,不仅让人感受到农村语言的丰富多彩,也让人感受到这些语言背后的“智慧”,感受到这些语言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汪曾祺在《蒲桥集》自序中提出“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创作主张。内容上表现为极客观地写实,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决不“旁逸斜出”。恰恰是这种写实的笔墨反而达到了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艺术效果。比如,“庄稼人要抽出时间松土……春耕开始了”,简练平淡的描述中,透出春的无限生机。又比如,“待到乌猪子过江了……放到远远的一处荒田里去”。用极其质朴的语言,写出了夏天大雨来临之前,虫子们急着“搬家”的情景。
当然,这篇散文也不乏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这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来源于作者一颗细腻敏感的心。“从桑叶间坠出的桑树果子”“桑叶伸伸展展,桑葚清清凉凉在底下荫着凉着偷乐”等句子,运用拟人手法,让文章一下子生动活泼起来,“由青雪雪、黄澄澄、红扑扑……”连续运用叠词,让文章富有音韵美,读来朗朗上口。把晶莹透亮,乌紫乌紫的桑葚比喻成黑玉,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桑葚的颜色,也写出了桑葚的质地,作者笔下的桑葚不仅是可口诱人的果实,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工艺品。而果实颜色由浅入深,更是看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
这篇文章可以当作乡土诗去读,“月令”就是每个月的农村,美得都是词中的一首小令。这篇考场散文,以三个节气为基本框架、以农村的生活为基本线索,来组织文字,“形散而神不散”,看似没有章法,不刻意求工,实则体现了更高意义的严谨,显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境界和笔力。这是一种摆脱了起承转合的羁绊,真正做到挥洒自如、随心所欲、无意为文的境界,行当其所行,止当其所止。因此,本文的写法属于那种“苦心经营的随便”,自然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展现着作者的胸怀、学养和志趣,既熠熠生辉,又摇曳多姿,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妙处。
“浸稻芽,做秧畦……几千年耕作经验的积淀与升华。”看似寻常的次序,却蕴含着农家人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没有辛勤的劳作,没有千年耕作的积淀,就没有农作的经验,就不会有智慧的产生,哲理是蕴含在其中的:没有多年的积累,就没有经验的积淀与升华。祖上传下的规矩,往往是不能改的,绝对不能亵渎,这不是固执和守旧,这死心眼的犟,凝聚着对古老文化的一种尊崇,凝聚着广阔农村最淳朴、最真实的智慧。
“庄稼人讲求佛性,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既写出了奶奶的慈祥、慈悲为怀,又能让人悟出哲理:唯有慈悲、怜悯弱小生命的人,才能在天地间获得永久的安宁。
“二十四节气,吃桑葚的孩子……又何尝没有智慧?”有人瞧不起庄稼人的愚钝,其实不然,一枝一叶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浩瀚宇宙、广阔自然到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是凝聚智慧的生命载体,都关乎着盛衰、荣枯、轮回,都能引发人们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感悟。
步骤二:随笔点评
雪小禅的文字總是那么率真,直抵人心,有时似在天地间飘舞,有时充满烟火气息,那是经过光阴锤炼后的精华,读来有一种亲切,还有一种震撼。
我选取中国台湾作家雪小禅的《二十四节气帖》,让学生写一些简短的赏析点评类的文字。
立春是年方二八的女子,一切欣欣然,每段呼吸都是翠绿的。她一个人站在陌上,喜悦浮在脸上,那还料峭的风啊吹着她的长辫子。
【学生点评】雪小禅把“立春”比作充满青春活力和自然气息的少女,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特点,非常生动形象。长辫子的少女形象,让我想起《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章子怡,有些稚嫩,又充满力量。
夜雨剪春韭,然后像杨凝式一样写《韭花帖》,在微冷的早春包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雨水是阴性的。所以古人在这一天让出嫁的女儿回家看望父母,然后送母亲一段红绸,炖一罐红烧肉。
【学生点评】作家既写出了雨水这个节气的传统习俗,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突出了朴素的日常生活,平淡而富有张力。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一段红绸,系着血浓于水的母女情。
少时,自家院中有香椿,采了和鸡蛋一起炒,香得惊天动地。母亲蒸了戗面馒头,上面点着一点红,夹了香椿鸡蛋,就着那一场场春雨吃下去,味道好得格外心满意足。
【学生点评】椿树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庄子笔下的《逍遥游》,就提到上古的大椿。古人也用“椿萱并茂”来祝愿父母健康长寿。母亲亲手忙的饭菜,永远是最香的。
步骤三:小试牛刀
让学生参照雪小禅《二十四节气帖》,任选一个节气,写一个语段。
语段一:谷雨
秀美骨骼,玲珑衣衫,你是迷人的姑娘。
你不似夏至般热情,不似冬至般冷漠,更不如惊蛰般美丽动人,可你却是我眼中最美的姑娘,守候着种子,守候着丰收,守候着农家的期盼。
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春雨绵绵不大不小,阳光和煦不温不火,朴素的农家姑娘着蓑衣戴笠帽,赤脚站在田里,笑着说,脚火辣辣地发麻。姑娘手脚娴熟,在她的悉心照料和守护下,田野一畦一畦整整齐齐的,土质细腻如膏,种子在土地的子宫里孕育胚胎,田野成为一个温暖的产房。
语段二:芒种
这是一片金黄的原野,他们随麦浪滑行而至。枝芽间染着鸟鸣虫吟,激活田间的静谧,白蝴蝶在油菜花间穿梭,翩翩然,悠悠然。在这片田野里行走,遇到的都是庄稼的事,还有雪小禅笔下的,人人都有的,青涩又饱满的青春年少。麦客们欣然望着冬小麦一天天拔节、分蘖、抽穗,由绿而黄,最终麦芒硬到在手臂上刺出小针眼,他们笑了——是收获的喜悦。
善待麦客是几千年农耕文明传下来的习俗。新麦的甜香是醉人的,芒种时节的田园也热闹无比。主人家磨了新收的小麦,手擀成四五厘米宽的裤带面,摘了农园里的时鲜,炒成拌面的臊子,热乎乎一碗下肚,抚慰了一整天的疲乏——这是被陈晓卿导演拍进《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镜头。
苏童说,一个人发现故乡的路,很短,也很长。每到芒种,麦客们拾起镰刀,踏上归途,又穿上那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辞却喧嚣,安安心心重新做回庄稼人。出门前,朝家里大喊声:“芒种了,我收麦子去了。”仿佛是在跟谁炫耀着些什么。当粗糙的脚掌陷入黏嗒嗒的土地,麦客们更加清楚地知道——与麦子一样,他们终要在泥土里寻根。
步骤四:聚沙成塔
学生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口,写一篇完整的文章。
千里稻花应秀色
孙清桐
白露以后,露结为霜,水稻初抽穗。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爷爷坐在微凉的田埂上,眯着眼吸一口烟,那些烟随阳光平铺直叙地荡漾开去,萦萦绕绕,恍若一生。
初排水的稻田远望是壮阔的千里青浪,随飒飒的风铺天盖地地袭来,又呼啸着远去。抽穗的稻苗攒攒挤挤,比肩争头,站着连成一片,坐下亦连成一片,无垠的碧绿中,一条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延伸到远处,消失在时光尽头。于是,两只脚猛然感到升腾,一双凝视稻浪的眼猛然感到村庄的血脉。
俯身细看,那是从《诗经》中走出的水稻,涉过三月,跨过炊烟,将村庄的田亩点缀成一曲曲清丽如昨的舞蹈,穿越千年的情愫,碧绿了一个夏天的期待。这已然不是书中的诗,墙上的画,而是胸中的万千气象,是人间烟火长卷在血脉中的镌刻。
“稻花开了!”爷爷蹲在田埂上,双手虔诚地托着初抽的稻穗,从稻叶腋下伸出的稻穗鹅黄浅嫩,在青翠欲滴的稻叶衬托下,宛若羞涩的少女,恬静而富有活力。穗顶有奶白色的斑点,晶莹剔透,远看若盘桓在稻穗上的一点霜,这便是稻花。阳光播撒在含苞的骨朵上,穗顶上那朵白便渐渐拉长,亦如破茧的蝶,经历着痛苦而欣喜的成长历程。等到花蕊终于探出头,穗底的花便如听到了前进的号角,自下而上,顺次开放。那株苍郁的水稻挺立在稻浪之中,像个骄傲的母亲。
从一株水稻上可以看见岁月的点点斑痕,从两株水稻上可以看见生命相依的姿态,从万千稻浪中可以看见一场盛开的觉醒。青色的浪从天际奔涌而来,将你淹没,恍惚间,你以为自己也是一株水稻,低到尘埃里,荣枯、轮回,已然不重要。
蓦然问,你明白水稻一生,从光秃秃到绿油油到黄灿灿,亦如人之一生,从呱呱坠地到踽踽前行再到垂垂老矣,并不是回归原点的简单轮回。正如长满芦苇的岁月之墙,被青色的砖层层垒起,日夜生长,才有了生命的高度。似水流年随稻浪翻涌,也奔腾在爷爷沟壑般的皱纹中,长成眉宇间斑驳的年轮。
白露初染,千里稻花成秀色。岁月用平平仄仄的农谚写诗,百亩稻浪是最雄壮的一行。
【总结】
日光鼎盛,冬往春来,二十四节气始终伴随着我们。平平仄仄的农谚、平实细腻的语言、看似平常的哲思,无不撩拨着人们善感的心弦。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广大考生如果能放眼广阔的农村天地,抓住二十四节气这些容易被忽视却又能打动人心的素材,定能写成上乘的考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