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和以实践为本的专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服务事业的应有之义。总体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对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来说,更是加快学科建设、实务转型,使社会工作取得应有的学科(专业)地位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应将满足中国现实社会服务需要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开发本土传统资源,借鉴国际优秀成果,并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加以整合创新、建构特色。构建具有本土特质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思想)体系和实务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目标和方向。此外,还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提升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 建设 必要性 路径 目标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9-0035-08
社会工作作为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和实践领域,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社会服务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如此,党和国家对社会工作学科(专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一直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推进。加快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和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工作学科(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和奋斗目标。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发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①的号召。社会工作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和应用专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或者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服务事业的应有之义。本文拟就这一议题做初步探讨。
一、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双重意涵
在讨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之前,应当弄清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我们认为,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意涵,关键在于要处理好我们要建设的社会工作体系与国际上通行的社会工作体系(社会工作体系的一般架构)的关系。在笔者看来,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与后者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样一来,所谓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涵义就应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即什么是中国社会工作体系,重在界定我们要建设的社会工作体系的一般架构;第二个层面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重在界定什么是社会工作体系的“中国特色”。第一层含义中国要建设的社会工作体系和国际上通行的社会工作体系没有太大、太多、实质的差别,它体现社会工作体系的通用特征或者说共性、一般性,而第二层含义则体现中国社会工作体系与一般意义的社会工作体系或者说国际通行的社会工作体系的差异,体现中国社会工作体系的个性、差异性、特殊性。虽然上述双重含义体现的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但一般寓于特殊之中。本文的核心议题即设定在讨论“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构建问题,它是上述两重含义的有机结合或者说整合。
1.中国社会工作体系的意涵
既然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实践为本的专业及学科,社会工作体系就与以理论为本的社会学、政治学等专业及学科不同。我们要建设的社会工作体系应当包括社会工作学科架构、社会工作学术(思想)体系、社会工作话语体系、社会工作人才体系、社会工作实务体系以及社會工作管理体系等内容。
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借鉴费孝通关于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五脏六腑”说、费孝通在恢复与重建社会学之初谈到该学科的建设时,曾经提出过一个后来广为流传的“五脏六腑”的形象比喻。所谓“五脏”,是指一个学科的建立,至少要包括五个部分,即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图书资料中心、出版物;所谓“六腑”,指一个社会学系应该能开出“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六门基础课程。Flexner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六个标准”说、一百年前在全美慈善和矫治大会上,Abraham Flexner首先提出了衡量社会工作专业的六个标准:伴随着责任的智识性(intellectual)活动;构成素材来自于科学和系统的学习;有实际和明确的目标;拥有可教育的方法技术;活动者是自我组织的;动机上是利他主义的。Weiss-Gal等人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八个特征”说,Idit Weiss-Gal和Penelope Welbourne基于对美国等十个国家社会工作的数据资料分析,提出社会工作的八个专业特征,包括:社会认可、垄断地位、专业自主、知识基础、专业教育、专业组织、伦理守则、声誉和报酬(参见彭华民:《中国社会工作学科:百年论争、百年成长与自主性研究》,《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结合社会工作“以实践为本”的专业及学科特性,中国社会工作体系的构成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社会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地位的建立及学科(专业)体系的形成(学科、专业自主性)。这里涉及社会工作与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政治学等一级学科的关系,社会工作作为一个自主性学科(专业)的学科(专业)体系的构成(包括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的划分及各层次内部的构成)等。
二是社会工作的价值、知识(思想、理论)、话语体系。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学科、专业,有一整套成系统、科学性、专业性兼具的与其他学科(专业)可以明确区分的知识(理论)体系和话语表达习惯、范式,这些总体上还是属于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的内容。就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化人类服务的专业而言,还有一套独特的专业价值伦理体系,这不仅体现在实务层面,社会工作知识(理论)、话语体系的价值性也是比较鲜明的。
三是社会工作的人才体系,涉及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培训)、使用、评价、流动体系的建设;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涉及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自主性的获得,教师从业资格的准入与评价体系的建设,各层次教材、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实务部门社会工作者准入、使用、评价、薪酬福利、流动、培训体系的建设;高校培养专业人才与实际部门的规范化对接体系的建设等。
四是社会工作的实务体系,包括社会工作实务的领域划分、岗位设置、职业伦理、服务标准、评估体系等。当然这里主要是对社会工作实务体系的狭义划分;广义上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应当包括社会工作人才体系、行业共同体、管理保障等相关体系,涉及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的相关诸多内容。
五是社会工作学术(行业)交流体系,涉及社会工作专业、行业共同体(学会、协会、联合会)及交流平台(学刊、专业期刊、行业媒体)等形成的社会工作学术(行业)交流体系。目前中国在这方面欠账太多,例如,还没有一本进入北大、南大评价体系的社会工作核心期刊,中国社会工作学会还未取得与中国社会学会、中国法学会等类似的地位与影响力等。
六是社会工作的管理保障体系,涉及整个社会工作事业的领导、投入、协调、监督、评价等一系列管理职能体系。中国社会工作管理保障体系在中央层面主要涉及以下主体,中国社会工作行业(实务)的主管机关是中组部、民政部,教育主管机关是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术宣传主管机关是中宣部,投入保障主管机关是财政部、发改委等。各主管机关如何有效地协调实现社会工作教育、研究、实务的良性互联、互动、互构、互促,协力推动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意涵
社会工作体系的中国特色或者说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应当如何理解,坦率地说截至目前是一个探讨不多但又十分重要的课题,不同的学者对此肯定有各自的认识,但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大的方面是最重要的影响、制约因素,受此影响、制约而形成的中国社会工作体系必然体现鲜明的本土特色。
一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核心指导地位。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8年5月4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9页。社会工作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专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地位显然应当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体系的一个鲜明特色。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工作体系的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与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其对中国社会工作体系具有根本的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其他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在这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无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学科体系、人才体系还是实务体系,党的领导都是无条件的。社会治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重点领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习近平:《決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9页。这为作为社会力量、专业力量的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治理提供了机遇和空间,也对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及如何发挥作用做出了规范、提出了要求。
三是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人民群众社会服务需求对中国社会工作体系的规定性。在社会快速转型期,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统一包揽的社会福利体制已经不再发挥作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元共担的社会福利体制又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并充分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现了众多非常特殊的民生问题,如快速老龄化导致的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数以亿计的农民进城导致的流动人口服务需求,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的服务需求,等等,所有这些,与西方社会服务面临的问题不同,对我国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必然构成重要的制约,既规定着社会工作学术研究课题的选取,也规定着社会工作实务体系(领域)的构建。
四是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要影响。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包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价值、福利思想和丰富的经验智慧,对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二、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需要加快建设
总体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对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来说,更是加快学科建设、实务转型、使社会工作取得应有的学科(专业)地位的需要。
首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作为。”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7页。社会工作正是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需要而恢复重建并快速发展的一个学科、专业。于今,作为专业的助人服务者,社会工作者广泛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减灾救灾、公益慈善、优抚安置、社区建设、扶贫开发、就业服务、教育辅导、卫生服务、司法矫正、人民调解、人口健康、信访调处、青少年服务、残疾人服务、为老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工作领域,在了解群众需求、落实社会政策、改进社会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都有其独到的作用。从2015年起至2018年,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更是连续四年被明确写入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之中。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对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工作界应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实际行动积极回应新时代的迫切需要。
其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是加快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需要。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引进到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社会学等学科被取消而中断了近30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恢复重建,至今也已经历了30余年。毫无疑问,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必须指出,与兄弟学科相比,社会工作学科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其核心和关键是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建构严重不足。由于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建构严重不足,在专业教育及实务中采用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技巧主要或基本是借用西方的,这种局面已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李迎生:《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路径》,《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实现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必须加快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前提、基础和关键。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必须强调文化敏感、理论自觉与实效导向。李迎生:《也谈社会工作的学科定位》,《社会建设》2017年第4期。强调文化敏感是因为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与我国不同,必须加以适应性改造。强调理论自觉是因为西方与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路径不同,所以起源于西方的专业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在中国肯定不完全适用。只有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理论,才能有效地应对和解决中国当下的矛盾和问题。
其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是推进社会工作实务转型的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工作专业恢复重建以来,特别是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战略部署以来,在社会工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工作实务建设在我国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必须指出,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要求及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相比,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社会工作发展尚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具体体现在社工人才数量、质量远未达到要求,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社会工作服务效能有待增强,社会工作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社会工作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等。李迎生、袁小平:《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工作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1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我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中,社会工作的效能有待增强是关键。导致目前社会工作效能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不足,没有形成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实务框架(模式)是最基本的原因。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实务体现为本土实际社会工作与外来专业社会工作“两张皮”并存的过渡性特征。李迎生、方舒:《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本土实际社会工作具有行政性、非专业、本土性(原生态)等特征,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发挥了应有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加以转型,转变成为一种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李迎生:《探索中国社会工作的转型与发展之路——〈中国社会工作模式的转型与发展〉前言》,《社会建设》2017年第1期。推进社会工作实务的转型、建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实务框架(模式)以提升社会工作服务的效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应有之义。
最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是社会工作自立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需要。国际上,社会工作是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兄弟学科一样,具有平等的学科地位。在美国,高校社会工作学院与社会学系一般是并立的。在我国港台地区,社会工作系与社会学系一般也是并肩而行的。但在我国,社会工作一般是作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少数高校作为公共管理等学科的二级学科)而存在的。这与社会工作学科在我国发展的独特背景相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社会工作自西方引入及20世纪80年代末的恢复重建都是依托社会学一级学科而进行的。这一特殊背景对我国社会工作初期发展显然有有利的一面,对此我们非但不能否认反而应当加以充分肯定。但长此以往又不利于社会工作独立学科地位的建立、对其他相关学科的兼收并蓄、社会工作实务的推进及社会工作学科(专业)社会认同的提升。如何处理社会工作与社会学及相关一级学科的关系、确立社会工作的独立地位是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有利于壮大社会工作的整体实力,提升社会工作的地位,促进社会工作与兄弟一级学科平等关系的建立,从而推进社会工作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路径
针对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⑤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5、2、19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特別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针对这一问题也提出过一些很有启发的主张,例如,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曾就中国社会学学术创新的路径,提出过“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的思路。郑杭生:《把握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17日。根据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借鉴从郑杭生先生相关主张获得的启示,我们在这里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将满足中国现实需要作为构建社会工作体系的出发点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以实践为本的专业和学科,其理论只有能够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证明其理论的科学性。习近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⑤而立足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从中国面临的各种现实民生问题出发,围绕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大社会服务问题,提出独创性的理念、主张、方案,这样形成的理念、主张、方案才能对社会服务实践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⑥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出发点。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趋势、国家治理的能力建设需要等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我国社会服务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形成中的社会工作体系如何回应满足新时代的要求,有效应对当下最迫切的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摆在社会工作界的一个重大课题。
2.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是当代中国社会工作体系区别于西方社会工作体系的根本标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就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时代中国社会工作体系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②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2、10页。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专业理念,以解决困难群体面临的生存发展问题,满足其服务需求为实务目标和方向。毫无疑问,社会工作在我国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和实务方向。社会工作界应当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社会工作研究、教学和实务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明确的实务指引。我国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从西方引进的学科(专业),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上,应该说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当今,社会工作界大部分同志对此的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习近平同志《讲话》提到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在社会工作界也存在,甚至在一些社会工作专著、教材、论坛出现马克思主义“失语”“失踪”“失声”的情形。②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改变。
3.开发本土传统的社会工作思想与实践资源
伟大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道、墨、法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直至近代的孙中山等一大批思想家,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思想、智慧,不仅为先辈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今天的社会服务、社会建设的影响也难以忽视。例如,儒家的“大同”思想强调“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大同》)。墨家主张“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愛中》)。当然,儒家的“仁者爱人”与墨家的“兼爱”是有差别的,儒家强调“爱有差等”,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显然与墨家的“兼爱”有所区别。自汉代以来,“独尊儒术”使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也使得儒家思想影响至今。中华悠久的文明还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社会服务实践,例如西周时期的“保息六政”“荒政十二”,战国时期的“九惠之教”,汉代兴起的“常平仓”,宋代兴起的“社仓”“义仓”等,到了中华民国时期,西方的社会工作还被引进到中国,开启了最初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也留下了一定的成果。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中华悠久文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那些宝贵的社会服务思想和实践,是今天构建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体系值得开发的传统资源,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4.借鉴国际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优秀成果
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其落脚点是社会工作体系的建设,我们构建的社会工作体系应当是体现人类社会服务普遍规律的社会工作体系,必须借鉴、吸收人类一切反映社会服务规律的思想、观念、模式、方法、策略、案例等等,为我所用,也就是说,我们构建的社会工作体系不能违背这个专业的国际通则、国际惯例。惟其如此,我们构建的社会工作体系才能既与国际社会工作体系共融共通,又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不至于成为一种与世隔绝的、另类的社会工作体系。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开放性和包容性。社会工作学科(专业)首先形成于西方,西方社会工作体系既包含体现了人类社会服务普遍规律的内容,也包含体现西方特定历史文化传统、发展阶段、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人民特色需要的内容,例如西方个人主义价值体系、基督教文化等就对专业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理念、价值层面,也体现在制度、模式、方法、策略层面。应当注重借鉴吸收西方社会工作反映了人类社会服务普遍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理念、方法、模式、路径等等,剔除其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的成分。西方构建社会工作体系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有比较成熟的、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所有这些对我国社会工作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整合创新、建构特色
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服务的具体工作,整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加以系统地归纳提炼、整合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才能最终得以形成。首先,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构建,当然必须从我国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改革发展实践出发,实现理论构建与实务创新的互构互促、良性发展。在这里,主体性、原创性和时代性是必须坚持的,是着力点、着重点、立足点。《讲话》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22页。其次,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应当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社会工作界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相关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相关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社会服务理论和政策、中国特色社会服务制度建设和服务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发展的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社会服务文化、经验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三是国外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果,这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有益滋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社会工作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实务创新。最后,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应当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系统性是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专业性是学科(专业)建设的科学性的必然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目标
加快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实务体系,我国社会工作学科(专业)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因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实务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目标和方向。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意义,其中,形成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工作学术思想(理论)是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的关键、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实务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和努力方向。此外,还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提升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在国际社会工作界的学术(专业)话语权。
社会工作学科体系涉及社会工作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学科的关系及社会工作学科内部的结构(层次)关系。就前者而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来自众多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心理学、医学、生态学等,社会工作虽然借鉴了这些学科的理论整合形成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但从国际经验看,社会工作与这些在我国属于一级学科的学科之间一般是平等关系。我国目前的情况则与之不同。在我国,社会工作一般是作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而存在的,在少数高校,社会工作是作为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而存在的。从长远看,这种局面应当改变。
就社会工作学科内部的结构(层次)关系而言,社会工作学科(理论)体系涉及基础学科(基础层次)、专业学科(中间层次)、应用学科(应用层次),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大致相当于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学科选修课三个层次。社会工作基础学科包括社会福利思想、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研究等,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包括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社會保障等,社会工作应用学科包括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流动人口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反贫困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学科的以上三个层次在国际上是基本一致的,但不同层次的侧重点因各国国情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如在第二层次,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在我国更受重视,这应该与我国主流价值体系及人口众多且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关;在第三层次,流动人口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反贫困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等在我国受到突出强调则与我国处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的特定时代背景有关。
形成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社会工作学术思想(理论)是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的关键和核心追求。这就逻辑地提出了加强社会工作学术体系建设的问题。社会工作学术体系涉及社会工作学术研究的理论方法、社会工作学术命题(问题)的提出、学理的论证,涉及社会工作重大学术突破,包括标志性概念的提炼、新的理论判断的概括、新的学术思想(方法、技术)的形成,涉及社会工作学术的标准与评价(学术管理)。主体性和原创性是学术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尹汉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五点认识》,《文汇报》2017年8月6日。因此,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形成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服务气象、与世界社会工作学术平等对话的社会工作的中国学派,应当成为中国社会工作学术体系建设的目标。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6页。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以实践为本的学科和专业,社会工作学科(专业)建设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特色的社会服务提供学理的支撑,以提升社会服务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因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实务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和努力方向,对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更具有根本性。前文述及,社会工作实务体系涉及内容广泛,而社会工作实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加快形成整合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实务框架(模式),以摆脱社会工作实务中目前存在的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的“两张皮”现象。在这里,专业社会工作要重视吸收、提炼本土社会工作中丰富的实践经验,本土社会工作更要充分接纳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框架,在二者的交融互构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实务体系。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话语权建设被提上重要高度。《讲话》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现在,历史和时代给我们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了要求,即更好地掌握和提升学术话语权,并在理论自觉基础上达致学术话语权的制高点。”郑杭生:《把握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17日。这是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从世界学术格局边陲走向中心的一条必由之路。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恢复重建的历程还比较短,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工作在国际上边陲意识还比较浓厚,随着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工作要逐步从边陲走向中心,对人类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责任编辑:秦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