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民族交融发展的主要成就

2019-09-28 00:56宁亚芳
云南社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交融少数民族民族

宁亚芳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70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也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70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到帮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民族交融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交融发展的内容不断丰富。中国民族交融发展在新时代也迎来了新思维、新任务和新机遇。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正团结一致紧密围绕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目标,破解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题。“知史明鉴,查古知今”,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民族交融发展的成就,对增强新时代民族工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经验启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阶段

民族交融发展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中国各民族团结一致实现交融式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提升发展能力和水平,不断丰富民族交融发展的格局,进而又为各民族实现“两个共同”注入新鲜活力。民族交融发展,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各民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客观实践,也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构成,还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回顾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民族交融发展始终贯穿于党和国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进程之中,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成立初期确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为民族交融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56个民族共同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族人民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1949年的《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民族区域自治也被写入其中。为将各民族一律平等落到实处,自1950年起,中国对各地上报的400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成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走向制度化的起点,并在当时推动了大多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2000年12月26日,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26/content_4264.htm,2019年4月15日。至此,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宪法中得以确立。此外,1951至1958年,国家针对民族事务、散居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建立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少数民族参加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特殊必要照顾等若干事项出台了专门的指示或决定。②汪锋:《十年来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民族研究》1959第11期。少数民族人民称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头十年是民族工作的“黄金时代”。③韩臧辉:《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伴随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各民族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并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一律平等的政治基础上,各民族在共同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中不断实现了生动活泼的交融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发展,为民族交融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

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中央于1981年提出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总方针是:“坚定不移地关心、帮助各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沿着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逐步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为此,国家加速民族地区对内对外开放,对自治区和多民族省份实行优待性财政体制,组织经济发达省、市开展对口支援,选派专家开展“智力支边”,对民族地区的生产关系调整进行分类指导,减免农、牧业税,进行粮食征购等等。1978年以后的头十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迎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飞跃式发展。群众评价说:“党中央关怀少数民族,党的民族政策又回来了”,“民族工作的黄金时代又出现了”。④春光、培廉、柄春:《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工作的新成就》,《中国民族》1981年第11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族地区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四个现代化建设能力也持续增强。党和国家陆续出台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总体来看,民族地区圆满完成了国家“八五”和“九五”时期的建设任务,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等获得了特殊优惠扶持,全国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部分民族地区率先步入小康社会建设阶段。各民族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民族交融发展的良好格局与趋势。

进入21世纪,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2002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的意见和决定,加大了对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扶持力度。“十五”至“十一五”期间,国家多个重大工程项目和产业项目在民族地区实施,各族人民的小康水平也显著提高。“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⑤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17日,http://www.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2019年4月15日。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民族交融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交融发展的精神引领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激发各族人民加深交融发展的自觉意识。一方面,党和国家坚持将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不断推进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中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也成为新时代中国民族交融发展的精神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全国各地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主题,积极推动嵌入式社会结构的形成,营造温馨和谐的嵌入式社区环境,民族团结教育方式越发大众化、实体化、人文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本形成省(区),州(地、市、盟),县级及以下的多级联动格局,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条件不断改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①中共国家民委党组:《同心筑梦开新境继往开来写华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求是》2017年第14期。党的十九大以来,围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党和国家在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倡议中都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摆在了重要位置。在这些目标和战略的落实过程中,各族人民交融发展的密度和程度不断加深,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日益牢固并充满活力。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民族交融发展的主要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下,中国民族交融发展取得了八个方面的主要成就。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现代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就为建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断探索。内蒙古自治区于1947年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增进民族团结的道路。1954年第一部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此后,新疆等5个自治区以及其他自治州、自治县先后建立。以国家统一为前提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中央政权统一领导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局面真正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缩小历史上遗留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构成了党和国家建立和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动力。70年来,建立和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体系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党中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了将历史上中央王朝委托治理边疆的模式转变为由中央政权统一直接治理的模式。中国共产党员从1951年的约580万人发展到2017年底的8956.4万人,拥有少数民族党员651.4万名,占全国党员总数的7.3%。②中共中央组织部:《2017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2018年6月39日,http://news.12371.cn/2018/06/30/ARTI1530340432898663.shtml,2019年4月15日。各级党组织通过进边疆、进基层、进连队、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等,建立起了覆盖民族地区生产生活公共空间的党建网络体系。第二,国家建立和创新开展民族工作的机制与方法。70年来,中国建立了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中的民族委员会、人民政府中的民族工作机构、政协系统中的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等多层次、多类别的民族事务监管机构。在立法、行政和政协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下,中国民族事务治理体系规范化和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16年底,中国有80余件现行有效法律涉及民族事务治理,有效施行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分别为139件、797件。③向巴平措:《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2017年9月15日,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7-09/15/c_1121647674.htm,2019年4月15日。第三,加强军队建设巩固边疆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重视发挥人民军队维护边境安全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边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针对“三股势力”,公安、司法机关保持了高压势头。从2006年开始,公安部门实施“爱民固边”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平安和谐的边防环境。④张保平:《我国边境安全的基本态势》,《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4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摆在民族工作的突出位置。一方面,中国越发重视对边境安全、海岛开发和领土领空等主权完整性的维护,形成了对国境和领土的立体化治理框架。另一方面,中国建立国家移民管理局,运用现代化管理机制和方法对外来移民及相关事务进行管理。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步伐。1951年,国家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或收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推动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民族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扩大了民族交融发展的范围、程度和深度,形成了利益相通、成果共享、命运与共的交融发展格局。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和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都把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国家也在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注重民族团结观念的培养。例如,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许多民族自治地方设立“民族团结月”,并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议。进入21世纪,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形势下民族关系的新发展。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①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5月28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423605.html,2019年4月15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2014年9月2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9/c_1112683008.htm,2019年4月15日。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面临新任务。“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3月22日,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8-03/22/content_2052621.htm,2019年4月15日。,被写入2018年宪法修正案。中华民族在经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中,持续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涵,丰富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时代特色。

(三)少数民族政治权利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少数民族人民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做了必要的照顾性规定。这些措施促使各少数民族都平等地参加了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定。例如,到1993年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其中少数民族代表占14.69%,远超当时少数民族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④周朱流:《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取得辉煌成就》,《民族论坛》1994年第3期。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保障下,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程度不断增强。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少数民族党员比党的十八大增加15名,占代表总数的11.5%。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占14.70%,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少数民族委员占总数的11%,均高于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8.49%这一比例。155个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主席、州长、县长或旗长,均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总体而言,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得到切实保障。⑤聂晓阳:《中国代表:中国人权行动计划少数民族指标完成良好》,2018年8月13日,http://news.sina.com.cn/o/2018-08-13/doc-ihhqtawy3556244.shtml,2019年4月15日。

在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民族地区的基层党建不断加强,村民自治不断完善。截至2016年底,民族自治地方有乡镇7752个,村委会81096个。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第284页。每个村都建立了党支部,党员干部和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彰显。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地方的公共事务决策方式转变为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集体决策,村民社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下,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充分发挥了产业富民带头作用、乡风文明改革引领作用、村容整治和社会治理带动作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作用。民族地区城乡居民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村民越来越关心公共事务、热心公益事业。

(四)民族交融发展的物质基础持续夯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实现了巨大飞跃。以民族八省区为例,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从1952年的57.9亿元增至2017年的82797.9亿元,是1952年的1430倍。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持续调整和升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族八省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均以第一产业为主,农牧业是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支柱产业。与1952年相比,2017年民族八省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均在50%左右(见表1)。当前,民族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吸纳了全国各地劳动力就业,民族地区的人口流动加速,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和实践场域不断扩大。

表1 民族八省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1952-2017年) 单位:%

得益于经济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民族地区财政收入不断增加。1952年至2017年,民族八省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1952年的7.76亿元增至2017年的9134.49亿元。①数据来源:依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国家统计年鉴2013》和《国家统计年鉴2018》计算得到。民族地区的固定资产投入也持续增加,以道路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是中国民族地区第一次公路建设高潮,打破了民族地区千百年来的封闭状态,密切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部通过边境公路、农村公路建设等特殊扶持改变了特殊民族地区的交通落后面貌。国家财政共投资1674.5亿元,支持民族八省区的水陆交通建设。截至2010年底,民族八省区乡镇、建制村通公路比重分别达99.5%和96.6%。西藏于2006年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除西藏外其他七省区自2017年陆续开通高铁。“四好农村路”建设工程也取得多项新成就,民族地区的多个边境小康村公路和抵边自然村道路都实现了通硬化路和道路通达的目标。

(五)民族地区民生事业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民族地区群众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获得感越来越强。在就业方面,1965年,民族自治地方年末有除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单位之外的其他单位就业人数17.65万人。2016年,民族自治地方其他单位就业人数则为603.80万,是1965年的34倍。这就表明,民族自治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在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外的单位中就业,就业方式多样化。在社会保障方面,民族八省区2001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1316万人增至2017年的11456.4万人。2017年,民族八省区城镇职工和居民参加医疗保险人数为6053万人,直接医疗救助支出435644.2万元,占全国的16.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4.9万人,占全国的21%;农村最低生保障人数1270.7万人,占全国的31.4%。②数据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中国人口与劳动统计年鉴2018》《中国卫生与健康统计年鉴2018》整理计算得到。在教育与医疗方面,经过多年的义务教育和三级医疗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家庭支付子女教育费和家庭患病诊疗费的负担不断减轻,民族地区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的现象不断消失。

据推算,民族地区城镇家庭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至2017年的30792元,是1978年的100倍;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至2017年的10529元,是1978年的76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增速要明显快于城镇居民家庭,民族地区城乡居民家庭的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家庭财富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2017年,民族八省区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为61504.4亿元,是1979年的2327倍。民族地区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总量也持续增加。2017年,民族八省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888亿元,是1981年的127倍。从具体的居民消费情况来看,2016年,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居民的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仅为34.4%,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支出占比则分别为13.4%和11.1%。①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第253-254页。以西藏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全面改善,普通老百姓家庭拥有彩电、冰箱、家用汽车等现代化消费品的情况十分普遍,拉萨市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2019年3月27日,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650692/1650692_1.htm,2019年4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开发和全国其他地区的产业技术等实现了交融发展,西部地区生态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大文明建设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美丽中国”战略和新发展理念,更是为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广西在自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的近60年时间里,建成了总面积约为1.35万平方公里的78个自然保护区。③梁玉桥:《60年,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中国环境报》2018年12月6日,第4版。宁夏的森林覆盖率在1958年至2018年间实现了近10倍的提升,2018年达到14%,成为生态保护和土地沙化治理的全国典范。④汪洋:《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9月21日,第3版。“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等工程使西藏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得以持续稳定,2001年以来累计兑现各类生态效益补偿资金316亿元。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2019年3月27日,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650692/1650692_1.htm,2019年4月26日。云南扎实推进金沙江沿江两岸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⑥郑义、刘颖:《云南:当好生态文明排头兵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6月12日,第2版。2016年,新疆天然草原高峰期的综合植被覆盖度、高度、鲜草产量均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⑦王亚芸:《让天蓝地绿水更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综述》,《阿克苏日报》2017年8月5日,第4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持续推进,内蒙古每年的生态保护地域面积均在1000万亩以上。⑧施佳丽:《山川添秀色逐梦谱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综述(下篇)》,《内蒙古日报》2018年6月2日,第1版。2017年,青海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青海湖水域面积为17年来最大。⑨肖静芳:《民族八省区交上2017年成绩单》,《中国民族报》2018年1月30日,第1版。“十二五”期间,贵州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和石漠化面积1.1万平方公里、8270平方公里,植树造林达2161万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⑩孙志刚:《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月26日在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2016年1月27日,http://www.gzrd.gov.cn/dbdhhy/gzsdsegrmdbdhdschyzt/dhwg/16502.shtml,2019年 4 月 15日。

(六)民族地区文化事业与精神文明建设欣欣向荣

文化事业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倡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通过开展扫盲、为十多个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确定文字方案。到1958年底,已有19种民族文字出版了图书9000多种、8000多万册。进入改革开放后,国家一方面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则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采取措施增进民族团结。据统计,1988年首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表彰大会就表彰了565个先进集体、601名先进个人。以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主要教育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也被纳入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统筹布置,此次大会也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写入了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文件。①王珏:《改革开放20年中国民族工作的辉煌成就》,《民族工作》1999年第1期。为将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基层,国家加大了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广播、电视、通讯“村村通”不断实现,新闻出版事业也不断蓬勃发展。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的大发展,使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了坚实的载体。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逐步将民族文化作为文化资源纳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围绕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在党的十六大中被提出。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二〇〇三——二〇〇九年)》,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次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并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各民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遵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稳步推进,并成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国家设立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补助资金”,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都将资金向民族地区倾斜。“十一五”期间,在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项目就有367项。③才让加、贾东海:《“十一五”期间少数民族事业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截至2016年末,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种艺术表演团队1101个、公共图书馆766个、文化馆801个、博物馆520个。全年报纸出版13.3亿份,各类杂志出版8342万册,图书出版5.0亿册(张),共有广播电视台545个。④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第22-23页。2017年以来,中央财政通过部门预算、转移支付等渠道助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以资助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开展文化惠民项目、加强少数民族语广播电视节目译制和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能力建设等方式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⑤《2017年中央财政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三大重点》,2017年12月11日,http://www.sohu.com/a/209912251_160257,2019年4月15日。党的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引领,全国各地正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新时代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步入新阶段。

(七)民族地区人才队伍、人力资源和内生发展能力不断发展

少数民族干部是开展民族工作、建设民族地区的重要人才,在带动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纽带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少数民族干部为4万余人,1957年增至40余万。民族地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加深扩大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需求。截至2008年,少数民族干部为291.5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3倍多。全国公务员队伍中,少数民族占9.6%。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11年9月14日,http://www.scio.gov.cn/zhzc/8/1/document/1005878/1005878_6.htm,2019年4月15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强调了少数民族干部参与国家治理和增进民族团结方面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地区的干部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2014年9月2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9/c_1112683008.htm,2019年4月15日。以西藏为例,2014年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人数达10万余人(占全区干部队伍总量的70%以上),比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增长了13倍。②索朗德吉:《西藏:50年少数民族干部总数增长13倍》,2014年10月10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0-10/6663164.shtml,2019年4月15日。2016年,新疆全区少数民族公务员已达91076人(1950年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仅约3000人),占干部总数的40.24%。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2017年6月2日,http://www.scio.gov.cn/ztk/dtzt/36048/36771/index.html,2019年4月15日。

除少数民族干部人数不断增加之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升了民族地区人口的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教育事业发展则培养了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才,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提出了以医疗卫生工作和贸易工作开路作为开辟民族地区工作的重要办法。1951年,中国召开全国第一次少数民族卫生会议,并发布《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方案》及相关文件,积极向民族地区派遣医疗队,在疾病防治和培养当地卫生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医院、医学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药品检验、口岸检疫等一系列机构纷纷在民族地区建立,大部分农村和牧区也拥有了卫生院和卫生室,民族地区的城乡医疗卫生网基本形成。④卫生部医政司:《我国少数民族卫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民族》1984年第9期。得益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民族地区老百姓的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八省区各省份的人口预期寿命比1990年增加了10岁左右(见表2)。

健康水平的提高、生存质量的改善为民族地区人口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为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陆续开展了筹办民族学院、召开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制定少数民族学生优先录取办法等工作。据统计,198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是1950年97.6倍。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教育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两免一补”“两基”攻坚、师资和学校硬件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等,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⑤王军、田增志:《民族教育60年:巨大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访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军》,《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8期。据统计,1957年至2016年,民族八省区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持续增加。

不断增加的大学生成为民族地区培养本地专业技术人员的生力军。以民族八省区为例,1977年至2017年,卫生机构人员数从29.1万增至168.5万,增加的人数是1977年的4.8倍;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人数从1977年的1.5万增至2017年的19.5万,增加的人数是1977年的11.9倍。⑥根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民族八省区2018年统计年鉴计算得到。随着科技人才队伍的壮大,民族地区自主科技研发能力也持续增强。以民族八省区为例,1990年至2017年,贵州、广西、宁夏、云南、新疆、内蒙古、青海的专利申请受理数增长了约129倍、87倍、74倍、61倍、56倍、33倍和28倍。⑦依据《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计算得到。

(八)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这一初心的具体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消除绝对贫困逐步迈向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通过调拨粮食、派驻医疗队、划拨生产物资等措施帮助民族地区群众抵御贫困。改革开放后,国家一方面实施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民族地区生产力,另一方面陆续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连片特困地区整村推进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帮助民族地区消除绝对贫困和发展产业。据统计,“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国家共投入民族地区扶贫资金432.53亿元,累计解决3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①归桐:《“九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回顾》,《中国民族》2001年第12期。“十一五”期间,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001年的3076.8万人降至2009年的1452万人,吃饭难、上学难、看病难、听广播看电视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②郭金超、张蔚然:《“十一五”是中国民族地区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2010年12月22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12-22/2739522.shtml,2019年4月15日。得益于大规模的反贫困,2012年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达到70.84%。③罗黎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小康社会同步实现》,《经济日报》2014年9月21日,第3版。自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中国民族地区的扶贫更是按下了“快进键”,贫困人口的底子更清楚、脱贫方案更精细、帮扶方式更亲民、产业发展更全面。2012年至2018年,民族八省区累计减少贫困人数3030.5万(见表2)。

表2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八省区脱贫攻坚成就 单位:%、万人

除了在民族地区实施反贫困外,党和国家还通过实施特殊优惠扶持政策和对口帮扶,加快“直过民族地区”和西藏、新疆小康社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有部分少数民族的社会形态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若干阶段,但是在党和国家的统一规划和帮扶下,独龙族等民族直接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被称为“直过民族”。为了帮助“直过民族”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扶持“直过民族”聚居区的特殊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后,到2010年,绝大多数“直过民族”聚居区实现了“五通”。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使“直过民族”文盲率逐年降低。④陈明珍:《云南“直过民族”四十年民生发展状况》,《社会主义论坛》2019年第2期。2019年4月,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经验收评估完成了整族脱贫的目标。党的十八以来,“直过民族”聚居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为提升,汽车、宽带、智能手机等现代时尚的消费品已成为“直过民族”聚居区普通家庭的必备品。⑤周亮、吉哲鹏:《云南3个“直过民族”宣告整族脱贫》,2019年4月21日,http://www.yn.xinhuanet.com/reporter/2019-04/21/c_137996020.htm,2019年4月26日。

受多种因素影响,西藏和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相对较大。为此,党和国家通过实施对口支援工作,举全国之力帮扶西藏和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党中央在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做出全国支援西藏和15个省(市)对口援助西藏的决定。2010年,党中央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对口支援西藏政策延长到202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和援藏单位共同推进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对口援藏稳定机制和支援模式。据统计,从启动援藏工作开始至2016年,中央已经先后派出8批次6000多名优秀干部人才进藏工作,累计落实项目8855项,资金333.9亿元。⑥罗布次仁、杨三军、白明山:《凝聚起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的“中国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对口支援西藏综述》,2016年7月12日,http://www.rmzxb.com.cn/c/2016-07-12/914183.shtml,2019年4月26日。1996年,中央做出开展对口援疆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因支援地域最广、涉及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新疆迎来了历史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民生受益最多的时期。①丁建刚、关俏俏、符晓波:《全国对口援疆20年成就综述:中国西陲变化瞩目》,2017年7月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7/09/c_1121289366.htm,2019年4月26日。近两万名援疆干部和技术人才走进新疆,和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解决新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难题,极大地促进了新疆的跨越式发展。

三、结语与启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在党和国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升了个人和家庭发展能力、也改善了民族地区发展条件和环境。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很多边疆民族地区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推行的前沿阵地,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程度也日益加深。70年来,民族交融发展既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思路,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结果。民族交融发展各个维度成就的取得,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持续帮扶,也体现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团结协作,处处体现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自觉意识。在交融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五大文明建设的成就都经历过从无到有和从有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各族群众的公平感正不断增强,对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持续提升。民族交融发展成就的取得,持续缩小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不平等差距,也正为新时代建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劲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70年,也是中国民族交融发展的70年。70年民族交融发展成就推动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进步。70年的民族交融发展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中国民族工作是成功的,中国各民族践行民族团结是自觉自信的。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族交融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出现新变化。当前,中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又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持续夯实基础,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长治久安也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在继续扩大民族交融发展成就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成为新时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也是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一方面,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备受全球关注。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中国提出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越发站在世界舞台中心的时代背景,要求中国各族人民应有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坚持四个自信中,表达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关怀。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长治久安提出了新要求。伴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征程,祖国统一大业将迎来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旗帜鲜明反对分裂国家图谋、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筑牢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②习近平:《面向世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2月31日,第1版。在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民族交融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整体性,则应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自觉信念和实践。

猜你喜欢
交融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真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多元民族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