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琳
据《百度百科》“夏丏尊”条介绍,夏丏尊(1886—1946),名铸,字勉旃,后(1912年)改字丏尊,号闷庵。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浙江绍兴上虞人。15岁考中秀才,1904年赴日本宏文书院、东京高等工业学堂留学。回国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职,潘天寿、丰子恺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1913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1922年回乡,与友人在白马湖开设春晖中学,朱自清、王任叔等曾在该校任教,叶圣陶、陈望道等知名人士也来该校演讲。1924年,执教于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1925年与朱自清在上海发起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创刊《立达季刊》。1926年起,他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兼课,并应聘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同时担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所长。又从日本转译意大利作家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成为当时高小和初中的教材和课外读物。1936年,夏丏尊当选为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主席。1937年抗战爆发后,复旦、暨南大学迁往内地,他仍坚持开明书店编辑所。同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救亡日报》编委。30年代末,应邀兼职于南屏女校高中部,任国文教师。1943年,他被日本宪兵司令部逮捕,经日人内山完造等营救获释。抗战胜利后,他与傅东华等文教界老友筹设中国语文教育会,准备继续振兴文化运动。1945年,夏丏尊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1946年4月23日在上海病逝,葬于白马湖畔。《新华日报》曾发表题为《悼夏丏尊先生》的社论,赞誉他为“民主战线的老战士”。
夏丏尊先后出版有《阅读与写作》、《文章讲话》、《文艺论ABC》等,编著有《芥川龙之介集》、《国文百八课》等,译著有《蒲团》、《国木田独步集》、《爱的教育》等。此外结集有《平屋杂文》、《文心》、《夏尊选集》等。
就是这样一位对中国近代教育、文学、美学做出重要贡献的、鼎鼎大名的夏丏尊先生,今天似乎已经不为世人所知了。最明显的证据是连他老人家名讳里的“丏”字经常被人错写为乞丐的“丐”。《文汇报》2011年7月2日《笔会》栏目刊发了宋志坚先生的大作《“白字先生”议》一文,方才知道宋君也曾把“夏丏尊”之“丏”错读为“乞丐”之“丐”。于是不由得手痒难耐,就“上穷碧落下黄泉”搜索起来,先查字典,再上网,结果实在令我哀出望外,悲从中来。
首先,“丏”的读音是miǎn,与“免”同音,意思是“遮蔽;看不见”;“丐”的读音是gài,与“盖”同音,作为动词的意思是“乞求;给予或施与”,作为名词的意思是“乞丐”。
其次,用Google搜索得到“夏丏尊”59,700条,包括“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维基百科”;“夏丐尊”312,000条。错误量几乎是正确量的6倍之多!
最后,我们分别在2019年3曰8日的知网的“主题”、“关键词”、“篇名”和“全文”四个栏目里和《百度》上搜索“夏丏尊”和“夏丐尊”,得到如下数字,并作百分比分析如下表。
由上表数字可以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一.将“夏丏尊”错写、错打或错印为“夏丐尊”的比例最高为59.1%(《知网》的“全文”),最低为34.9%(《知网》的“篇名”和《百度》)。
二.标题错写或错印成“夏丐尊”的论文发表于如下几类刊物。
专业期刊:《出版广角》、《编辑学刊》、《读书》、《新文学史料》、《经济经纬》、《法音》。
教育和教学类期刊:《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刊》、《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德育》、《教育导刊》、《阅读与鉴赏》等。
大专院校学报至少有28家,恕不一一列举了。
另有5篇见于优秀硕士论文。
由上可见,将“夏丏尊”的“丏”字错写、错打、或错印成“丐”字的,不仅大有人在,而且大有“文”在。姑且不论《百度》,专业期刊上的错误率竟然高达59.1%!作者既有一般作者,也有专业作者,包括编辑、出版和语文教学专业的作者,甚至还有一些专门研究夏丏尊先生的专论。这实在令人费解!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如果究其原因,或许有四个。一是电脑打字输入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编辑、校对的责任心。三是最最重要的,即“丏”和“丐”两个字的形体的确太过近似,很容易认错、读错。但这不应成为写错、打错或印错的理由,关键问题是不少作者、编者可能不知道“丏”字应读miǎn。四、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即使你知道了“丏”字的读音为miǎn,仍然难免会犯错误,因为有些汉字输入法就同时收有“夏丏尊”和“夏丐尊”两个词条。比如笔者使用多年的微软输入法就是如此。这样一来,在电脑、手机普及率都很高的今天,想不把“夏丏尊”错写、错打或错印,真的比登天还难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