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长恨有风情,此恨绵绵无绝期

2019-09-27 23:08黄柳思
好日子(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

黄柳思

【摘 要】《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歌生动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作了一个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凄美故事。对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看法:爱情主题说、政治讽谕说、双重主题说。文章主要就《长恨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探究;双重主题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唐代诗人白居易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表现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一是“爱情主题说”,是歌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真挚爱情;二是“政治讽谕说”,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误国;三是“双重主题说”,既尖锐讽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又同情杨贵妃的死和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现在一般持“双重主题说”的居多。而笔者认为,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一、诗歌结构及内容

《长恨歌》即歌“长恨”,“长恨”是全诗的诗眼。而“恨”什么,为何而“长恨”?诗人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展示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思考。根据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为了得到朝思暮想的杨贵妃,如何重色、求色,又极力铺陈唐玄宗得杨贵妃后的声色犬马。开篇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提纲挈领,点明了故事的悲剧因素。诗歌开篇反复渲染唐玄宗“重色”荒淫,引发马嵬之变。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唐玄宗逃难途中,迫于形势赐死杨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诗人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重色”误国,是这一悲剧的根源。杨贵妃之死,是一个转折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也最终以悲剧收场。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讲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悲寂和追忆。行宫见月,夜雨闻铃,伤心断肠;重过马嵬时,“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相思之情,缠绵悱恻。诗人将叙事、写景和抒情熔于一炉,诗歌抒情上跌宕回环,层层渲染。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唐玄宗派道士寻觅杨贵妃之魂魄,表现了唐玄宗的孤寂和追忆往昔爱情的忧伤。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并做到“清音有余”,引发读者的回味。这样,诗人便以“长恨”点明全诗的主题。

二、主题背景探究

《長恨歌》是白居易的传世名篇,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此时的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曾经“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大唐盛世变得藩镇割据,战乱连绵,国力由盛转衰。而白居易时年35岁,授周至县(今陕西周至县)尉。在这里他结识了史学家陈鸿和琅琊王质夫。他们时常同游、唱和。这首诗是他们三人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王质夫提议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长恨歌》),陈鸿写一篇传记(《长恨歌传》)。从此,传记与长诗二者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在写作之初,白居易在主观上同意陈鸿的“惩尤物、窒乱阶”之说,后来在《新乐府》的《李夫人》《古家狐》中还重复强调了“尤物惑人”“狐媚害人”的主题,明确宣扬爱情之为害,但是又承认“人非木石皆有情”。但在《长恨歌》的实际写作当中,他又服从了民间爱情故事所表达的人类的向美本能和情感欲望。这样,整个故事便具有了更为深刻复杂的涵义:既写了真美,又写了真恶,并将两者直接联系在一起。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不因为“甚恶”而抹煞“甚美”。尽管其主题最后似偏离了对“甚恶”的谴责,但“甚恶”内容本身毕竟没有被抹煞,反过来又丰富了“甚美”的涵义。

三、知人论世

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在探究古代诗歌主旨时,也同样应该如此。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十一岁就离家避难,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有重大的作用。白居易29岁一举成进士,44岁之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35岁写《长恨歌》。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现实主义的高潮。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从主题来看,有针砭时弊的一面。同时,我们知道,文学作品通常是作家心灵外化的产物。白居易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三登科第,志得意满。他敢于冲破封建门第偏见,勇敢地爱上了一个出身寒门的女子 “湘灵”。可他们的感情并不被白居易的家庭接纳,于是他们一直分隔两地,相爱不能相守,给白居易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伤痕,而这也成了创作《长恨歌》 的直接动因。《长恨歌》的前半部分着力批判唐玄宗“重色”误国,后半对李杨爱情悲剧加以歌颂并对二人的悲剧命运加以同情。《长恨歌》的主题不是贯穿始终的单一情感,而是从单纯的讽喻君主转向了讴歌爱情,这正符合双重主题说的特征。

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琵琶行》。另著有《白氏长庆集》。从白居易自己给诗歌分类来看,似乎也不是讽谕诗。白居易给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其一为讽谕诗,其二为感伤诗,其三为闲适诗,其四为杂律诗。《长恨歌》被置于“感伤诗”一类,则明显是对于李杨爱情悲剧表示同情,进而颇为感伤。白居易《与元九书》曾定义感伤诗为“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的,而《长恨歌》的内容正与此合。但《长恨歌》吟咏爱情,并同情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故大类应归为感伤,而主题似乎是“爱情说”。但是,我们再回顾《长恨歌》整首诗歌的内容,如果《长恨歌》只是为了歌颂李杨爱情,那诗歌前半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等诗句,明显讽刺唐玄宗沉溺美色、荒淫误国,也是告诫后世的统治者要引以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长恨歌》表现的是双重主题。赵翼在《瓯北诗话》卷四曰:“《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长恨歌》,既是一曲大唐朝盛极而衰的挽歌,也是一曲感人肺腑的爱情悲歌。作为一首流传千古的叙事诗,每个读者都能在诗中品味到不同的韵味。千百年来,《长恨歌》一直感染和吸引着读者。

参考文献

[1]张中宇.自居易《长恨歌》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 2005

[2]胡可先.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M]. 江苏:东南大学学报 2008

[3]宋来莹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2009

猜你喜欢
长恨歌白居易
消暑诗
长恨歌——笔画设计
长恨歌
王安忆《长恨歌》中的个体意识研究
浅析《长恨歌》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夜雪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