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摘 要】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蕴,注重诵读,注重积累,注重感悟,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鍵词】诗歌 意境美 语言美 语文素养
诗歌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它感染、净化着学生的心灵,陶冶、丰富着学生的情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等形式,让学生品味形象生动的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素养。通过诗歌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体会诗词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小学语文课文中古诗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才刚刚起步,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景、启发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其中,教师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成了重要因素。为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是先感知语言形式,后理解思想内容。因此,教学诗歌时,教师要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众所周知,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犹如一幅画,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画。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歌的画面,感受诗歌的图画美。例如,在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并用心想象每一处的画面,然后回答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学生的答案真可谓丰富多彩、千奇百怪,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千万不可以以刻板、生硬的模板限制学生,因为欣赏感悟是一种画面的重现,每个人的理解方式和理解层次是有区别的。在学习诗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
二、探求意蕴、悟出诗情,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诗歌教学绝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事实上,只有通过领会意境,才能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诗歌情感的热切程度,决定了教学中情感境界的调动程度。想打动学生,首先要打动自己;想感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先要充分、深入地理解课文,用丰富而真实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要。诗歌的深层意境可能是学生遥不可及的,教师的情境创设成了诗歌理解难易的一个切入点。师生之间如果能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就能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中。笔者曾听过获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一等奖的陈飞老师分享关于诗歌教学的心得:诗歌探索教学有“三醉”——“为醉而醉”“为美而醉”“为生而醉”。我认为,诗歌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为文而醉”。如果教师不能为诗文而醉,又何来让学生“为文而醉”呢?同样,教师自己没有感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为此,教授诗歌时,必须自己“为文而醉”。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真切。如果“为生而醉”,教学时会被学生束缚,学生的认知也会被教师的所见所感限制。只有“为文而醉”,才能使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殊途同归。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的时代早已过去,学生对它的情感、意境未必能体会,但教师通过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递,一定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情体验,带领学生进入诗境。
三、学会欣赏、学会探究,在审美中培养创造力
学生单单进入到诗境中,还远远不够。因为,诗歌除了在形式上具有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还表现出其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创造性特征。正是诗歌的这些特征,使它非常适宜成为学生个性、涵养和智力的温床。相应地,教师需要改变过去乏味的诗歌教学方法,创造出感性的现代形式——审美化教学。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接触任何一首诗歌时,都会产生某种感受,这种感受可能正确,也可能离题。但不管是哪一种感受,都是真实的,是学生真切的阅读体验,是学生走进诗歌的超感性境界的跳板,教师应十分珍视这一初始感受,这是寻求感性契合的基础。
感性契合是初步导入,使学生产生进入诗境的兴趣,是诗歌的特殊性与学生个性的初步“交流”。深层的对话让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优秀诗作往往留有诗眼,由这些诗眼可窥探全诗精髓。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中的“毕竟”二字总领全诗,成为诗眼。又如在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弄清“日暮”“沉醉”“误入”“惊起”“争渡”等词,弄清每一句诗字面的意思,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但这么做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捕捉到词中的关键字,即诗眼——“醉”。
诗歌的审美化教学有助于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养和创造能力的人。具体到一首诗的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诗的精华所在、美学所在、兴趣所在,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感,获得创造力。
“儿童的心灵世界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旺盛的想像力和诚挚的情感,带有天然的艺术化倾向。”“儿童新鲜、柔软的心灵,到处是感知生活的触角。”因此,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是有道理的。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享受了学诗的愉悦,发现了自己学诗的灵气,加深了学诗的感情。同时,我们更应该多把时间和自主权留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灵感,让学生更自主、更轻松、更真实地学习诗歌,并在学习中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传递,既学诗歌又学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