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欣 樊鲁丹
摘 要:传统农业的低效益、互联网的兴起引起传统农业经济的改变,生态农业是加快农业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和对具体乡村的调研,提出对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对策,对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生态农业;互联网+;传统农业
一、我国目前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国,但仍存在农业农村农民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意种地。传统农业的低效益,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镇迁移。此外,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和日趋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成为加快推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就农业生产而言,在传统环境影响下,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不高。这些促使我国进入改造传统农业的阶段。为此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的战略,通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以促进传统产业在互联网时代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推进乡村振兴。
二、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由此产生的一种以生态农业为主的新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发展的新产业,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而生态农业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密不可分,它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农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
以后,生态农业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生态农业将从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方面不断完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实现小农户和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构建互联网+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目前,互联网已逐步向农业渗透,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产品的流行,农村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资源逐步转化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农村旅游、农村文化、 农村经济,互联网在带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发展,并拉动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通过科学创新和优化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最终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而未来,农业发展会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进行大洗牌,引发“新农民”的热潮,农产品电商化、生态化、体验化将是未来蓝图。
三、互联网+生态农业发展展望与对策
浙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源地与传播地,随着十九大振兴乡村计划的提出,嘉兴市政府迅速反应,狠抓落实“南湖区将全面深化示范创建。”支持、服务本地的乡村振兴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光荣的历史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本着引导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乡村、研究乡村、热爱乡村、建设乡村,用乡村梦实现青春梦,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我们的调研,了解当地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诉求和遇到的困境,以期为嘉兴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议。
据我们在嘉兴市凤桥镇联丰村的调研所得,联丰村现有耕地面积6400亩,农户1136户,24个村民小组,但是农田自种利用率却不高,村民主要还是靠村集体经营获得收入。村民仍旧按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由产地批发商收购农产品,将农产品销售到销售地销售商手中,零售商再从销售地销售商处获得农产品进行售卖。又因村中农户多为中老年人,接受新事物较慢,多靠自耕自种自卖,滞销的农产品多被喂养家畜甚至遗弃。生态农产品的售卖主流还是以微商和亲朋间的推广为主。而当前市面上还没有专门针对农产品和用户而建立的有效平台。
传统农业和在生态农业初期的低效益是无法避免的,需要政府初期扶持的大量投资额再也很难在3-5年之内回本,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对此状况,我们进行调研,提出以下对策:
1.农产品电商化
电商营销与传统农业的营销模式相比,互联网可以令农户和消费者充分共享供求资源,直接线上交易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
2.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制定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应充分吸收国际农产品相关标准制定的经验,以期符合现代人食品安全理念的标准,更好支持生态农业发展,让消费者买的安心,农户卖的开心。
3.推进智慧农业管理
记录生产环节数据,在传统农业中运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而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的检测和管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生长中出现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智能化决策的现代化农业。
综上,“互联网+”挑战是虚,实则机遇,不断创新和变革营销模式,加强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擅于运用物联网的科学手段,可以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更好的结合,为乡村村民富起来提供帮助。“互联网+”生态农业的开展,不仅可以吸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收入,更能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在生态农业有利于城乡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和谐社會的构建,乡村经济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京福.“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策略研究[J].物流技术, 2015(19):32-34.
[2]蔡军, 王彬彬.我国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创新[J]. 农村经济, 2016(8):35-39.
[3]刘明.“互联网+”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的网络平台应用研究[J].互联网+,2017(2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