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音 方容瑜 唐娟
【摘要】 目的:探讨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尿毒症顽固性呃逆的效果。方法:将56例尿毒症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艾灸配合穴位贴敷。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呃逆频率、呃逆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的情况。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85%,高于对照组的71.42%(P<0.05);研究组呃逆频率、呃逆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分别为(0.75±0.33)次/d、
(1.25±0.44)min/次、(10.23±3.63)min、(6.52±2.07)h,均优于对照组的(2.55±1.48)次/d、(10.43±3.64)min/次、(30.76±15.97)min、(1.68±0.51)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可以改善尿毒症顽固性呃逆症状,降低发生频率,减少持续时间。
【关键词】 呃逆; 艾灸; 穴位贴敷
doi:10.14033/j.cnki.cfmr.2019.20.0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9)20-0-02
呃逆主要指膈肌出现不正常痉挛性收缩,其中顽固性呃逆是指持续时间长、频繁的呃逆,持续性与顽固性等特点常导致患者睡眠与饮食出现变化,情绪低落[1]。顽固性呃逆为临床常见疾病,因患者膈肌、中枢及迷走神经受刺激而发病[2]。尿毒症患者体内的尿素、肌酐等小分子溶质刺激膈神经从而引发呃逆。中医将该病称作“哕”,发病特点为无法自制、频繁发作,治疗方式有牵舌、双眼球按压、吸气屏气等方法[3]。西医则采取药物疗法,以中枢神经兴奋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展开治疗。以上方法虽可改善患者症状,但无法实现根治疾病的目的,故应用效果有限,且西药疗法可引发其他不良反应,影响病情。本研究选取56例尿毒症顽固性呃逆患者,探讨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其临床指标与总有效率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肾内科2015年2月-2017年3月56例尿毒症顽固性呃逆患者。呃逆中医诊断:由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所致,主症为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无法自制;西医诊断:呃逆>48 h,停30~60 s反复发生,严重时昼夜存在无间隙呃逆。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肾衰尿毒症诊断,符合美国国家肾病基金会指南K/DOQI第五期的诊断标准[4];(2)符合上述呃逆中西医诊断标准[5-6]。排除标准:(1)血液系统疾病;(2)高热、癫痫;(3)肝功能障碍;(4)精神疾病;(5)药物过敏。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女10例,男18例;年龄32~73岁,平均(49.18±7.56)岁;病程1~7 d,平均(4.14±0.72)d。研究组男17例,女11例;病程1~7 d,平均(4.26±0.65)d;年龄31~74岁,平均(48.6±7.64)岁。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口服胃复安(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0782),10 mg/次,3次/d,7 d为1个疗程。指导患者采用吸气屏气法,吸气后用力屏气,再将气缓慢吐出,不断重复该动作。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艾灸配合穴位贴敷,以宽膈调气、降逆和胃为主要治疗原则。取中脘、膈俞穴,先艾灸后穴位贴敷,艾灸为1次/d,20 min/次。穴位贴敷中药组成:陈皮6 g,五味子2 g,麦冬2 g,半夏5 g,太子参10 g,茯苓10 g,艾灸后将穴位贴敷的中药研磨成细末后加适量生姜汁调和成糊状,敷在中脘、膈俞穴,干预7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治疗总有效率,显效:顽固性呃逆相关症状全部消失,且治疗后7 d未出现复发问题;有效:顽固性呃逆相关症状缓解且疾病发作频率降低;无效:顽固性呃逆相关症状无变化,且发作频率增加,同时疾病程度也明显加重。總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7]。(2)临床指标:呃逆频率、呃逆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等。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版本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研究组呃逆频率、呃逆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中西医对尿毒症顽固性呃逆的不同认识
呃逆俗称“打嗝”,膈肌呈现反复性、非自主、间歇性收缩运动,具有无法自制、阵发性、频繁发作等特点,若痉挛情况持续2 d仍无缓解,则被认定为顽固性呃逆。尿毒症患者由于水液、代谢废物在体内积蓄、潴留,导致气机失衡,逆冲膈部,进而发生呃逆,部分患者持续时间较长,直接影响到饮食、作息,增强身心痛苦[8]。在中医看来,呃逆病机为气逆上冲,胃邪上逆,导致呃声不断[9]。患者表现为喉咙呃声短促、频繁、无法自制。通常情况下,呃逆可自行缓解、消除,若症状持续48 h以上,则转变为顽固性呃逆。若患者未能获得及时、有效治疗,可对胃部、肠道、食管、脑血管等组织造成影响,导致患者内心产生不良情绪。由于受到病情干扰,患者呼吸节奏出现异常,导致日常工作及生活难以正常进行[10]。轻度呃逆时,患者常可通过自行调理痊愈,但病情较为严重时,则需应用一定治疗措施。顽固性呃逆会导致患者出现较大不适感,直接影响正常工作、生活,故有必要探究治疗该病的有效办法。
3.2 艾灸对尿毒症顽固性呃逆的作用机制
中医临床治疗呃逆以舒膈宽胸、降逆调理及和胃顺气等为原则。因此,本研究取膈俞穴可发挥宽胸利膈、调畅气机等效果。尿毒症患者因情志不调、正气虚弱、饮食不节等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上逆,引发呃逆,故取中脘穴局部行艾灸可达到降逆止呃等效果。
3.3 穴位贴敷对尿毒症顽固性呃逆的作用机制
尿毒症的病程很长,病机错综复杂,多数患者常有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通过中药粉加姜汁贴敷于膈俞、中脘穴,可使药物渗入皮肤,刺激穴位达到降逆止呃之功效[11]。姜汁,味辛,性微温,具有调和营卫,散寒发表,祛痰下气,开宣肺气等作用,再配合艾灸的热力,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温经降逆止呕的作用。姜汁敷于穴位后会有灼热、瘙痒感,在应用前,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皮肤可能出现的反应,增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密切关注皮肤变化情况,告诫患者勿用温度较高水对敷贴部位进行冲洗,以防发生皮肤损伤,避免患者发生感染,进一步增加不良反应的可能[12-13]。
3.4 艾灸配合穴位贴敷对尿毒症顽固性呃逆的作用效果
本研究将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尿毒症顽固性呃逆取得显著效果。一方面,采取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5%,明显高于采取常规治疗的对照组(71.42%),提示该方案有利于临床治疗效果的增强。另一方面,研究组呃逆频率、呃逆持续时间、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分别为(0.75±0.33)次/d、
(1.25±0.44)min/次、(10.23±3.63)min、(6.52±2.07)h,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55±1.48)次/d、(10.43±3.64)min/次、(30.76±15.97)min、
(1.68±0.51)h,提示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可显著改善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指标。
综上,给予尿毒症顽固性呃逆患者应用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加快起效时间,减少呃逆持续时间与呃逆频率,延长正常状态维持时间,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夏伟琴.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颅脑损伤并发呃逆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1):106-107.
[2]杜红霞,张江春.针刺加艾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102.
[3]伍竹君.血府逐瘀汤联合灸足三里、内关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2):253-255.
[4]郭伟,潘柏申.从K/DOQI2002到KDIGO2012慢性肾脏疾病诊疗指南中实验室检测项目相关应用建议的解读[J].检验医学,2015,3(7):663-667.
[5]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國中医药出版社,2003:178.
[6]吴煦东.发际穴综合疗法在顽固性呃逆症中临床运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4):109-110.
[7]张天武,李莎莎.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促进肛肠病术后通便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5,23(1):34-35.
[8]徐晓军.平肝息风止呃汤治疗顽固性呃逆3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11):1022.
[9]孙立新,李鴳.艾灸配合推拿治疗顽固性呃逆36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4,7(10):34-35.
[10]隆晓江.耳穴贴敷对35例肝癌介入治疗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1):149-150.
[11]蔡欣.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呃逆28例疗效观察[J].国医论坛,2012,27(4):30.
[12]李雷宇,李伟.穴位电针刺激治疗胃肠癌术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3(2):260-262.
[13]汪成书,南新记.艾灸治疗肿瘤呃逆32例的观察与护理[J].中医临床研究,2013,5(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