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丽辉
[摘 要]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新时期,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对于加强风险管控、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规范单位经济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 年正式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从具体现象来了解,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在实施期间存在着些许困难和问题。文章从管理监督和经济活动方面分析当前形势下事业单位内部制度建设的问题,并作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控管理;经济活动
[DOI]10.13939/j.cnki.zgsc.2019.27.11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财政部于2012年11月正式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从2014年1月1日起,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有效实施。
2014年以来全国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作为基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实践者,从具体实践中发现,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实施期间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必须引起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以进一步推进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的有效实施。
1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一是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这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二是确保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既要合理高效使用又要完整安全,不得流失。三是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应当真实完整并及时公开,自觉接受各级监督。四是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零容忍防腐反腐,坚决杜绝个人或单位侵占国家利益。这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五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这是事业单位内控的最终目标。事业单位因为单位性质特殊,普遍存在着管理松懈、内控弱、预算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为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加强内部控制势在必行。
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内控管理方面
2.1.1 对内控管理不重视
部分事业单位机构小,领导身兼数职,审批、监督、防控不分家,部分党委委员为迎合领导,许多项目在集体负责制下仓促上马。由于部分领导过于重视政绩,在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过程中,往往满足于不触碰“底线”而忽略了单位的内控管理,对内部控制只认为是审计部门的事,不够重视。多数事业单位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组织,而是由财务部门负责制定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名义上由一把手牵头,重要的部门和人员都没有参加。具体业务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工作实施只会被动接受,有些同事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施未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2.1.2 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事业单位已具有较强的廉政风险防控意识,但经费预算和风险管控意识较弱,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风险预防系统和评估机制。在预算制度上,没有对各项业务活动、各项资金的应用方向进行风险性评估和风险性控制。各具体业务线上的工作人员风险意识淡漠,对各项经济业务行为控制不够准确,这些都加大了来自单位内外部的各种风险。
2.1.3 部门信息共享缺乏
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横向联系弱,信息共享缺乏。许多事业单位的内控监管部门无权参与到“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及具体项目实施活动中,甚至于一些单位财务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脱钩,不能真正发挥财务监督审核控制功能。例如有些事业单位医保和社保由专干负责直接向有关部门报送资料、数据,没有通过财务审核只由领导签字直接就由第三方银行代扣款项。另外,由于岗位编制有限,工作人员分工不明确,身兼数职的大有人在,不相容岗位无法实现有效分离,权力无法做到有效制约。
2.2 经济活动方面
2.2.1 预算控制情况
财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少,在财务部门做预算时未曾与具体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大部分是依据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开展预算工作,这都会导致预算不精准、不严谨,变动性较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对预算资金确需调剂使用的,也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导致预算落实力度不大,部分项目支出进度较慢、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经济支出时常有超预算支出、无预算支出现象。
2.2.2 固定资产管理情况
有些事业单位没有制定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因此在固定资产采购、验收、领用、处置等环节没有具体完整的制度约束;在采购环节,有些单位为了规避公开招标,甚至将需采购的资产化整为零;而固定资产的验收与保管,并没有由专职人员按照要求认真管理执行,在使用与管理上没有责任到个人,导致固定资产出租出借,报废处置记录不明不详,有的部门超标准配置资产,有的资产长期闲置,形成浪费,导致资产流失。
2.2.3 费用支出控制情况
事业单位费用项目多而杂,由于单位内控管理不严,费用支出票据不真实、不合规时有发生。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办公用品和低值易耗品重复购置,库存闲置较多等现象,一些活动经费随意扩大开支,提高开支标准,餐旅费这一块有些单位还采用包干的做法,严重与现行财经制度相违背。
3 改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3.1 提升单位内控地位,加强风险防控
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加强内控意识,各部门要广泛宣传内控实施中的優秀典范和经验。相关的领导和部门要对内控的实施加以研究探讨,要充分认识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不但影响事业单位经营活动是否合法合规,还与单位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要建立风险防控制度,制定风险预防系统和评估机制。按照制度梳理评估,优化机构配置、职能分配、工作流程等,定期分析预算控制、财务收支、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基本建设、合同管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及可能产生的风险,找出风险临界点并进行分析,针对每一处风险隐患做出相应的防范策略,及时有效地调整完善内控制度。
3.2 加强部门信息交流,优化岗位设置
事业单位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制定电子信息采集系统,安排专人负责数据审核与及时传达内控工作安排,协调内部控制报告工作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固定资产报告等工作,确保会计信息及时、完整、准确、一致。单位还要科学合理优化岗位设置,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实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加强各业务部门人员培训,包括内控制度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思想政治培训等,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建立奖罚制度,这样才能够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制定和实施 。
3.3 完善预算控制模式,强化业务衔接
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离不开预算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完善的预算控制模式,将单位各部门资源有效衔接,合理配置。跟踪收集各项目进度,及时掌握各业务部门的预算资金落实情况,从各项经营活动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对资金使用进行有效控制。在进行综合预算管理工作时一定要做到杜绝预算支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问题。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于预算的编制、申报、调整都要求相关部门重视并参与,以保证预算信息的全面性、公开性、严谨性。各业务部门不得随意变更预算资金用途,杜绝一切无预算开支。单位要对预算工作高度重视,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4 优化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资金支付
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固定资产与办公用品台账,验收与保管责任到个人。规范办公用品领取,固定资产出租、出借、报废等手续,定期盘点清查以确保资产清楚和完整。单位各部门应依据实际需求申请,采购部门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构建財务、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之间的合作沟通模式, 建立内部报告制度,及时掌握了解本单位资产情况。事业单位应严格监督和管理各项资金支付,制定严格的支出审批程序,将各项资金开支内容、开支标准和开支范围进行核定,严格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和公务卡管理的有关规定,应该采用银行转账或公务卡结算的业务支出,不得以现金方式结算以保证资金的安全,防止舞弊行为。
4 结 论
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有的完全由财政保证,有的可依法依规取得部分收入,对于一些可取得收入的事业单位财政监控较少。因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更好地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提高资产的有效使用与安全性、大大减少监管漏洞,有效地防范舞弊与腐败。尽管事业单位内控所存在的问题不能一次改革到位,但只要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不断提升自身的内控治理水平,建立一套适合的、科学的、完善的内控体系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加强财政内部控制工作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文告, 2016(1): 30-32.
[2]吴素梅,翟昌福,翟春燕.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与制度[J].财会通讯,2018,796(32):129-130.
[3]吕哲.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财会学习,201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