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首江[浙江工商大学, 杭州 310012]
对于嫦娥,她的形象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得到了美化,在唐代的时候人们心中的嫦娥都是倾国倾城、洁白无瑕的仙子形象。而感情丰富的诗人们自然不会忘记这个嫦娥仙子,歌颂嫦娥仙子的诗也层出不穷。诗人们对嫦娥仙子外貌、服饰、神态等都进行了描写。如“嫦娥曳霞帔,引我同攀跻。腾腾上天半,玉镜悬飞梯。瑶池何悄悄,鸾鹤烟中栖”(韩翃《经月岩山并序》)。韩翃这首诗虽然没有对嫦娥的外貌,服饰进行精雕细化的刻写,可是却抓住了嫦娥仙子的神韵,以嫦娥仙子“曳霞帔”飞天这个动态描写,把嫦娥仙子风姿绰约的姿态描绘了出来。“拟登瑶殿参金母 ,回访瀛洲看日轮。恰值嫦娥排宴会,瑶浆新熟味氤氲”(吕岩《七言》之五十三)。吕岩的这首七言诗描写了嫦娥参加宴会时的盛况。另外描写嫦娥的诗还有“嫦娥敛发绾云头”(庄南杰《晓歌》),“领取嫦娥攀取桂”(孙棨《戏李文远》),还有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月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等等。
真正大量吟咏嫦娥的当推李商隐,在其诗中,有直咏嫦娥的,有借嫦娥代指他所爱之人的,有借嫦娥来寄托身世的。李商隐在《月》中写出了嫦娥的品性高洁,如梅花一样清冷且拥有一身傲骨。“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婵娟”在这里指美女的姿态轻盈优美。《文选·张衡〈西京赋〉》:“嚼清商而却转,增婵娟以此豸。”薛综注:“婵娟此豸,姿态妖蛊也。”
李商隐在其《七夕偶题》中直咏嫦娥,写嫦娥是一个美丽多情的仙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这首诗作于会昌五年(845) 七夕,时李商隐在洛阳。宝婺指的是婺女星,即女宿。《左传·昭十年》:“有星出于婺女。”《注》:“婺女为已嫁之女,织女为处女。”“摇珠佩”指摇摆身上佩戴的珠饰,意谓渡河与牵牛相会。“匹”是“偶”的意思,“巧遗世间人”指的是“七夕乞巧”一事。“方信阮家贫”是借用了阮咸的典故,《晋书·阮咸传》 :
咸与籍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锦绮集目。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犊鼻是一种形如犊鼻的围裙。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也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古代的这一天,女孩在星空下做针线活会如织女般心灵手巧。家家户户要摆花果纪念,还要把丝织品摆出来敬献织女。本诗自比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表达怀才不遇的心情。这首诗写了嫦娥把纯洁清澈的银辉洒向人间,给予人们无限美好的想象与向往。
用“嫦娥”指代人最多的是美人。嫦娥如西施、玉环一样成了美人的代名词。其中最有趣的是白居易的《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白居易十一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以后,与一个比他小四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而这首《邻女》则是追述了这位邻家女孩。杨巨源《名姝咏》:“阿娇年未多,体弱性能和。怕重愁拈镜,怜轻喜曳罗。临津双洛浦,对月两嫦娥。独有荆王殿,时时暮雨过。”用“对月两嫦娥”来突出“阿娇”的美。郑世翼的《看新婚》:“姮娥对此夕,何用久裴回。”这里以“姮娥”指新娘。韦楚老《江上蚊子》:“飘摇夹翅亚红腹,江边夜起如雷哭。请问贪婪一点心,臭腐填腹几多足。越女如花住江曲,嫦娥夜夜凝双睩。怕君撩乱锦窗中,十轴轻绡围夜玉。”此处“嫦娥”指越女。李商隐在《袜》中写道:
尝闻宓妃袜,渡水欲生尘。好借常娥著,清秋踏月轮。
“宓妃”最早见于屈原的《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王逸注:“宓妃,神女。”汉魏时期“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曹植写了一篇专门咏宓妃的赋。他在《洛神赋》中写洛水之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诗人李商隐则突发奇想,想象若将宓妃凌波之袜借与嫦娥,她就一定会更加飘逸美丽。宓妃气质如兰,体态婀娜。嫦娥形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得到了美化,李商隐这首诗中的嫦娥可以与宓妃媲美,嫦娥若是穿上宓妃的袜子,那真的是轻盈又绝尘。
唐代思想活跃,大多数诗人受道教思想影响深远,李白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而嫦娥更是诗人们心中的仙子,所以借嫦娥飞天的事情来表达诗人的求仙、慕仙的意识。这同时也受到了魏晋时期游仙诗的影响。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之三十八)诗:“嫦娥若不偷灵药,争得长生在月中。”李群玉《感兴四首》(之二)诗:“昔窃不死药,奔空有嫦娥。盈盈天上艳,孤洁栖金波。”羡仙、求仙之咏,这是热切渴望克服人生有限感的真情流露,更是在死亡阴影笼罩下寻求精神安慰的无奈之举。借慕仙之意来袒露自己对享乐与自由的强烈欲望。如吕岩《七言》:“拟登瑶殿参金母 ,回访瀛洲看日轮。恰值嫦娥排宴会,瑶浆新熟味氤氲。”李贺《舞曲歌辞·章和二年中(鼙舞曲)》:“游春漫光坞花白,野林散香神降席。拜神得寿献天子,七星贯断姮娥死。”这首诗是拜神祝君寿遥无期,除非是七星贯断、姮娥老死,反衬祈祝之心诚意坚。
李白《感遇四首》:“昔余闻嫦娥,窃药驻云发。不自娇玉颜,方希炼金骨。飞去身莫返,含笑坐明月。紫宫夸蛾眉,随手会凋歇。”主要是运用嫦娥的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对韶华易逝、岁月难留的感叹等情感。蛾眉,在这里借指为美人,与苏轼《渚宫》诗“飞楼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蛾眉”用法相同。整首诗的意思都比较通俗易懂,用嫦娥和皇宫里的美人相对比,皇宫里面的美人即使现在是多么的风华正茂、举世无双,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有色衰的一天,而嫦娥却是容颜永驻,从而表现了对长生、青春永驻的羡慕之情。
(一) 离别相思之情
卢仝《有所思》:“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卢仝的这首诗狷介之中有一种雄豪之气,“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运用起兴手法,“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以月亮圆了又缺的变化引出诗人对人生离别的感慨,离开美人的相思之情。陆龟蒙《自遗诗三十首》十五:“古往天高事渺茫,争知灵媛不凄凉。月娥如有相思泪,只待方诸寄两行。”《月成弦》:“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表达了男女离别相思之苦。其次还有“陇上泉流陇下分,断肠呜咽不堪闻。嫦娥一入月中去,巫峡千秋空白云。”(崔涯《别妻》)表达了对其妻子的怀念。李商隐《房君珊瑚散》中写道:“不见姮娥影,清秋守月轮。”把嫦娥描写成淡妆素裹、不惧寒冷、悠闲自得、捣桂自乐、婀娜多姿、天真烂漫的女子形象。在《寄远》中写道:“姮娥捣药无时已,玉女投壶未肯休。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霜月》诗曰:“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嫦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秋月》诗曰:“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这四首都是诗人在月夜望月怀人、触景生情之作。李商隐与女道士宋华阳相爱,并在诗中将她与嫦娥相比,表达对她的深切思念。青年时代的李商隐在未中进士之前,曾在河南济源玉阳山和王屋山一带隐居学道,读书习业,准备应考。在此期间,诗人与女道士宋华阳姊妹交往甚密,并与宋华阳相爱。已故著名学者吴调公先生说:“诗人青年时代的恋爱对象……现在从史实得到证明的有洛阳女儿柳枝和女道士宋华阳。”“宋华阳生平不详,大概是诗人学仙玉阳、王屋山时所识”。
(二) 寂寞孤独之情
用嫦娥来表达寂寞孤独之情是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一种情感的借代体。在这些诗中,作者赋予嫦娥一种孤独、寂寞、凄楚的形象,寄以哀怜悲悯之情。如李白《把酒问月》:“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尊里。”在问月的同时隐含着对孤单的嫦娥的同情。“嫦娥”两句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今人”两句,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今人不见古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今月曾经照古人”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这句诗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杜甫《月》诗“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也很同情嫦娥的寒冷寂寞生活。晚唐人罗隐《咏月》诗云:“蟾向静中矜爪距,兔隈明处弄精神。嫦娥老大应惆怅,倚泣苍苍桂一轮。”此外,还有“孤光照还没,转益伤离别。妾若是嫦娥,长圆不教缺”(陆龟蒙《月成弦》),“古往天高事渺茫,争知灵媛不凄凉。月娥如有相思泪,只待方诸寄两行”(陆龟蒙《自遣诗三十首》十五),“嫦娥桂独成幽恨,素女弦多有剩悲”(杨亿《无题》),“‘嫦娥’断影霜轮冷,帝子无踪泪竹繁”(吴融《春晚书怀》),“昔窃不死药,奔空有嫦娥。盈盈天上艳,孤洁栖金波。织女了无语,长宵隔银河。轧轧挥素手,几时停玉梭”(李群玉《感兴四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把嫦娥一个人在广寒宫里的夜夜孤苦寂寞与诗人自身的孤单寂寞形象地描写出来了。对于这首诗的主旨,程梦星曰:“此亦刺女道士……下二句言其不为女冠,尽堪求偶;无端入道,何日上升也。”(《李商隐诗集笺注》)由此可见,现在认为诗中是借嫦娥来指代女道士,抒发女道士困守宫观的凄清寂寞之情也不无道理。
通过对《全唐诗》中的八十余首引用嫦娥的诗歌分析,不难发现嫦娥形象在唐代时已经基本定型了,上述的四种分类是在大量的诗歌分析和文献整理中得出的结论,是唐诗中嫦娥形象的指代意义最普遍的四种,其余有个别例外,但相去也不甚远。
①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457页。
② 〔晋〕房玄龄等撰:《晋书》(第4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57页。
③④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页,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