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丹红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
李叔同是民国才子,“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和张小楼结为金兰之谊,被称作“天涯五友”,且与许幻园感情最深,共同宣扬民权思想,倡导移风易俗,支持男女婚姻自主,为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15年,二次革命的失败、层出不穷的社会巨变,使得许幻园家道中落,当许幻园打算离开时,李叔同怀着复杂的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送别》,影响深远。
《送别》原文只有简要的几行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其中包含的景物意象与情感,非常丰富,抒情温柔、哀而不伤的诗歌以及充满中国风格的舒缓旋律,使之成为一首名曲。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歌总是歌吟不绝。为朋友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送别诗,是唐诗宋词中很重要的组合部分。在诗中除了感伤的情绪之外,经常还会寄予许多微妙美好的感情。或者激励劝诫,或者表达友情,或者寄寓诗人自己远大的理想与情怀。李白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见,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都是千古名句,而《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则是对中国传统送别诗的继承。
《送别》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着眼于“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场景;第二段重在抒情,抒发朋友要散落在天涯的感伤之情;第三段文字虽然重复,然而在内涵上却有所升华。李叔同在经历了与朋友分离的悲伤之后,对于人生也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诗歌充斥着人生的迷茫与哀伤之感,蕴含着要遁入空门的暗示。《送别》不仅仅是李叔同送别朋友所引出的感慨,也是诗人送别自己的旧身与过去,对自己要离开亲人而出家做的一种告别。
这首诗词的体裁很像宋词的小令,歌词为长短句结构,篇幅短小但却优雅精致,意味无穷。而且因为这首诗歌是以曲写词,因此又带有很强的节奏感。而这首诗中的几个意象: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杨柳、笛声、夕阳、远山是传统送别诗词最常见的,所以它的文学价值也很高。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愁别怨”是永恒的主题,李叔同创作的《送别》人人传诵,经久不衰,其中关于离别经典的意象,也是值得后人研究探讨的。
长亭。第一句是景象的描写,古代诗歌中“长亭”的运用非常广泛。例如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在《西厢记》 中多次提到长亭,崔莺莺与张生的离别就是在长亭上发生的,最有名的那一幕场景“长亭送别”,不知牵动了多少读者的心。“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古代的分别、远行、离家都与长亭分不开。那时交通工具不发达,远行意味着多年不能见面团聚,因此长亭就寄托了许多分别的忧思。因此“亭”是很重要的文化研究内容,尤其是“亭”的意象与文化底蕴。“亭”的意象经过一个时期的艺术沉淀,包含着浓厚的民族情怀,它是历史发展和变迁的有力见证者。
柳永有一首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相传柳永这首诗送别的对象是一位女子,与《送别》中的抒发对象有所不同,但是其中运用到的意象却有共通之处。“长亭”“杨柳”这些字眼一出,就不自觉地抒发了一种离别的忧思之情。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读到这首诗的时候,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笛声。“笛声”在唐诗宋词中也是经常出现的一种意象。听觉上传达的感知,也会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李叔同用一个拟人化的“拂”字把晚风吹动柳梢的感觉表现得惟妙惟肖。风吹过柳树的尖端,仿佛手在轻柔地抚摸,长笛的声音断断续续,余音凄凉。不仅微妙灵动,声情并茂,而且处处暗示着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感受。现代诗歌中也不乏笛声的运用。席慕蓉有一首诗《乡愁》,他在里面这样写道:“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蓉也以月亮下的笛声象征和寄托了一种乡愁。
浊酒。酒在诗歌中的运用也是比比皆是。古人爱酒,恐怕这也是使他们产生作词灵感的“催化剂”。而《送别》中的“一壶浊酒尽余欢”也将酒和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什么是浊酒呢?浊酒是和清酒相对的。古代酿的酒都是米酒,里面大多有很多的沉淀物,所以有了“浊酒”一说。最初浊酒的典故约应出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对好友山涛劝他出仕说了自己的苦衷,然后说:“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嵇康表达了自己不追求荣华富贵,只愿和子孙享受简单的天伦之乐的生活态度。由此我们知道,浊酒只是普通人家喝的很寻常的酒。浊酒,便成了不追求物质、简单生活的象征。浊酒表达了诗人虽然处在贫寒环境中却不改初心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慨美好不再的忧愁。李叔同先生诗歌中的“浊酒”,又何尝不是寄托了这样的高尚情怀呢?如何拥有剩余的快乐?一杯浊酒早已足够。
芳草。即将分别的友人望着前方分别后将走上的路途,愁绪就如那绵延的芳草地一样到了无尽的远方。如果仅仅说离别,形容碧草辽远就可以了,而李叔同先生用了“芳草碧连天”,他想表达的是比离别更悠长的心思。和友人天各一方,很难相见。但是我们的感情没有断,被“连天”的芳草羁绊。碧绿的芳草,象征着我们深厚的感情才刚开始,虽然分开了,但是以后的日子还长,至少我们的心是永远连在一起的。草原辽阔,一望无际,别情依依,路长情更长。唐宋是诗歌高度繁荣的时期,“芳草”的意象也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里面有一句“兰泽多芳草”,但下面马上就接着说“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主人公采芙蓉香草而思人,手捧芳草却给不到远方的心上人。范仲淹《苏幕遮》有一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下面就接着写了“黯乡魂,追旅思”。借景抒情,芳草蔓延,正如离情难以遏制地滋长。《黄鹤楼》里说“芳草萋萋鹦鹉洲”,下一句就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离情展露无遗。“晴川芳草”一句与前文沧海流变、物是人非接应,使用衬托,烘托出诗人的羁旅之情。
《送别》是学堂乐歌的开篇之作。学堂乐歌中的人文精神也体现在特定历史时期对西方文化的主动学习上。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重新审视也在《送别》中得到了体现。一方面它直接采用西洋曲调填词,另一方面,它由产生它的过程体现。学堂乐歌不仅是我国近代音乐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意识觉醒的开始。康有为、梁启超积极推动音乐在思想启蒙中发挥的重大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学校音乐教学大纲的建立,发展音乐教育,提出改革音乐的思路。鲁迅先生在《呐喊》的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李叔同的音乐,就是在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在“学堂乐歌”的填词和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学技巧的成熟运用以及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学韵味。李叔同的作品属于含蓄和典雅的风格,他作品的意境,受中国传统诗词曲赋的影响较深。从结构、押韵方面看,他的歌词既具有我们民族均衡和对称的审美习惯,又具有我国传统诗词的押韵特征。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在现代歌词语境中又重放光辉。但李叔同的学堂乐歌创作,其语言上的雅化现象,不失传统词体特征的雅净清丽,是一种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的“雅俗相加”之雅,即“不远俗”之雅,而不是近于诗的古朴重拙之雅。
1942年农历九月初四,已经出家为弘一大师的李叔同圆寂于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几十年来,纪念弘祖的活动不断在举行。他做人的品德被几代人所赞颂,直到今天,仍然是几代人学习的楷模。陆渊雷在《永恒的追思序》中写道:“许多青年追思他,为他做纪念。纪念他的平凡,不是纪念他的煊赫。煊赫的纪念,往往不是真心的纪念;唯有平凡的纪念,才是真心的纪念。这种‘心悦诚服’的忠实信徒,绝不是权位势力所能钓取,也绝不随权位势力而动摇其信心。”在很多成就上,他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第一”,其实,他的非凡成就,我们绝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过人天赋,而是他血液里流淌的与生俱来的对世人的怜爱,加上他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对待事物的执着与认真,才能达到这样的一种崇高境界。
长亭外,古道边,又夹杂着多少往事,艺术的生命又有多长?大概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
古道边,篱畔菊花未老;长亭外,岭头又放梅花。
① 鲁迅:《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② 李叔同(弘一大师):《研究文论选》,团结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