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明
摘要: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断延伸,传统的数学教学壁垒已经在一步步被打破,过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学生发展,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小数数学教学模式。数学在学生的教育生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从学前教育开始就已经在接触数学了。小学作为系统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重要阶段,更是要教师和学生予以重视。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利用数学的视野来看待问题,进而给生活提供便利。基于此,本文针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小学教师将核心素养纳入到学科教学中,严格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努力挖掘教材的重点、难点,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让学生产生数学意识,利用数学思维来看待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 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针对小学生数学教学,为了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师要将数学素养作为整个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设计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和鼓舞,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责任,进而由“要我学”逐渐转变成了“我要学”,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才能得以施展。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的形式,自学圆的周长这一知识点,再让学生以自荐的形式为其他学生讲解这个知识点。在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室中的圆,进行测量,计算圆的周长。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了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也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动手实践,让学生更好地彰显自、展现自我,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2 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杨胜利老师认为:“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1]。”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综合水平还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不能够进行充分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探究,那么一切将会被沦为空谈。良好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发挥出超强的内在潜能,,也能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心中有学习,心中有理想。所以,小数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进行开展,为学生营造出欢快有趣的教学场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分数乘整数”一课时,教师创设情境如下:今天是张红的生日,爸爸、妈妈、张红、张白一起来分吃一个蛋糕。爸爸说,张红和张白每人吃蛋糕的1/6,爸爸和妈妈一起吃蛋糕的1/3,张红急了,说自己吃的蛋糕比爸爸妈妈的少?同学们,真的是这样吗?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了学习的乐趣,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兴趣。
3 利用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識
对于数学意识,很多学生存在误区,以为自己懂得了数学知识就是具备了数学意识。其实不然,举个例子来说,假如学生能够学会4÷6,说明学生对于除法以及分数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学生明白,有一块蛋糕,平均分成6份,有4个人吃,一共吃了蛋糕的4/6,那说明学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数学分析能力,但这也不代表学生就具备数学意识。如果在生活中,有6个小白球,4个小黑球,学生能够想到黑球占白球的比例,那就说明了这位学生具备数学意识。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用如下例子进行教学:体育教师要挑选1名同学参加校篮球队,现组织学生开展投篮练习活动,有三名学生进行投篮,李子投篮次数20次,投中次数7次;阿白投篮次数17次,投中次数8次;宁海投篮次数26次,投中次数18次。根据以上的数据,如何能够确定哪位学生的成绩更好呢?以此引出“百分数”的概念。
4 利用问题引导.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海森堡曾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2]。”由此可见,问题对于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利用问题进行引导,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习“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圆柱和圆锥都有哪些特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情况在求的是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呢,请举例说明”。利用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教师的带领下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
5 结语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逐渐养成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 9,16(08):165.
[2]于明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科学,2019,1 0(13):82-83。
[3]黄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