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瑞玲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及其学科性质时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学科。人文性主要体现于语文内在的思想性,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其思想的丰富性、蕴藉的深刻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感受领悟,而其工具性则体现于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沟通交流,传递信息等功能,更具直观性,与生活联系地也更为密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整合能力;语文
回顾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时代的印记与生活化的情境已然走进试题,并成为一种趋势。其中,对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能力的考查尤为明显,它直接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而高考题中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文阅读都有涉及,所占分值较大,而尤以第一道论述文阅读为学生所“畏惧”。
所谓“筛选与整合信息”,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并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在论述文阅读中,考查主要通过选择题呈现,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如何在短时间内把握材料所给信息,准确答题,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很重要。教学中,教师对这类型题目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指导一习题训练一习题讲解。三年如一日的重复,准确率依旧很低。我的观点是,就题练题、就题讲题效果常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最好的办法是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日常教学中,在具体课文的学习中,渗透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
1关注题目,有的放矢
阅读文章时,首先应注意题目,题目往往能最先传达出与作品密切相关的信息。论述类的文本的题目往往明确而直观,把握题目就能把握论述的核心。比如《别了,“不列颠尼亚”》,尽管这一题目极具文学性,但从中我们依然可以初步感知,本文的核心内容是送别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而通过阅读全篇则可以清晰感受到题目所蕴藏的情感,有内容,且有温度。高考题亦是如此,2019年高考论述文的末尾点出了文章的出处,选自铁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铁凝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本文与写作,与文学艺术创作者相关,由此可大致推至,文章的内容涉及作家创作的取向与意义。2020年全国I卷《“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更是直接点出了文章论述的核心内容。
2速读全文,明确结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用最快的速度阅读整篇文章,对文章有个整体了解,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一文章写的是什么,涉及哪些内容。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要求学生在速读之后,闭卷写出头脑中的全部信息,力求条理清晰。比如《别了,“不列颠尼亚”》中选取英方撤离的独特视角,采用时间闪回的方式,以四个特定场景的描述再现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关注细节,结构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取时间标志性的字眼,就能够够轻松理清结构,极大地帮助学生快速精准定位,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传递出的信息。同样,在初读《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一文,若能带着问题快速浏览,不难发现文章开头提出“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的论点,之后一次回答了“为什么”与“怎样做”的问题,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3精读文章,把握信息
论述类文本的精读与文学类文本的精读不同,其意旨往往明确,不需要反复的玩味、揣摩、参悟。需要做的是针对问题,快速定位,并準确表述。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尤其要在语言表述上下一番功夫,因为语言的表意功能强大,稍微改变个别字,意思可能完全不同。比如《飞向太空的航程》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判断给出信息的正误:“2003年10月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着‘神舟五号飞船顺利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学生乍一读,觉得很有道理,通过阅读开头与结尾写神五飞天会发现并无此信息,而细读文本会发现文中有明确表述“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答案为错误。同时,这也提示学生,在阅读中要养成动笔圈画的习惯,随读随把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用笔圈画出来,强化关注度。
通过以上三步教学,学生对于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会形成完成的思路与过程,反复练习、强化,必有所提升。在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从文章中快速捕捉信息,并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加以整合,这一过程看似容易,但实际操作过程却经常会发生信息的疏漏与误解,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亦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中,贯穿于每一篇课文之中,通过切实有效的培养与训练,积水成渊,定可助其收获一片汪洋,此亦可谓之“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