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莉
摘要: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减负增效”,必须落实,预习、自学、讨论、质疑、检测五个环节,解决好引导自学,节省时间,学会质疑,确保高效性等问题,努力追求课堂自主学习的高效性。
关键词:减负增效;预习;讨论;质疑;检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尤其是在目前大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减负增效”原则,更是我们广大教师研究的主课题。我们一方面压缩课时,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整合,安排一定的课内指导训练课及课内学科活动课,用以训练学生能力,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另一方面还加强了以课本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改革传统的讲练方式,力求形成较稳定的、易于操作的结构模式。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基础上,依据部分教师的课型特色,我们提出了“预习示标自学讨论点拨质疑检测小结”八步课堂教学结构假设。要求每位教师结合学科、教材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1 在灵活处理的同时.其中有五个环节必须强行入轨
1.1 预习
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有5 20分钟的预习时间。低年级安排在课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高年级安排在课外,中段学生视教材内容而定。预习时,不布置任何问题,学生自由阅读教材,找出学习障碍。预习后须有检查,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上来的情况,累总筛选形成新课的学习目标。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避免了以前教师径自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或幻灯片)出示教学目标的机械呆板和强迫性。
1.2 自学
自学与预习是不同层次的两次学习。预习只对新内容形成初步感知,自学则是针对具体教学要求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可以总体进行,也可以视学习目标分步进行。自学中可以结合字典、学习资料等工具书,要求学生读、查、记、想相结合。课内预习和自学不得少于5-10分钟。
1.3 讨论
如果说自学是学生尚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知识探究,那么讨论则是学生个体对新课重难点的主动研究和探索。通常分学习小组进行。我们将前后桌四名同学按成绩、能力、性格等进行优化组合,优、中、差学生以1:2:1的比例分配,选一名成绩好,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学习小组组长,由其组织沟通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不搞走过场,一般为5分钟左右。
1.4 质疑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过去这个环节的处理,大多由教师质疑学生作答;而现在的质疑则指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由教师和其它同学帮助作答。让学生有自己思维和说话的余地,即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又便于形成师生平等的民主交流气氛。
1.5 检测
无论是哪门学科,每授一课都要当堂检测,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表述。检测内容不能只流于简单的知识再现,而要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且要紧紧围绕本节课教学要求,突出该节课的重难点。
2 要实施好这五个环节,还须解决以下问题
2.1 如何引导学生自学
自学是个体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知识信息的一条捷径,但最有可能简单化、形式化。所以,在引导自学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自学前,学生必须具有与之相关的实践经验,否则,文字或计算、思考过程就难以理解,学生只能停留在对知识的字面了解或依葫芦画瓢的做题上。如果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基础,可在开课时安排一定的基础练习。
其次,自学时必须提出相应的自学要求。提出的自学要求要难易适度;过难,会使学生丧失信心;过浅,则会使他们没有兴趣;过滥,则会使他们抓不住重点,满盘乱抓。
第三,让学生边看、边画、边读、边查、边记,眼、口、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协作,可以提高自学质量。
2.2 如何以简驭繁,节省时间?
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活动时间要多于教师的活动时间,按实验构想,学生从预习、讨论到作业已超过分钟。剩下约20分钟时间应怎样把握?我们认为:
2.2.1 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
首先教师对大纲教材要相当的熟悉,“集中兵力”解决几个重难点问题。课堂教学应以教学目标的指向为准,着重理解重点内容中的障碍因素,次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能表现的不包办,能说出的不点拨,力求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价值,减少直至杜绝废话的和琐碎的无意义的提问。
2.2.2 每个环节都应有具体要求(除预习)
分级讨论比较费时,难于把握,所以,组织讨论一定要在大多数学生上了路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并且问题要明确集中。
2.2.3 分层次教学
学生分组讲议本身就是以优带差,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此外,在学生自学、讨论、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行间巡视,作个别教学,对极个别差生一时认识不了的问题,可以待以时日。
2.2.4 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2.3 如何教会学生质疑
好多教师的课虽也安排了质疑环节,但不少还流于形式。一是因为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容器”的角色,习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会问;二则因为一些好的学生不敢问,他们害怕出错误,闹笑话。为此,我们要求从以下四方面人手:
(1)每学一个新内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2)要教会学生敢于对参考书、课本知识甚至定理、公理持怀疑态度,将课本内容与自己所闻所思作比较,形成自己的意见;(3)要激励学生敢于发现见解,敢于尝试错误;(4)对学生的质疑方面,无论是否正确,有一点都要肯定一点,及时予以表扬。
2.4 如何确保学生学习的高效性?
(1)导入新课时,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如问题情境,结合新内容,呈现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一致、想接近或与他们的直觉经验相违背的问题,当他们面临新内容,已有知识无法理解时便形成求知的欲望;再如情感情景,通过故事导入、游戏揭题,使学生的情绪受感染;再有形象情境(实物、图像)等。
(2)在问题设计、练习形式上,都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原则,力求课堂教学活泼生动。语文、思品等课上,要尽量减少繁琐深奥的分析,少些“花架子”,以读代讲,以读代答,要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神,反复读,在“趣”中求“实”。数学、自然等课程教学则尽量开发一些情景题、开放题、技巧题、动手题,让学生积极参与。
(3)课堂气氛要民主。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合作学习,课堂上应春意盎然,消除学生的压抑感。
由此,教学的整个过程已从过去的教师带着学生学课本,变为学生带着问题问教师。学生教材学生教师学生,教学思想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且课堂教学一直处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多极交流氛围,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由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任何教学结构构想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沿着学生思路相机变通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