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研究综述

2019-09-26 13:25石昌未
赢未来 2019年16期
关键词:近代史洋务运动学者

石昌未

摘要:中国近代史的理论问题研究,一直是我国近代历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学术界的很多学者研究和探索我国近代史的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构建和发展我国近代史学术体系。同时,也可以推动高等院校的历史学科教学。更有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规律。本文对中国近代史进行了概述、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近几年,在很多方面我国的近代史研究已经有了全新的新的认识和发展,于是在中国近代史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思想也开始逐渐的活跃了起来,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研究成果,关于近代史的研究学术氛围也是极其浓厚。其中不乏有许多的观点值得我们去探讨和交流,对于我们全面而准确的理解我国近代史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作为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处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和学术转型期的重要阶段。中国近代史这一历史理论的形成,花费了无数人学者的心血和时间。直到最后才准确的确定了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节点。也就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大约拜年的时间,作为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的这个时间区间。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基础之上才才形成的理论成果,也是结合我国当时实际的历史情况而最终确定的。它是以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形势和社会性质为基础,并通过实践验证得出的结论。这一结论完全符合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以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在我们当今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我们把现代化理论方法运用到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它的应用對学术研究起到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2 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

在近代的一些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新的的学术成果,在其中的许多之前不明确的问题上也进行了多次的实践和理论的验证。在1840年至1860年期间,英国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之后迫于武力的威胁,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西方国家开始大肆的向外扩张,倾销自己的工业品,使封建制度统治的国家开始被迫打开大门,接受西方的文化和科技,使世界不断地进行集合成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于是在这时候世界历史才重新被人们认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学者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历史理论成果。

3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主要是客观系统的分析了中国近代经济,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进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中国经济具有许多特点,但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政治性变化的周期性,另外还有一些制度方面的因素,它可以遏制政治性周期变化,中国近代经济还有另外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进行逆向运作,而这一个特点主要针对的是当时的当局者,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使经济由高级转向低级发展、由复杂转向简单发展。当时的官利制度也是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独有的分配制度形式,当时官利制度的产生和西方股份制企业制度引入中国,在时间上几乎是同一时期进行的。它经历了当时经济的实际检验,被证实是一种有效的经济制度,虽然这些制度和模式从我们目前的角度来看存在着很多的弊端,但是在当时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都是很具有进步意义的。

同样,有不少学者也对近代农业经济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在1860年之后,当时出现的重农兴农的思想更是促进了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统治者也制定了诸多的改革政策,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近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对于中国农业近代史来说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学术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也重点对内蒙古、苏北、东北等地区的近代农业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关于中国近代工商业的研究相比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研究的学者要少很多。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民族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抑或是中外合资企业都有从竞争走向联合的过程。其中的轮运行业和火柴行业便是最主要的代表,他们从竞争走向了联合。单个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的联合主要是出现在轮运行业中;而近代火柴行业却是民族企业群体与外资企业进行联合。

4 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科技史研究

近些年来,由于大量的学者对我国的近代思想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所以也取得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有的学者便提出了思想应是为了应对时代挑战而产生的,同时也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理论。虽然理论提了出来,但是还是需要思想家们不断付出和努力,才能让这些思想更加的完善。我国整个思想史体系不仅仅包括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全部内容。还有许多其他的理论和内容。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时候,仍然需要以当时的历史环境为背景,从当时思想家的思想为切入点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以及思想家与当时普通大众观点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我们应当借鉴社会学、传播学等方法,并有效的利用这些方法对中国思想近代史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和研究。

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的研究更是学术界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通过对大量学者的分析和研究,便得出近代主流文化转型的特点,他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便是文化转型是学术的改变、第二是在儒家文化的衰落过程中所产生的、第三是在西方文化冲击和渗透下而不断变化所产生的、第四是在新的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的历史大背景下完成的。直到今时今日我们的近代主流文化的转型仍然在进行中,没有一刻的停息。它们仍然遵循着“变与合”的规律,进步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评价传统、如何引入西方文化、对未来文化形态的规划。以复古为形式,文化创新为主要内容,以西方文化比较为方法,进行中西文化的互补,进行古今融合,建立起一套即实用又缜密的近代学术理论,从而构建一个近代学术新格局。

在二十世纪初期,我国当时的近代教育史中出现了许多较大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废除,这不仅仅是对当时政治上所需要的改革,同时也引起当时社会的巨变,使社会形态也发生了更为深远的改变。仕途道路的改变,城乡逐渐分离,传统社会中四民之首的市阶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政军群体中出现了游民和饥民,这些制度方面的改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

中国社会近代史真正开始备学术界关注的时间是1988年以后,知道今天也是历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通过近些年来大量学者的努力研究,关于我国近代社会史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第一,在关于近代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学术突破。在罗志田老师考察近代中国的“失语”群体中,其中便包括私塾老夫子和医生这两个群体。然而正是这些人的存在,才更能体现了近代中国没有变的一面。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在近代向知识分子转变,知识分子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边缘化,以及知识分子的兴起等,这些都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第二,近代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受到部分学者的重视。市民群体是指近代城市社会中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同时與近代资本主义有着密切关系的城市居民所组成的群体。其中主要包括自由职业者、小业主和学生等。近代中国社会史中公共领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其形式的思想根源、历史形态和舆论功能,通过与哈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进行对比,进而探索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的特殊性。

第三,同时也有大量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基层组织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研究。其中便包括晚清时期的保甲制度和乡村权利之间的关系,其本质就是围绕乡村权利格局为中心,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权力与力量的博弈。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全新的视角。

6 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救亡图存贯穿于整个中国的近代史中,其中便包括农民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以及部分地主阶级派别集团的一些顺应历史潮流的活动,覆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领域,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总之,在现代化的历史观念下,我们所掌握和了解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外历史学家基本上认同的。不管是中国的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是客观中存在的。作为历史学家,有责任同时也有义务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作出公正的评论和细致的研究,对历史进行认真的复原和描述,并对之进行详细的解释,更要把握住历史正确的发展方向,从中不断总结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将来的历史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昆,论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启动的积极作用及启示[D].辽宁大学,2017(04).

[2]邱志红.60余年来国内洋务运动史研究述评[J].兰州学刊,2014(12).

[3]周东启.从科学观的角度看洋务运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8(6).

[4]张仲礼,潘君祥,李荣昌,etal.国外洋务运动研究概述[J]历史研究,1985(3): 176-192.

[5]刘芷玥,简论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J].汉字文化,2018,212(18): 108-110.

[6]孙占元,十年来洋务运动研究述评[J].东岳论丛,1990(4): 3339.

[7]蔡建,洋务运动的历史进步性[J].吴中学刊,1 994(2):66-70.

[8]辛瑞军.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意义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160-161.

猜你喜欢
近代史洋务运动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品读《中国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学者介绍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三)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二)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