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

2019-09-26 01:39徐贵耀丁小虎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

徐贵耀 丁小虎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型工业城市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必须加大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必须对本地区现有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学习借鉴发达地区转型升级经验,提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型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4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9.04.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8年两会审议时强调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智能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其在技术和价值链上处于高端的特征,在產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抢抓智能产业发展机遇,是新兴工业城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盐城市紧紧围绕“三市”战略,积极践行“两海两绿”新路径,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突破了一批建链、补链、强链的大项目好项目,以增量大突破带动发展大跨越。2018年盐城市工业全口径开票销售5528.7亿元,增长17%,增速全省第四,工业投资、工业用电、工业贷款3项指标增速全省第一,但智能产业规模小、层次低、竞争力弱等难题仍待破解,传统产业向智能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一、盐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导向、资源约束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盐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培育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常态化的产业园区项目载体观摩,采取集群引进,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转移,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智能产业快速发展,产品门类不断增多,层次逐步提升,结构日趋合理,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产业规模偏小,新兴产业实力不强

2018年盐城市工业实现开票销售5528.7亿元,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中仅有机械产业开票销售过千亿,而苏州的人工智能产业、无锡的机械装备产业规模都超过5000亿元,南通纺织产业规模是盐城的两倍。盐城新兴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不到20%,无论是与兄弟城市还是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比重均偏低。人工智能产业仍处于培育阶段,虽连续多月都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但规模也仅为400亿元,开票销售超10亿元企业仅有6家,尚未出现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新兴产业整体实力和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产业层次偏低,产业关联度不高

传统产业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处于产品链条的底端,产品结构层次低、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低的“三低”现象比较严重。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尚处于起步期,多以手机智能终端配套产业为主,产业链较短,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上游的自主研发、芯片设计、关键元器件等高附加值环节缺失,抗风险能力不强。同时,本地企业和相关产品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本地的零部件配套,原材料大多需要外购,产业配套能力较弱,缺少完整的产业价值链。

研发能力不足,核心技术人才缺乏

2018年盐城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2.1%,分别低于全省、苏州和南通0.54、0.6和0.57个百分点。近年来,盐城深化与上海、深圳等地的合作,主要承接地区生产力转移,而企业总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上下游机构多留在企业原生地,发展自主权受制于人。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研发创新及管理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仅限制了现有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也成为招商引资竞争中的“短板”。同时,本地行业领军人才培养能力、高校培育本地人才的力量均显不足,对于产业领军人物和中高端人才的招引政策不完善,中高端人才极为匮乏。

生产服务能力弱,招商引资难突破

智能产业需要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因其是订单式的生产模式,对短期融资、快速物流等配套能力要求非常高。而现有生产服务配套条件不能满足大规模承接人工智能产业转移的要求,尤其是金融等重要服务业规模偏小,物流配送效率低下,额外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刺激了各地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激情,比环境、争项目,匆忙上马、无序竞争现象严重。国内龙头企业相对成熟且固定,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靠零打碎敲的补贴办法,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现有的通过快速建设厂房、组建强大招商团队、实现产业扩张的招商模式无法突破行业瓶颈,这种方式招引没有足够的市场占有率,也没有行业地位,进而丧失了话语权,影响产业的长期发展。

二、国内先进地区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经验

贵州曾经是国内经济发展速度较低的省份之一。然而,贵州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大数据产业实现跨越,数字经济增速连续3年排名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吸纳就业增速排名全国第一,电信业务收入增速连续23个月排名全国第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连续5年增速超过30%,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贵州建立了全球首家大数据交易所和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建设试验区,甲骨文、谷歌、微软等世界500强和阿里、腾讯等国内互联网企业相继落户贵阳。一是政府政策保驾护航。贵州出台了全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法规,相关政策法规密集出台为推进大数据招商、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完善体制机制。项目审批由700多项精简到149项,实行“一站式”服务;系统打破财税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流动等制度瓶颈,降低创新创业成本。三是针对痛点对症下药。在人才的培育、引进、留用和发展方面,决心大、措施实。四是发挥品牌效应。重视信息释放与信息传播,通过多种渠道与媒介,持续输出贵州“大数据之都”形象,形成“做大数据就得来贵州”的声势。借助大数据博览会,贵州声名鹊起,吸足了业内外广泛关注。

深圳创新发展经验

深圳通过创新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其实践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一是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强化政府引导,及时调整发展方向,通过“效益深圳”指数引导评价导向的调整,使科技创新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依托路径。二是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长期支持和引导。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有选择地面向全球大量引进优势科技资源,合作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等多所特色学校及多家新型科研机构。三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增强科技支撑作用。通过技术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产业逐步引退,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营造有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推动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进一步完善了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政策环境。五是培育移民文化带来的企业家精神。作为我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哺育的城市气质为这里成长的商业力量赋予了一种敢于冒险、开拓创新的商业精神。

苏州产业转型发展经验

苏州是江苏传统制造业大市,近年来,苏州在“量转质”的道路上实现了“制造向创造、速度向质量、产品向品牌”的蜕变。一是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先进制造业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创新,出台对大企业和领军企业设立先进技术研究机构的配套奖补措施,全力支持企业开展重大装备核心技术攻关,承担国家专项和首台套重大装备研发。二是营造更具活力的产业创新发展环境。率先在全省建立了“苏州市专精特新企业导向指标评价体系”,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培育工程,培育、推荐申报国家级单项冠军、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苏州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指数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在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等方面完成投资370亿元,车间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近万台。积极搭建综合性技术服务平台,在建投运的重点平台有20多家,100多家行业重点企业参与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相关应用。

三、加快传统产业向智能产业转型的建议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沿海新兴工业城市,盐城等苏中苏北城市在资金、信息、技术、物流、人才上,优势并不明显。实现快速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就要深入推进“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大胆借鉴贵州、深圳、苏州等地的成功经验,主动获取世界最新技术进行研究和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抢抓战略机遇,突破产业瓶颈

智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战略意义重大。近年来,以盐城、淮安等地为代表的江苏智能产业快速发展,虽然江苏大部分地区承接人工智能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基础条件尚未完全成熟,但随着江苏大交通网的建设,全省进入“高铁时代”日益临近,进一步拉近了与上海以及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大中城市的空间距离,高层次人才流动性增强,有望迎来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机遇。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中央网信办批复同意在贵州、京津冀、珠三角、上海、河南、重庆、沈阳、内蒙古等八个区域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目前,这些区域正积极推进。江苏应发挥接轨上海的战略机遇和先发优势,主动对接上海等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加快盐城大数据产业园等省内大数据产业基地的升级。要抢抓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格局变化带来的战略机遇,以及上海、深圳等地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打造提升人工智能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自身产业升级。

聚焦能级提升,提升产业竞争力

聚焦新能源产业前沿制造、研发平台和运营维护等高附加值环节,吸引龙头企业布局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突出发展智能终端、光电子、汽车电子等产业,突破集成电路、物联网、超高清视频、5G高频器件、新型显示等高端行业。进一步深化项目园区载体建设推进活动,加强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接更多更大项目转移的承载能力,提高闲置土地、空置厂房利用率,引导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技术、高成长的企业聚集。同时,明确地域产业定位,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突破重大项目,优化产业布局

智能产业是典型的龙头带动型产业,相关地区要把重大项目招引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举措。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和城市功能链,发布关键节点项目招商导向目录,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着力引进龙头项目和关键节点项目,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打造特色产业,拉长产业链条。结合各地产业优势,利用现有机构以及企业向外拓展,寻求更多合作关系,对5G等产业新领域重点攻关,对替代出口、填补国内空白项目进行重点突破。要围绕我国台湾地区、韩国、日本等国际半导体产业发达地区进行重点招商,开展以商引商、敲门招商,吸引一批高层次的人工智能产业项目落户。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制定完善的专项人才政策,围绕人才招引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加快建设邻里中心、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设施,解决好高层次人才生产生活、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问题,确保引得来、立得住、留得下,为外来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职业技能培訓,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产业发展需要,新增和调整相关专业,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定向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大现有技术平台的建设,支持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建公共研发平台,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在上海、深圳等地设立研究机构,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强化服务配套,提高承接水平

加大金融创新,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针对人工智能企业订单式资金需求,创新短平快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政府搭建平台,引进深圳等发达地区成熟的金融模式和产品,通过设立智能产业发展基金,参与到重大项目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等环节,形成“以投促招” “以投促融”的市场化体系。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积极推进通用航空机场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发挥开放沿海和沿海港口码头货物通过能力破亿吨的比较优势,拓展提升陆路交通运输新模式,加密往返上海、苏州、深圳等地的物流运输频次,力争做到长三角城市群原材料和产品当日达,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运力支撑。

猜你喜欢
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
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促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与物流园区联动关系分析
关于全球低利率问题的若干思考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服务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