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宏涛,赵 祎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旅游资源强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从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来看,河南省西北边境的太行山、南部的桐柏山和大别山、西部的伏牛山丛山叠岭,既有丰富的旅游价值,又有丰富的科普教育、历史文化价值。河南地处中原,跨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流域,境内江河纵横,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道1 000余条,从清清一汪的水源到奔流不息的江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乡村旅游资源按地理位置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城市郊区区域。由于紧邻城市,都市人口拥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强烈的旅游动机和先进的旅游理念等,受到这些决定个人旅游需求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城郊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较好,接待了大量的旅游者。其次是各个风景名胜周边区域,这些区域的村庄依托成熟的旅游基础设施、美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丰富了地区旅游产品供给,提高了乡村农民生活水平,美化了乡村环境,保护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再次是贫困落后地区。贫困落后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的驱动下,将旅游脱贫、旅游致富作为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手段,依托原始的乡村风貌和传统文化,吸引了一批旅游消费者。
地文景观。河南拥有丰富的、高价值的地质景观、山地景观、峡谷景观、黄土地貌景观,具有代表性的有玉藏村的“溶洞群”、嵖岈山村风景名胜区、郭家庄村挂壁公路、刘沟村典型的黄土层地貌等。
水文资源。河南省水文资源主要包括江河、湖泊、瀑布、温泉、湿地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点有洛阳嵩县的翠竹山庄、开封兰考的东坝头村、南阳卧龙区的古庄村等。
生物景观。生物景观主要包括森林景观、珍稀濒危植物、花卉林木景观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点有郑州花园口村的森林公园、舞钢市鑫源阁、洛阳的中国银杏嘉年华等。
气候天象。气候天象景观主要包括云雾景观、冰雪景观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点有平舆县老湾村、安阳市龙泉镇的吴家洞村。
文物古迹。文物古迹主要包括大型古代官邸、古庙、祠堂、古寨、古墓地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有郏县张店提督府、东西官宅等建筑群落,济源泰山村的泰山古庙,孟津县卫坡村的中国传统村落等。
红色景观。红色景观主要包括抗战时期古村落、革命历史文物、革命人物纪念馆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地有清丰县单拐村的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等。
文化艺术景观。文化艺术景观主要包括乡村民间主题文化、民间艺术、摄影写生、杂技等,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有养子沟村 “樊梨花”、 愚公村 “道教文化”、金牛古镇“皮影、戏剧”、王公庄画虎村、林州石板岩村、杂技之乡东北庄等。
民族民俗景观。民族民俗景观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民俗文化、古村落等,具有代表性的有浚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沽沽”的集中产地杨玘屯村、全国唯一一家操作型山区民俗文化景区海明农耕民俗文化村、郏县临沣寨等。
现代经济景观。现代经济景观主要包括经济特产、社会主义现代小康村、行政村,如车云山村 “信阳毛尖”、大石窟村 “蚕养殖”、罗宋村、西竹园村、南街村等。
特色商品主要包括特色餐饮、农副土特产品、绿色食品、特色工艺品等,代表性的有邓记叫花鸡、道口烧鸡、平乐村 “牡丹画”、中原食用菌第一村的西华东滩村等。
休闲农业园、农家乐旅游资源类型有观光型、体验型、文化教育型、公司商务型、度假型等等。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点有泰圆丰农庄的林果观赏园、魁庄菊花种植基地的花卉观光园、十里香休闲农业观光园的果蔬采摘、龙泉苑 “二十四孝”道德教育、洛阳薰衣草庄园商务婚庆宴、小浪底天下农庄的休闲度假、郑州黄河人家的野菜野味烧烤等。
2018年,河南省接待海内外游客78 582.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1]。其中,入境游客321.73万人次,增长4.7%。旅游总收入8 120.21亿元,增长20.3%。河南省农村常住人口4 638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48.29%,乡村数量5万余个[2]。河南省旅游资源将近4 0000个,超过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可供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3]。经过几年的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下,河南省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留住“乡愁”,打造“老家河南”旅游品牌,不断完善旅游六要素,成功创建了75家旅游特色村,具有代表性的见表1。
表1 河南典型乡村旅游特色村
除创建75家乡村旅游特色村外,河南省从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投入财政资金近60亿元,打造了430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这些乡村依靠自身资源特色,推出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项目,努力探索“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打造出了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品牌,推出了乡村自驾游、采摘户外游、帐篷露营游、养生度假游等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如:林州石板岩的旅游+研学项目,打造石板岩写生基地,不仅培养了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同时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提高自理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受到了广大青少年及家长的青睐。遂平县开展旅游+扶贫,将风景变“钱”景,巧借旅游资源实现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体来说,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改变了乡村的环境观念,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村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引发了乡村人才回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如何将乡土文化这份“乡愁”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是当前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急需解决的问题。任何旅游发展本身就是离不开文化的一种人类活动[4]。乡村文旅融合与“旅游+”都是在寻求旅游目的地生态圈的打造,上下游链条的衔接,供给侧的深化改革。但当前,河南省各地乡村文旅融合出现了动辄几亿的巨额投资,都在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在这种泥沙俱下投资模式下的特色小镇不久就有可能出现过剩的局面。河南各地乡村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加强统一规划,要以人的需求为主线,注重情感消费,要有自身独特的内容和体验,要营造异地独特的生活方式,要打造比较优势,而不是物质性的小镇建筑,不是房地产,不是另一种土地财政。
从上海迪士尼的财报可以看出,门票收入只占很少的部分,更多的赢利点是在其品牌价值以及知识产权衍生产品的开发。当前,中国旅游业进入旅游目的地竞争的时代,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旅游业被视为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5],这使得国内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日益加剧。河南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能再单纯依靠门票经济所带来的红利,要从IP(知识产权)方面着手,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利用品牌的力量,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利用旅游IP促进衍生产业链的提升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是人才[6],而当前河南现有乡村旅游人才的质与量都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未来,要想让更多的专业人才回到乡村,就必须在乡村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制度,就必须用相应的制度设计让专业人才可以在乡村留下来,可以在乡村大展身手,必须建立良好的医疗、教育、保险等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想让更多的当地人满足乡村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政府就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职业院校与乡村的联系,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带动属地居民素质的提升。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河南省乡村旅游遭遇了过度开发、监督不到位、重视经济利益忽略环境效益等问题。对于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其次要科学定位,合理规划,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再次是加强旅游监管,明确各执法部门职责,制定适应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包含安全、卫生、秩序、环保等方面;最后,引进生态技术,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当地社区参与,构建乡村生态利益共同体。
“产业旺不旺,就看党组织强不强。”“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从加强党的领导的高度,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8],在注重服务功能的基础上,突出政治功能,坚持乡村旅游正确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定位和作用,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做好政治引领、组织建设、政策宣传、能人培养、机制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