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烟
三亚河流域的地理结构
三亚以北的山地,属于华南褶皱系的南沿,为琼南中度隆起的亚区,地质上属“九所—陵水构造带”。整体表现为,海南岛中南山地在这里过渡到海洋,地形开始急剧沉降,仍旧有余脉向着大海延伸,沟谷河流在山地深切,形成了大量的缓坡、台地、盆地、平原……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河溪的流向大致都朝向南方。因而,这构造带的作用就非常明显,大致分隔出了山地和平原。这在三亚河流域尤其明显,北面山高岭陡,南面则多为缓坡和平原。
这些山地,均为五指山余脉的热带雨林区,因为向南沉降,多为向阳坡地。从南方海面蒸腾的水汽,在高空形成云雾,随风吹到这些山坡,顺着山势上升,在高海拔的枝叶上遇冷凝结,淌至根部,洇进山土,在低洼处淌成山溪,在沟谷中汇集成河……三亚境内海拔超过300米的山峰有300多座,最高为抱龙森林公园的尖岭,海拔1090米。其中的福万岭、林鼻岭、六罗山、高岭、石牛岭、草蓬岭、鬼岭、三郞岭等山,均为三亚河的集水地,从诸山之中流淌出众多溪流,在各沟谷中深切成河,在低洼处一路奔腾欢歌,直到汇入到广阔的三亚湾。
三亚的山地多为天然热带雨林,但沟谷多有人居住,谷地和缓坡用于农业耕作。随着热带瓜果业的兴起,在临近平原的山地较低海拔的缓坡上,多已改造成果园或农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同时也带来了问题,让水土的流失加剧。好在三亚河上游水量不大,沟谷不深,个别陡坡地带河床也多为岩床基质,水土流失情况不像宁远河大隆水库段那么严重,但也需引起足够的注意。同时,过多谷地的开垦,改变了山地生态,野生动物的栖息家园遭到破坏,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上世纪随处可见的黄猄、野猪、猿猴、云豹等等,现在都濒临绝迹。此外,果林和农地的频繁施肥,也改变了土壤的性质;而三亚河上游各水源多为城市的主要饮用水源,自然也有遭遇污染的风险。
六罗河从深山沟谷中的起源
百川奔腾,各有渊源。
三亚河流程短,在地图上标注的三亚河往往只以西河为主,多是从水蛟溪与槟榔河的交汇处算起,到鹿回头山西麓的出海口,总里程也就八公里。与之连通的东河,往往就被称为临春河。
其实,一条有着综合水系的河流,都会有一个总揽名称,这名称都以主流的名字命名。其分叉水系,都算做它的支流,但也都会冠有自己名字。三亚河分东西二河,再溯流而上,各支流均有名字,但也未必规范,如主脉六罗河,流经槟榔村时称为槟榔河,上游流经福万水库的支流也有福万溪、台楼溪两种称呼。
在众多的河流中,主脉往往是流程最长的一支,或者流程略短但水量最大的一支。依这标准,三亚河的主脉非六罗河莫属,流程达到了32.6公里,光绪《崖州志》以照旧制长度单位核算,记载此河的長度达到百里。
在古代史志中,六罗河一直就被称为三亚河。《崖州志》载:三亚水,源出城东北一百余里长岭,东南流,经抱冲、力罗等黎村,抱寨虎岭之水,及抱豪、镜校诸岭峡水来会。又南至落牛潭,与半岭小水会。其小水,源出罗葵大岭,西流经半岭峒,与大水汇为深潭。东流经打皞岭下。出槟榔园,名椰根水。南至三亚市,与大陂水会。又东至刘家尾,南至金鸡岭麓,出临川里,与临川水会,注三亚港,入海。约行百里……
以上文字,其实将三亚河主流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了,只是其中存留很多古地名,很多老村已经消失或者更名。如其中的抱冲村已经不存在,力罗村就是现在的六罗村,六罗河因最接近源头的这个自然村庄而得名。
其实,六罗河最初的源头已经掠过了六罗山,也掠过了《崖州志》记载的长岭。这长岭在西南的台楼村方向看去,形成一道绵绵展开的绝色屏障,长约数公里,自有一种气势,难怪先人将其视为三亚河源头。真正源头其实来自更北更高的山地,即林鼻岭和中间岭之间的沟谷,在这一带密林中流淌出来。六罗山海拔400米,林鼻岭海拔则达到913米,其海拔高度在三亚境内仅次于抱龙山的尖岭,六罗山则可以归为林鼻岭和中间岭延伸的余脉。它们与更北面的吓火岭、尖岭等连成一个山地组群,形成三亚境内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块,形同三亚的屋脊。这里高岭重重,急剧起伏,很难生成适合人类栖居的谷地,是三亚境内村庄密度最稀少的地区,几乎是一遍空白,近百平方公里荒无人烟。并且,这块山地与保亭西部的同安岭、多石岭等山地连成更大的一遍山区,一直到五指山腹地都是村庄寥寥。
林鼻岭与中间岭之间形成了沟谷,开始萃集林间的涵养水。如同一个生命的胎音,这高山密林中渐渐就有了溪流,一个新生命由此诞生,三亚河的源头就此形成。这一带林深路陡,人迹罕至,若是追溯其源,只能淌着溪流而上。因为这一带多石灰岩沉积,人们大多只能踩着溪谷中的卵石,越过一个个小石潭向高处攀爬。
源头的溪水就在卵石间蹦跳,若隐若现。这高海拔的溪流在旱湿季节也都有所差异,有时水潭沉寂,没有流动的声响。只有到雨季来临,溪流才开始充足,不再有断流的现象。
六罗河越往下走,水流越大,到得沟谷,已经汇成了小河;在相对平缓的沟谷中,速度也变得从容,并且汇集了连绵青山众多的涵养水,源源不断,一年四季都不会断流,具备了常流河的特征。
河谷双珠——福万水库与水源池水库
福万溪,则是六罗河的第一个大支流,因为其南面依傍福万岭而得名。
福万溪的第一水源来自台楼水库,旁边有台楼村。“台楼” 根据发音恐怕就是《崖州志》所载的“偷郎”,福万水库南侧高山就是《崖州志》记载的虎岭。福万溪的第二水源,则来自南岛农场一带的众山,有一脉经过抱前村,应是志书记载的“抱寨”,这里有来自中央田水库的流水。各水流均在福万水库汇集,其三面均为高山,往北的陆地自此抬升到一定海拔,只留下这么一处深切的峡谷;后来因山就势在这里高筑水坝,汇集成深谷中的一面优质集水。
福万水库于1974年11月开工建设,成为三亚市第一期供水工程的组成部分。主坝长115米,高28.9米,泄洪堰净宽度18米,2扇弧形闸门;副坝长90米,坝后水电站装机1台容量125千瓦。因为两侧高山相迫,狭谷幽深,福万水库的坝体更显得陡峻,具备一种非凡的气势,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合奏出一部激情乐章……大坝因为有了叶剑英的题词,如今也开辟成地方文物保护单位。
有了水库的截流,下游河床余水稀少,空留下宽阔的河床,石灰岩罅隙历历在目,狰狞多态。约三公里,福万溪汇入六罗河,水流变得更加平缓从容,基本上看不到河床礁石。《崖州志》记载的水流经过了抱豪岭、镜校岭等,均属福万岭、荔枝岭等面向六罗河一侧的余脉。总之,六罗河也吸收了来自这些山岭的谷水,水面变得越来越宽阔,往水源池水库从容地流过去。
水源池,在拦水蓄坝前这里应该有个深潭,即《崖州志》记载的“落牛潭”,其右侧的山则叫牛少岭。水源池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日军侵琼时就开始修建,作为饮用水,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重筑加工,形成今天模样。因为大坝的拦截,极大地抬升了水位,从而在上游深谷中显现出一条如练的河流;而落水季节,这河流也会变得干瘦,露出两侧的泥滩。作为百谷之王,丰水期的六罗河有了天光云影的映照,景观随之变得丰满。从福万水汇水处到水源池大坝,大约六七公里路程,水面越来越开阔,也越来越沉静和清幽。
水源池水库的重建于1986年2月,为三亚市第二期供水水源工程,坝长410米,溢洪道为有闸门控制的实用堰,净宽度36米,为3孔12×6米钢弧形闸门。水库于1990年建成并投入运行,向城市源源不断输送饮用水和灌溉水,成为三亚极重要水源,也成为三亚河谷一道重要景观。
秀逸从容的槟榔河
出了水源池,其河段基本上进入了三亚河中游,从这里到与水蛟溪的汇水处,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和丰富内涵的名字——槟榔河。是因为该河段经过一遍茂密的槟榔林,林中有一个槟榔村,光绪《崖州志》也将槟榔河称为椰根水。
水源池下方为一个长潭,也许是数潭相连,为早期落牛潭的一部分。如今因为有一道水泥路坝基的筑造,各独立的小潭都汇合成一条三公里长的深水河道。从这坝基沿着两道河堤向南流淌,河水明显变浅,但还是经过后人修筑的十道拦水矮坝,将河流分割成了十段,保证了槟榔河的储水。这些坝基用卵石曲曲弯弯地垒砌,具備流线型效果,丰富了槟榔河的景观。槟榔河两岸基本上都是平原地带,开始多了好些村庄,人烟变得绸密,其河道自然就多了一些修饰,河堤的建造也极为规整,均能驱车行走。
在这里,又汇入一道来自抱坡岭南麓流过来的小水流,该水流曾与半岭水相通。这时,河水正式进入槟榔村,《崖州志》称为“槟榔园”。村中有一座小桥连通东西,还有环线高速公路跨河而过。村庄为黎村,两岸遍植三角梅花,花开时节,在阳光下烘托出极烂熳的情调。
槟榔村前后的河两岸多为田园,以西面的田园最为宽阔,其间另有由妙山和林家组合的妙林村,该田园因此称为妙林田洋,是三亚河流域最大的田洋,也是三亚境内三大田洋之一,面积达10007亩。妙林田洋以种植水稻为主,袁隆平的南繁水稻基地就设在这里。冬季兼种瓜菜,吸引了大量的农业公司在此落户。妙林田洋宽阔平坦,四季常绿,村庄掩映其间,是领略近郊田园风光的极佳去处。
这里已经临近市区,房地产开始在槟榔村下游蓬勃发展。越过凤凰路,楼房变得鳞次栉比,河流与城市融为一体。三亚河的另一条主要支流——水蛟溪,就在这里汇入到六罗河,并正式形成三亚主河,向南奔流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