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水稻稻鸭共作模式浅析

2019-09-25 06:17李健
农业与技术 2019年15期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可持续发展

摘 要:稻鸭共作模式起源于中国的稻田养鸭技术,在日本不断完善,并在亚洲的其他国家有了良好的发展。稻鸭共作模式是一种具有良好生态效应的水稻种植技术,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本文对稻鸭共作模式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论述,并对实现稻鸭共作技术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探讨。

关键词:稻鸭共作模式;水稻病虫害;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815054

引言

在我国的粮食供应中,水稻占据了很大的比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此过程中食品安全问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这种发展背景下,稻鸭共作技术在水稻种植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逐渐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稻鸭共作技术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将现有的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利用动物的食物链关系能够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量和废物的排放,提高水稻的产量,为种植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1 稻鸭共作模式概述

1.1 稻鸭共作模式的概念

在水稻的種植过程中,是以稻田系统管理为主的过程,其种植过程较为复杂,在种植过程中引进一定数量的鸭子,利用鸭子的杂食性,消除稻田中害虫和杂草等不利于水稻生长的因素。同时,鸭子的排泄物可以提高稻田中土壤的肥力,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鸭子的排泄物是较优质的肥料,能够达到促进水稻生长、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方式的目的,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与此同时,稻鸭共作模式能够使对能源循环利用,实现水稻种植可持续发展,节约了水稻种植过程中所需成本,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此外,稻鸭共作模式还可以有效对鸭子进行饲养,产出优质的鸭肉,利用鸭子促进水稻的生长,并且利用稻田饲养肥美的鸭肉,用一种以种植模式收获双份的经济收益,实现互利共赢。[1]。

1.2 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利用稻鸭共作模式进行水稻的种植,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积累丰富的养分和物质,鸭子在稻田中可以持续清理稻田中的杂草,能够为水稻生长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有利于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光合作用合成自身生长的有机物,促进水稻养分的有效积累,同时提高土壤的肥力,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有力的条件。在稻鸭共作模式中,鸭群的活动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加快了稻田中有机物的转化速度。经实验证明,利用稻鸭共作模式进行水稻的种植与普通的种植方式相比,水稻的产量提高约20%左右。同时,稻鸭共作模式可以在鸭群的活动中使土壤移向水稻的根部,水稻植株之间会形成沟壑,土质在鸭群的活动过程中会变得更为松软,加快了水稻秸秆的分解速度,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明显高于利用普通种植方式进行种植的稻田,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此外,稻鸭共作模式能够有效对水稻的病虫害问题进行防治,通过鸭群在稻田中的不断活动提高了土壤的通气性,减少水稻的病虫害问题。

2 有效利用稻鸭共作模式进行水稻种植的措施

2.1 稻鸭共作模式的水稻与鸭子的品种选择

在稻鸭共作的模式中,应选择优质的水稻品种,通常采用淮稻5号或苏秀867等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这些水稻的抗倒伏能力与抗病能力,适合利用稻鸭共作模式进行种植。在鸭子的选择上,可使用体型较小的家鸭或野鸭进行稻鸭共作模式的选择,通常使用高邮麻鸭、镇鸭2号等。

2.2 控制水稻种植和鸭群放养的密度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利用稻鸭种植模式进行种植应注意水稻的种植密度和鸭群的放养密度。水稻的种植密度通常为每株之间15cm、行距在25cm左右为宜,过密的种植密度会影响鸭子的活动。在对鸭群进行放养之前,应先在稻田附近划分一小块田区使鸭子适应稻田环境,在正式进入稻田之前还应对鸭群进行疫苗的注射,对稻田的设置中应使稻田水层在5cm左右,水层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鸭群的活动。水与土壤混合后容易附着在鸭毛上,若没有足够深的水层供鸭群进行清理,则会造成鸭群的数量死亡。在放养初期,应使鸭群的数量控制在80~100只左右[2]。

2.3 采用合理的稻鸭共作模式

在利用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进行种植时,应选用合适的稻鸭共作模式。在传统的稻鸭共作模式中,通常是在刚开始种植水稻时进行鸭群的放养。在水稻逐渐成熟之后,鸭群的数量变少,土壤的养分不够充足,会使水稻易被病虫害侵袭。在这种种植模式下,可以考虑在水稻生长初期对鸭群进行培育,在水稻生长末期引入新的一批鸭群,这样能够保证鸭群在排泄的过程中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使用二次稻鸭共作模式能够使土壤中的成分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效提高土质,在水稻生长末期,有利于养分持续传输,同时也保证了鸭群的质量,能够充分利用稻鸭共作模式进行水稻的种植。

2.4 利用动植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对水稻进行种植

在选择稻田时,应选择适合水稻生长的稻田,通过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判定有效对稻田进行选择。在利用稻鸭共作模式的过程中,还可以在稻田水层上适当投放绿萍。绿萍的营养含量大,能够有效固定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同时,绿萍还可以有效减少杂草的数量,可以充当鸭子的食物,替代土壤中化肥的使用,能够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系统,使生态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与此同时,除了设置绿萍之外,还可以设置螃蟹、龙虾等动物,对水稻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抑制,使稻田整体系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3]。

3 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病虫害的有利影响

在利用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进行种植时,其对水稻的病虫害问题有着较为积极的防治作用。利用稻鸭共作模式种植的水稻通常密度较稀,透光性与痛风性都较一般的种植模式更好。然而,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因恶劣天气导致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在稻田采用强光灯能够有效对稻螟进行诱杀,但对其他种类的害虫的控制效果并不大。在稻鸭共作模式中,鸭子对稻飞虱等害虫能够进行有效的防治,同时对水稻的稻纹枯疾病有着较好的控制效果。鸭子的排泄物含有丰富的氮元素和钾元素,这些都是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养分,促进水稻良好的生长。

近年来,许多种植专家在利用稻鸭共作模式进行水稻的种植时,通过一系列的比对试验对水稻的产量进行了研究。在利用稻鸭共作模式进行水稻种植与一般的种植模式相比,利用稻鸭共作模式的稻田在水稻生长20~40d左右水稻病虫害的频率减少30%左右,产量约为利用普通种植模式的1.6倍左右。稻鸭共作模式能够有效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与普通种植方式相比约提高23%左右。在对稻纹枯病进行防治的过程中,稻鸭共作模式能够使水稻发病率下降10%下左右,病株减少5500株/hm2。在对稻飞虱与稻螟进行防治过程中,稻鸭共作模式的防治效果高达45%。在水稻病虫害高发时期,能够有效减少水稻被病虫害侵袭。在经济效益方面,稻鸭共作模式较普通种植方式经济效益约提高3000元/hm2。稻鸭共作模式对水稻条纹枯叶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较普通种植模式约提高80%的防治效果。稻鸭共作模式能够利用控制生态平衡对害虫的虫卵生长产生生态抑制,能有效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危害。稻鸭共作模式对虫卵数量的抑制从数据方面来看,稻鸭共作模式能够将虫卵的数量降低至4000个/hm2,较普通种植方式下降了40%左右。从上述数据来看,稻鸭共作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改善稻田中土质与自然因素的质量,能够有效为种植户带来经济效益。

4 结论

在现代的水稻种植过程中,主要依靠农药和化肥来提供水稻生长的养分,不利于环境的保护,而利用稻鸭共作模式进行种植,水稻的产量与使用化肥没有太大的差异甚至高出使用化肥的产量,对环境的污染也较其他种植方式小。利用稻鸭共作模式具有很多的优点,稻鸭共作模式较其他种植技术也有着更简便的操作性和优越性,在未来农作物种植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种植户在种植水稻时,可以选择稻鸭共作模式进行种植,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为种植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崔金登.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9):80,154.

[2] 曾志勇,刘志华.绿色水稻栽培模式稻鸭共作稻壮鸭肥——稻鴨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初步探索[J].科技视界,2018(12):288,313.

[3] 蒋竹英,李丽立.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及其病虫害的影响[J].水禽世界,2017(05):33-36.

作者简介:

李健(1971-),男,大专,主任。研究方向:农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和农业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水稻病虫害可持续发展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
2013年衡阳市早稻重大病虫害全程用药技术试验示范
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