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早在20世纪,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索尔仁尼琴曾这样预言这个时代。
在2009年的希腊电影《狗牙》中,父亲对他的孩子们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词包括大海、高速公路、远足旅行……大海是一种皮质沙发,当你累了,你可以说,我要坐在大海上休息。高速公路是一阵强烈的风。远足旅行则是一种坚硬的材料……”这样定义的“真相”,才是实施教科书式极权统治的父亲最大的谎言。在真理被他人定义的时候,世界注定是扭曲荒谬的。
换一种说法可以说是:你的世界,将由他人定义。可以吗?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格列佛来到了在他看来尚未开化的马国。他对马儿描述文明国度中的“说谎”,马儿表示不能理解。马儿说:“说话是为了帮助我们彼此了解,接受事实的信息。如果你把白说成黑,把长说成短(把恶说成好,把丑说成美),你的话不仅不能告诉我什么,反而会陷我于一种比无知更可怕的境地。”我把这种“比无知更可怕的境地”类比成“美丽新世界”,在那里人永远地沉睡了,他们不再具有存在的价值。
当下社会,专家以其权威发表言论,报纸以其卖点核实信息,最后再由舆论出面告诉你“真相”……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当然不是要与所有的讯息、新闻、评论为敌。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如果你不假思索地确信了所有的资讯都是真的,那它就不再是你的工具,而可能是别人利用你的工具。如果所有人都相信了它就是真的,它甚至不是“人的工具”了,它变成了“人的主宰”。
问题来了。新闻的“权威”“卖点”与“真相”是否有替代人们思考判断的能力?又或者人们是否有接受其“售卖”的必要?
每个人都有局限。人有优点和缺点,善和恶,那是一枚钱币的两面,新闻业是传达善恶兼备之人性最典型的地方,更紧密的人性真相,必然被资讯爆炸的现状紧紧包裹着。而针对此,索尔仁尼琴的答案是:“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也就是说,我们有拒绝资讯售卖的权利,即“不知情权”。
我们回想历史,那些人类进步的年代,都是人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时代。在19世纪,如果人人都坚信法兰西院士的古典油画理论,我们这个世界永远不会拥抱莫奈与梵高;19世纪的最后一天,如果没有人质疑开尔文男爵的“物理学大厦”,就不会有20年以后完全拆毁了这座大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事实上,现代化的进程之所以能不断推进,是因为我们幸运地在历史上,从不曾有一个定论可以替所有人拍板什么是真理。“真理”只能是人独立思考后,去验证,去探索,去相信的东西。而我们这个时代考验的,恰恰是八在资讯中去挑选、辨别、排序的能力。一旦我们对待资讯的态度错了,我们就享受不了拥有它的价值。
易中天曾向身为记者的柴静发问:“新闻调查的口号是探寻事情真相,你说说,什么是真相?”柴静回答:“真相是无底洞的那个底。”所幸,21世纪的今天,“普利策新闻奖”的存在推动着新闻业不断向真相靠近。
所有的现代化的信息只是“工具”,只有人,才是“目的”。请务必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敢于对信息不断怀疑,不断摧毁,不断重建,我们才有可能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
老师推荐
张奕萌同学的文章,以“拒绝成为偏见的附庸”来立意,既针砭我们这个“新闻”泛滥的时代,又高于这个时代。而写作,最难得的就是围绕“核心立意”,做到用例精准,阐发深入,剖析准确。“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索尔仁尼琴曾如是说。作者引用电影《海牙》来隐喻人类的困境:“真理被他人定义。”“谎言”充斥的时代,我们就是《格列佛游记》中的马儿,被“文明人”陷于一种比无知更可怕的境地。文章例证具体又精准。阐发深入,观点独到。
高中生的思考和写作,往往“批判”有余,而“理性”不足。此文批判有力,但同时也做到了收放有度。文章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只有看媒介和信息的人独立了,才能让信息真正回归它的工具化。作者提及,不知情权比知情权要重要。我以为当下时代,我们不缺乏“新闻”和“观点”,还是“事实”和“真相”本身会不可知。人,还是“知情”权更重要。这样来写,主旨阐述上会不会更集中些?这点可以商榷。一篇有內核的好文章,就是作者好的批判思维、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呈现。此话不假。
(指导老师: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