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浓云密布压群山,
风卷雪花起白烟,
山路崎岖人罕见,
空中的飞鸟展翅难,它们躲进鸟巢避风
寒,哆哩哆嗦等着晴天。
乙 飞鸟归巢人罕见,
风雪交加行路难。
旅行者全都进了宾馆,
外出的人们也改了时间,大雪天不肯再进山。
甲 嗨,你睁开眼,往上看,
影影绰绰恍恍惚惚好像有人在爬山。
他们雪里走,风里钻,
趔趔趄趄地往上攀。
狂风吹来雪打脸,
坡陡路滑举步难,上山难于上青天。
乙 这么大的雪,这么冷的天,
这么滑的道路上的什么山?
莫非说,他俩是专门来探险,
也许是两位登山运动员。
甲 他们两个不是来探险,
也不是登山运动员。
这两位是驻村扶贫工作队,
一位队长一位队员。
队长名叫关明远,
队员是年轻的干部张小川。
乙 风吹雪打透骨寒,
旷野迷茫少人烟,
山里人全都关紧门户来取暖,
他们两个为什么要上山?
甲 只因为,有一户人家离村远,
孤零零地住在山巅。
家里只有老两口,
户主名叫刘老三。
他们俩上山走访贫困户,
才顶风冒雪爬高山。
乙 年轻队员张小川,
考虑问题很简单:
“队长啊,扶贫固然很重要,
也不必这样抢时间。
咱们曾经三次登山顶,
反复动员刘老三。
劝说他全家搬到山下住,
他是瞻前顾后不搬迁。”
甲 “他家在山上好几代了,
生活习惯成了自然。
尽管条件很艰苦,
孩子上学也困难。
他担心搬到山下不适应,
环境生疏更孤单。
热土难离是常理,
咱还要耐心说服作动员。”
乙 “上山动员咱不怕,
最好也要选时间。
今天风雪这样大,
最不适合去爬山。
我认为,全村人脱贫是重点,
抓住重点最关键。
山顶上只有那么一家困难户,
可以往后拖几天。”
甲 扶贫队长关明远,
语重心长叫小川:
“小川啊,组织上充分信任咱,
派咱扶贫来攻坚。
想一想习总书记讲的话,
(白)‘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字字千斤重如山。
山顶上只有一家贫困户,
决不能脱贫掉队落在后边。
这场雪是几十年一遇的大暴雪,
预报说要一连持续两三天。
明后两天雪更大,
很可能一场暴雪封了山。
昨晚我一夜没睡好,
牵挂着山顶上的张老三。
他的儿子媳妇都不在,
外出打工去了海南。
家里就剩下老两口,
孤苦伶仃度严寒。
如果家里缺米面,
老爷子年迈力衰不能下山;
假如说大雪压垮茅草房,
老两口怎样才能保平安?
群众的安危最重要,
一时一刻不能拖延。
咱們背上米,带上面,
装上副食和油盐,
别管它风雪多大多么艰难,
咱们今天一定要上山!”
乙 关队长的一席话,
激发了队员张小川:
“关队长,听您的,
我决心跟你上高山。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明知山有雪,
偏要爬雪山。
咱们背上米面和油盐,
上山探望刘老三。”
甲 两个人踏上登山路,
抖擞精神往上攀。
白雪茫茫遮天地,
只见白雪不见山。
山路上,积雪已经半尺厚,
寒风吹来一浪一浪往上翻,
忽然间,雪花扑面眯了眼,
冷飕飕顺着脖子往里钻。
身上已经冒了汗了,
外面是一层冰雪挂双肩,
里面热,外面冷,
这真叫冰火两重天。
乙 风雪天,出门难,
更何况顶风冒雪爬高山。
头上风硬脚下软,
每走一步都困难。
身上出汗嘴里喘,
越走两腿越发酸,两只脚好似灌了铅。
照这样一步一步挪上去,
最少也要多半天,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刘
老三呐?
“出发前,我向队长表了态,
千斤重担咱承担。
没想到我的理想挺丰满,
实践起来这么困难。
转念想,今天我们不上山,
刘老三也不一定断了炊烟。
那茅草房,风风雨雨经考验,
这场雪也不一定能压坍。”
张小川心思犹豫脚步慢,
腰板逐渐往下弯。
肩上背着一袋米,
仿佛是背着一座山。
甲 关队长发现小川走不动,
说休息一下歇歇肩。
两个人坐在避风处,
关队长亲切地看着张小川:
“累了咱就多歇会,
等缓过劲来再爬山。”
乙 “队长啊,这路程刚刚走一半,
越往上走越艰难。
我想啊,刘老三久居山顶有经验,
往常也曾经遇过风雪天。
他们应该能够避风险,
自己可以保平安。”
甲 “老两口究竟怎么样?
没见面,咱们不能确认很安全。
看得出现在你已经很累了,
上山来你的表现不简单。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听了故事你的力气会增添。”
乙 (白)是吗?
甲 (白)听不听?
乙 (白)听。
甲 “说的是1935年,
红军要过夹金山。
这座山一年四季常积雪,
天连冰雪雪连天。
部队条件很艰苦,
粮食不足衣服单。
筹集的棉衣数量少,
只能用麻袋兽皮破布茅草御风寒。
红军官兵钢铁汉,
全凭着坚强的意志渡难关。”
(白)一位红军将领正随着部队往前行进,看到前面有许多人停下来,不知发生了什么情况。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这时候,警卫员跑回来向将军报告说,前面有人冻死了。
将军愣了一下,急忙赶到前面,看到一个冻僵的老战士,身穿单薄、破旧的衣服,靠在光秃秃的树干上坐着。他的身上落满了雪,脸上、眉毛和胡须上挂满了冰霜,已经变成了一座冰雕,无法辨认他的面目。
将军的脸色变得十分严峻,忽然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没有人回答,也没有人执行将军的命令。将军更加愤怒了:“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
这时候,有一位红军战士走到将军面前,指着冻僵的老战士说:“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眼睛里含着泪水,注视着这位冻僵的军需处长,沉默无语。
战士们都沉默了,寒风卷起的雪花在身边飞扬,好似在为军需处长送行。
那位战士又小声说:“处长已经两天没怎么吃东西了。”
将军依然没有说话,他缓缓地举起右手,向这位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乙 (白)那位军需处长?
甲 (白)军需处长永久地留在了这座雪山上。
乙 红军的故事动心弦,
深深地打动张小川。
他的面前仿佛矗立着冰雪覆盖的一座雕
像,
他的脚下仿佛就是红军爬过的那座雪山。
“处长啊,明知道身上的单衣不能取暖,
明知道肚里无食不能御寒。
您把生存的希望给了战友,
把死亡的可能留在身边。
您在长征路上爬雪山,
我在扶贫路上也爬山,
这场雪再大也大不过那里的雪,
这座山再高也高不过那座山。
我身穿羽绒能保暖,
身体内有足够的热量御风寒。
想一想红军比比自己,
这算什么艰苦这算什么难?
真不该,遇上困难想后退,
好惭愧,我二十多岁还是个青年。”
甲 “小川啊,你来到扶贫第一线,
主动把重担挑在肩。
我首先为你点个赞,
称得上是个好青年。
不久前,你要求入党递了申请,
志向远大再登攀。
共产党一心为人民谋幸福,
为群众流血牺牲也心甘。
想一想,共产党为什么领导人民闹革命,
红军将士为什么身穿单衣爬雪山,
领导者为什么鞠躬尽瘁披肝沥胆,
咱们工作队为什么下乡扶贫来攻坚?
总书记经常叮嘱咱,
群众的安危重如山。
咱肩上的担子千斤重,
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心间。
山上边,老年夫妻遇风雪,
很可能眼下的处境很艰难。
咱不挂念谁挂念,
咱不救援谁救援,
咱不辛苦谁辛苦,
咱不上山谁上山!”
乙 “队长!
我現在已经不觉累了,
咱们继续前进不拖延。
我誓与大山争高下,
要和风雪抢时间。”
甲 咱们背上米,带上面,
乙 提上副食和油盐,
甲 顶着寒风往上走,
乙 踏破冰雪登高山。
甲 越过两道沟,
乙 穿过三道涧,
甲 爬过四道坡,
乙 转过五道弯,
甲 拨开雪花往上看,
乙 前面不远到了山巅。
甲 有两间草房盖着冰雪,
乙 有两棵小树被压弯。
甲 屋檐上边挂着大冰柱,
乙 寒风刺骨隔着门缝往里钻。
甲 草房里住的老两口,
乙 那就是扶贫的对象刘老三。
甲 面对草房高声喊——刘大爷!
乙 刘大娘!
合 我们来啦!
甲 我们带来关心送来问候,
乙 背来了米面和油盐。
甲 咱们共同来取暖,
乙 一起度过风雪天。
甲 云开日出天晴后,
乙 大爷大娘欣然同意要搬迁。
甲 全村人热情迎接新住户,
乙 有困难大家来分担。
合 一起走上致富路,
扬鞭跃马度雄关。
高歌猛进新时代,
小康路上写新篇。
赏析:
细读崔砚君先生的《登山问苦》,深有感触,这是一个有筋骨、有温度、有情怀的好作品,能鼓舞人,教育人,启发人。
“正”是作品的核心。扶贫工作队队长关明远和年轻队员张小川“雪里走,风里钻”,冒着“风吹雪打透骨寒”的恶劣天气,不畏“坡陡路滑举步难”“背上米面和油盐”“趔趔趄趄地往山上攀”,去看望那“孤零零住在山巅”的“扶贫对象刘老三”,正是对习总书记“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讲话精神的最好诠释。而长征路上红军军需处长化为丰碑的故事,更愈加强健了作品的筋骨,以当年的长征路、今天的扶贫路,曾经的爬雪山、眼下的送温暖形成完美的呼应,完美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旨。
“真”是作品的内涵。《登山问苦》的环境描写与情节设计,都非常真实。譬如张小川的心理变化——“队长啊,扶贫固然很重要,也不必这样抢时间。今天风雪这样大,最不合适去爬山,山顶上只有一个贫困户,可以往后拖几天。”“出发前,我向队长表了态,千斤重担咱承担。没想到我的理想挺丰满,实践起来这么困难。”“转念想,今天我们不上山,刘老三也不一定断了炊烟。那茅草房,风风雨雨经考验,这场雪也不一定能压坍。张小川心思犹豫脚步慢,腰板逐渐往下弯。肩上背着一袋米,仿佛是背着一座山。”这一串串精彩台词,将张小川的畏难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这跳出了描写正面人物要“高大上”的老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又通过张小川的情绪变化,将人物描写“真”下的另一层意志坚定“真”表现出来:扶贫不能畏难,有难必须克服。
“精”是作品的追求。本作不仅思想精深,于辙韵对位、句式编排等方面也能见作者的深厚功力。“浓云密布压群山,风卷雪花起白烟,山路崎岖人罕见,空中的飞鸟展翅难,它们躲进鸟巢避风寒,哆哩哆嗦等着晴天”。几句开场白,把恶劣的气候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后作品更以“言前”辙一韵到底,平仄韵脚运用讲究,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用词造句亦堪称精美。尤其是生活语言的运用,突显了曲艺艺术的特征,看似平铺直叙的聊天,却让人悟出了生活的真谛。如最后一段——“刘大爷、刘大娘,我们来啦!我们带来关心送来问候,背来了米面和油盐。让咱们共同来取暖,一起度过风雪天。云开日出天晴后,大爷大娘欣然同意要搬迁。全村人热情迎接新住户,有困难大家来分担。一起走上幸福路,扬鞭跃马度雄关。高歌猛进新时代,小康路上谱新篇!”在变化的板式和铿锵的节奏中,表达了实现小康的共同愿望,唱响了脱贫致富的主题歌。
“新”是作品的尝试。创新是文艺工作者不懈的追求。《登山问苦》首先是形式新。“对口快板书”在韵诵类作品中很少见到。它不同于快板书“拆唱”,也不是单纯的“叙事体”叙说,而是借用了对口快板中的甲乙接替关系,同时又以不同角色共同講述了同一个故事,使得人物脉络更清晰,故事情节更完整,情绪表达得更加充分。再就是内容新。那段“长征故事”本是李本深先生的朗诵作品《丰碑》中的经典片段,将之插到《登山问苦》中,非但不显臃肿,反而让作品内涵大大丰赡起来。同时该故事插在正文中,也让节奏出现了合理的变化。两个不同时期人物思想的对比,两种不同曲艺形式的互衬,恰恰展现出作品的新意,折射出艺术的光芒。
《登山问苦》这个作品,有很好的示范性,尤其值得广大青年曲艺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赏析人:中国曲协快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 柴京云)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