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说起书,觉得自己和它蛮有缘。拿到一本新书,埋首其间,深吸一口气,感觉比世上任何一种馨香都来得满心欢喜。还有,我爱沉醉在书中的那时光,或悲或喜或思考,一個恍惚,半天就过去了。难怪从小到现在,唯一不厌倦的事,就是读书。回首我个人的成长史,实际就是我的阅读史。
参加工作前的阅读——铺就成长基石
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就开始给我买书,他耐心地教我给每一本书标上1、2、3、4……这些个序号,告诉我这些小方块摞成的纸片叫“书”,上面有很多奇妙的东西,要好好保护。依稀还能想起来那些小书的内容,其中一本叫《老鼠偷油》,讲的是猫和老鼠如何因为一罐猪油翻脸,由好朋友变成仇家的故事。当时我傻傻地想:猪油真的有那么好
吃吗?
一本一本看下去,嘿,真的很有趣,不认识的字就连蒙带猜。
放暑假了,就带着零花钱到大街上的租书摊上看,5分钱看一本小人书。遇到好的,也买。至今家里还有全套的《射雕英雄传》小人书。据说小人书收藏也可赚钱,不过我倒是从没有动过卖掉它们的念头。
上了小学,随着识字量的增大,连图带画的故事书已经不稀罕看了,转向全文字的。我的语文老师张耀华很注重我们课外阅读,动员我们全班每人凑点钱,购置了一大批图书放在班级的书柜里,成立一个小小图书馆,那些书大家轮流借着看。什么《隋唐演义》《上下五千年》《说岳全传》《镜花缘》等等,大家看得不亦乐乎。现在想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只看重课内、只看重分数的氛围中,张老师能这么有远见、有眼光,真是了不起。
班级里的图书已经看完了,目光就转向爸爸的大书橱。印象中,两本书记忆最深刻。一本是《红岩》,看到江姐被敌人抓去灌辣椒水、上老虎凳、钉竹签,不忍再看,又想继续看发生了什么事情,矛盾得不得了;还有许云峰,被关在地牢下,利用华子良送饭的那一点时间,用手铐、手指挖掘通向外面的地道。觉得这些人,真是了不起啊!至今卷了边的《红岩》还在我的书柜里立着呢。另一本是《鲁迅全集》,当时的我自是不懂鲁迅先生文章的深意,但这丝毫不影响我津津有味地阅读。
对了,我自己的书橱里还有些翻了无数遍的最爱,比如《少年时》,这是评剧演员新凤霞回忆她小时候生活的。从这本书里,我知道当铺是怎么回事,旧社会唱戏人的悲苦不易——为了省两个钱,病了也硬挺着。看到书中写到戏台后面烧锅的傻福大爷无声无息地死去,我哗哗淌眼泪。
上了中学,校园里有了真正的图书馆。两周一次的借阅,让我饱览了很多外国名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就是那时候开始看的。那个阶段,看俄国作家的作品偏多,这斯基那斯基的。是不是和我们国家一直与苏联老大哥友好有关呢?不得而知。初三吧,才看到一些美国作家的作品,那也是正面的主流大作家的,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
后来进了本地的师范。不知道学校是怎么考虑的,我们上学那几年,正好实行“全封闭管理”,除了周末,其余时间一律不许出校门。长长的课余时间怎么打发,只有去阅览室看书,去图书馆借书。三年师范读完,“三二分段”,我又去常州读了两年大专,中文专业。这下子,可以在老师们的指导下,系统而有序地读些书了。事实也是如此。古代文学老师带我们读屈原,背《离骚》;外国文学老师给我们讲《失乐园》,议论人性;现当代文学老师大谈张爱玲、沈从文等。现在闭上眼睛,还能回忆起他们唱读书中一些语句的腔调,比如《边城》的最后一句——“也许,永远不再回来了”。哎呀,听到老师读这句,心里顿时满起苍凉之感。再比如《浮士德》的最后,美女钟菲老师笑着念的“还是种我们自己的园地要紧”。
在常州的那两年,读的书太多太多,精读也罢,浏览也好,不下千本。这些都为我以后语文教学中体现出的敏锐语感、深厚意蕴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工作后第一个10年的阅读——学会迎难而上
工作喽!
最初一年当班主任,跌跌撞撞,门也摸不着,天天纠缠于班级事务和教学常规。从自己是学生到带一个班当老师,这个角色转变太大,怎么管理班级完全不知道,就连学生上课讲话也不晓得如何去应对。至今都记得有一个叫小泉的学生,和同桌闹矛盾,我批评他,他抓起同桌的书伸到窗外(那个窗外就是一堵墙,楼与墙之间有缝隙,一般东西掉下去就拿不上来了)说:“你再说,我就把他的书扔了。”我竟然第一反应就是“好好好,不说了,只要你不扔书”。可想而知,这样的老师当得多窝囊,纪律都管不好,更别提怎么教学了。每天上班对我而言就是折磨,真的基本是每天绝望地抹着眼泪进校园的。
但我这个人有一个优点,就是不服输。越是被逼入绝境,越是能绝地反弹。第二年,跟着一位老教师学怎么当班主任。有空我就泡在他们班,看老班主任是怎么处理各项事务的,写在笔记本上,回家再揣摩,学着做。渐渐地,工作上了路子,也慢慢摸索到了一些窍门和规律。业余时间多了些,同时也发现了不少好的教师专业书籍,比如大夏书系的,于是一头钻了进去。
开启我专业成长大门的书籍是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第一次听说李镇西的大名,源于和校长的一次谈话。他说:“你有空读读李镇西的书,他的《爱心与教育》非常棒。”随后他借给我一本。果然,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深深地吸引了我,一个晚上一口气把它读完了。此后,我又买了李老师写的其他书,如《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民主与教育》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教师形象深深地刻在了我心上。通过阅读、思考,我也学着他的样子做老师。
专业阅读大门一旦洞开,便一发不可收拾。朱永新的经典《我的教育理想》,曾让我挑灯夜读到天亮,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教会了为师者挺直自己的脊梁,商友敬老先生的《坚守讲台》让我获悉了语文教师阅读的无边无际,还有郭思乐教授的《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如一缕清风迎面而来……陆陆续续,这些专业书籍都充实了我、丰厚了我,让我更有底气和力量面对学生,面对教育教学。
工作后第二个10年的阅读——促进蜕变转型
就这样,我渐渐站稳了讲台。因为语文素养比较好,公开課上得多了,写的论文也多了,逐渐变成了人们眼中的“优秀教师”。在工作第十年的时候,我拿到了高级职称。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迷茫,未来我该怎么走?老教师们都说,你就再等五年,等着工作年限够15年的时候评特级吧。难道我的教学生涯就是这样,继续教教书,写点论文发表获奖,上上公开课,然后等着评特级?这真的就是我唯一的目标了?隐隐中觉得似乎不完全是。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呢?那阵子,我真是特别迷茫,职业倦怠不可避免地袭来了。
很庆幸,就在那年春节我又一次浏览到了教育在线网站。这个网站我很熟悉,2003年时我就注册了,还活跃了好一阵子,发了好多帖子,后来随着结婚生子等原因就远离了它。当我再回到这个论坛,惊觉多了好多板块,特别是还有个“网络师范学院”,怀着好奇,我打开了它的招生简章,寻找“尺码”相同的人——“虽同样身处浮躁的时代,但不肯放弃早已被许多人弃如敝屣的理想,而是始终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勇于承担身为教师的责任,在自己或者希望在自己的教室里,守护着最初的纯真愿望;追求真理,求知若渴,愿意亲近那些真正伟大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理解人性,解决问题的专业书籍,并且甘心承受一次次的‘打击,勇于不断地自我否定,将专业修炼视为终身之事……”
这是网上的一个学习共同体啊!看着看着,我周身的血液开始沸腾了,沉睡的心在慢慢苏醒,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啊。立即动手,填写表格,提交申请……就这样,我一头扎进了“网师”。扎进来之后,才看明白天地是多么开阔。课堂教学还可以是这样的,文本的解读还可以是那样的,阅读的方式更可以是大大不一样的……顿时感觉自己就像干枯的海绵,贪婪地浸在“网师”这片大海里。
那一阵真是玩命地读书了,光买书一年大概就花了近两万块钱。买了以后跟随“网师”课程,一本本地读,预习、质疑、批注、听课、反思、作业,一系列的流程,把自己重新当成一个小学生,认真地把一本本经典书籍写入到自己的生命中。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威廉· 巴雷特的《非理性的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我都留下了密密麻麻的笔记。
遭遇问题后的阅读是最有效的,我始终把读书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我的老本行——语文教学。跟随《构筑理想课堂》这本书,我潜心研课,拼命修炼自己的课堂教学之功。一篇篇地研究课文,每一课先是写几千字的教学设计,然后在自己班或是借班级上课,上完再写近万字的课堂描述……我记得那一阵是冬天,书房还没有暖气,也没装空调,在寒冷的夜里呵着热气暖手,忍受着颈椎的疼痛,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敲出来。悄悄地上课、拍摄,一遍遍地回忆、揣摩……没有谁强迫,也没有任何物质的奖励,就是心甘情愿而幸福地做着这一切。因为只有这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断挑战自我,挑战自我薄弱之处的研究,才是真正的教学研究;只有通过真正的教学研究,我们才能不仅获得极大的专业发展,更体验到作为一个专业教师的尊严。
随着我校加入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我在团队的引领下又系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等立足中国本土实际的教育学派理论著作。叶教授强调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为我后来提出的指向生命成长的“人格化语文”教学主张,扎下了理论的根基。
在取得一系列成果后,我仍没停止研究的脚步,因为我知道教师的根在课堂,只有深深扎根在这块沃土中,才有生生不息的创造与可能。我带动着周围的伙伴,带动着更多的人一起研究。人,总有一天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我们到底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些什么?为这个世界贡献些什么?这些,以前我从没想过,但是阅读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很沉静地思索—— 一个人到底该怎么活。那些外在的虚名已经无足轻重了,重要的是生命究竟是一场怎么样的历程。
魏智渊老师说得多好:“如果你勤勉向上,周围的同事会嘲笑你,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勤勉向上;你的诚实与坦率,会让你成为世人眼中的傻子,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诚实坦率;你今天献出一切去造福你的学生,或许明天就会被淡忘,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努力去造福你的学生;你今天努力开出一朵花,或许总有一天也会凋谢,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努力地使自己的生命成为最美的花朵。”是的,努力地使每个人的生命成为独特的、最美的花朵,“向着明亮那方,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