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伟
莫斯科地铁共青团站
地铁是城市的符号,也是城市人口和物资流动的核心骨架,更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象征。许多世界城市都将地铁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譬如伦敦地铁,除了展示自身的首创精神,还突出地铁如何带动城市的不断更新;巴黎地铁似乎要带你穿越工业社会而进入后现代化社会,展现法国独有的浪漫情怀;而纽约地铁历史最悠久,却无法做到准时准点,似乎体现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特征。
与伦敦、巴黎、纽约等城市的地铁比较,莫斯科地铁犹如华丽的宫殿和流动博物馆,而宫殿和博物馆又和市民生活异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向世界绚丽呈现俄罗斯在精神上的高度。
到过莫斯科旅游的人都知道,莫斯科地铁可用“叹为观止”一词来描述。而这种叹为观止并非一日之功,且起步并不算早,其过程亦较为曲折。
在战乱时期,红色M符号的地铁就是安全的象征
在诸多因素驱动下,1931年莫斯科市准备建造地铁时,世界上已有9个国家的17个城市修建了地铁。其中,伦敦最早于1863年就开通了当时被称为“Tube”的世界上首条地铁。
中央环线的完成,将使莫斯科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两条地铁环线的特大城市。
当时,苏联邀请了伦敦、巴黎和柏林的工程师们到莫斯科探讨方案。他们却认为莫斯科的酷寒和冻土使得工程实施难度太大,由此不适宜也不可能建造地铁。然而,1932年莫斯科市政府仍通过了地铁建设长期规划。该规划由5条直线和一条环线组成,5条直线均穿过红场附近的市中心,把市中心和外围城市连接起来。
建设初期,正如西欧的建筑师所担心的,确实遇到诸多问题,如团队缺乏经验、施工缺少人力、机械设备也匮乏等,推进速度异常缓慢。由此,莫斯科迫切希望得到外界援助。1934年,莫斯科通过多方努力,获得了英国工程人员和隧道盾构等装备的支持,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1935年5月15日,1号线正式通车,标志着莫斯科地铁建设取得重大成功。該线从索科尔尼基站到帕克库儿图尔站,设有13个车站,总长度11.6公里。此后两三年,2号线也取得显著进展。
这个阶段的项目,都是在“为人民建造一座宫殿”的名义下进行。这就解释了为何莫斯科地铁异常庄重肃穆,具有强烈的政治表达涵义。其中一些车站甚至被认为是建筑学的奇迹,而苏联建筑师和设计师由此赢得世界性的大奖。
卫国战争阶段,3号线数个车站相继落成。二战后,5号环线建设启动,该线几乎就是斯大林独有风格的巅峰展示,每一座车站都力求独一无二,综合运用雕塑、壁画和原始照明等等,尽显“人民的宫殿”气质。5号环线的开通,也为莫斯科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奠定了基础。
1955年之后,随着领导人的更替以及相应的风格变化,莫斯科地铁建设开始由奢华、精雕细琢的个性化转向控制成本、简单标准化,一些站点甚至建在路面上。这样的建设思路,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莫斯科面积和人口都快速增长,城市需要铺设新的地铁直线或者延长已有地铁线路,一方面用以加强外围居住区、工业区和市中心的联系,另一方面将不同线路串联或者并联。这个阶段比较明显的是,地铁建设将现代个性逐步融入标准化设计。
进入80年代,苏联经济社会整体呈现颓势,地铁建设也显著放缓,十年才建成了28座车站和48.5公里轨道。1991-2000年,莫斯科更加混乱,尽管有新的线路开工,但实际建设更加缓慢。
进入21世纪,随着莫斯科局势稳定、经济逐步好转、城市区域进一步扩大,地铁建设重新进入加速状态。2000-2010年,莫斯科建设了42公里的新轨道和27座站点;2011-2020年,莫斯科将铺设200公里轨道和100个新站点,这几乎等同于过去40年(1965-2010)的总和。其中标志性的线路,便是2016年动工的莫斯科中央环线。中央环线的完成,将使莫斯科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两条地铁环线的特大城市。
2017年11月4日,莫斯科地铁1号线,市民身穿二战前后期的苏联服装,参加名为“地铁之夜”的文化活动
计划到2022年,莫斯科地铁总里程将达450公里,所有社区都会设置站点。当前,莫斯科地铁已拥有14条线路、252个车站,线路总长度为425公里,列全球第四位,排在上海(676)、北京(636.8)、广州(476.26)之后,伦敦(402)、纽约(380.2)之前,空间呈现出典型的辐条-枢纽分布。
高效安全的地铁系统运营,涉及方方面面——除了轨道、车站等硬件基础设施,还有人力绩效、维护应急、调度管理等等。在这些方面与伦敦、巴黎等比,莫斯科既有地铁运营的共同性,也有显著的特殊性,后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地铁挖得很深。平均深度可达50~70米,公认最深的胜利公园站深达84米(据传有新铺设的站点达到地下100米,乘坐电梯至少需要1分钟)。乘客无论从地铁向地面仰望还是从地面向地铁俯视,都会觉得有点眩晕,不由自主地抓紧扶梯。
其实,莫斯科修建地铁的最初方案,是在浅层或者地表施工。年轻建筑师Veniamin Makovsky却向政府提出深挖方案。深挖无疑将指数级地增加成本,这引发了巨大争议乃至社会抗议。然而,先是莫斯科市长Lazar Kaganovich后是斯大林,都支持了深挖方案。
该方案被历史证明也是正确的,理由是确实成功应对了战争需要。1941年德军空袭莫斯科时,大约50万市民躲进地铁车站和轨道,商店、理发店和图书馆等生活设施也大量迁入,还诞生了217名婴儿。苏军总参谋部也被安置到了Kirovskaya站。那时候,红色M符号的地铁就是安全的象征。
冷战爆发后,莫斯科出于对美苏核战争的忧虑,又对地铁系统加装了应对核生化环境的三防设备,对完工的3号线更是宣传甚少,可见地铁对莫斯科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
虽说深挖方案令搭乘地铁花上更多时间,但扶梯的设计却很人性化。比如,台阶的形成非常缓慢,有大行李的乘客不必担心摔倒,而有充分的时间保持重心平衡。这一点,显著优于中国不少城市的地铁扶梯。
其次,地铁票定价特殊。莫斯科地铁和大多数国家的地铁一样,采取进站收费,一票通全程,换乘线路不另补票,这和中国国内按照里程计价有所不同;莫斯科地铁也不像巴黎地铁有专门检票的工作人员,但几乎看不到有人逃票。
地铁票价是根据莫斯科市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制定,比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地铁票价高出不少;票价常会随时间和物价有所调整,如2007年为17卢布,2011年升至28卢布,2014年再次升至40卢布,现在是55卢布。
莫斯科地铁的平均深度可达50~70米,公认最深的胜利公园站深达84米
票种方面也非常丰富,分次数票(计费次数包括1、2、5、10、20、60次)、学生票、智能卡式月票、无接触智能卡票(有效期为30天、90天、365天)、社会特殊票和郊区特殊票。5次、10次、20次以及60次地铁票,价格上有少许优惠。
至于月票,购买后便可不限次数在当月内随意乘坐该交通工具。需注意的是,和中国国内城市推动的综合性公交一卡通不同,莫斯科的地铁和地面公交月票分别购买且不通用。当然,也有通用月票,但市民似乎很少选择,且地面交通多靠私人汽车,通用月票的使用率并不高。
事实上,这也是莫斯科地铁和其他国际城市相比的不足之处。地铁站和公交系统整合不足,必然影响整个城市的運转效率,也使得很多没有通地铁的社区缺乏流动性、发展受到限制。在过度依赖主干道、交通堵塞严重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票价、不同方式联运,发挥地铁的最大效能,显然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再次,客运负荷极大,间隔时间很短。在莫斯科地铁站,班次间隔一般都不会超过90秒,在上下班高峰时期最短间隔甚至只有几十秒。别小看了这间隔时间,这意味着运能极大提升。中国国内地铁在高峰期,班次间隔都超过1分钟。这固然和地铁列车的平均速度有关系,但也能说明莫斯科地铁系统高超的设计和管理能力,以及信号系统的应用能力。事实上,在模拟信号时期,莫斯科就实现了这一发车频次。这说明莫斯科的地铁调度和管理能力,不输给任何世界城市。
莫斯科地铁不仅班次间隔较短,速度也并不慢。据悉,其列车平均运行时速为45公里,最快可达90公里。从一个车站开往下一个车站,2~3分钟即达,即使两站相隔十几公里也不例外。班次间隔较短带来明显收益,很少见到市民抢时间,也很少见到中国国内出现的争抢座位和过度拥挤的状况。莫斯科地铁从凌晨的5:25运营到次日凌晨1时,几乎所有车站在凌晨1时之后才会关闭,这无疑有利于夜间经济的成长。
1941年德军空袭莫斯科时,大约50万市民躲进地铁车站和轨道。
当然也需意识到,和巴黎、纽约、上海等城市的绝大多数地铁系统一样,莫斯科地铁超负荷亦很明显。过去数年,莫斯科地铁载客量在699万到900万之间,2014年12月26日达到了历史最高记录971万。尽管地铁只是分担了莫斯科全部交通量的40%左右,却已使客流强度达到其他国际城市地铁的3~5倍。
据统计,莫斯科90%的换乘站严重超负荷,41%的线路客运量是设计能力的1.1~1.3倍(每平方米5.3~6人,而设计承载能力是4.5人),甚至市郊铁路客流也达到设计能力的1.2~1.3倍。
最后,城市发展战略亟待更有效的整合和支撑。地铁不仅关系市民出行,更与城市战略规划和周边社区整合开发息息相关。莫斯科是典型的“环形+放射式”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说来,单中心城市都是中心密度最高,与中心距离越远,人口密度逐步下降,而莫斯科刚好相反——人口密度呈现盆地结构,离得越远人口密度越高,然而随着产业结构高端化就业机会62%集中在三环以内,由此产生向心式交通流。这种城市人口密度分布特征,使出行需求要比在伦敦、巴黎高。
预计到2030年,莫斯科市人口将增长到1860万,占全国人口比重将上升到14.1%,且人口将集聚在城市边缘地带。这意味着对地铁的需求进一步提高。而地铁承载负荷越大,对地铁质量、与周边社区整合以及战略规划的诉求就越高。
莫斯科意识到单中心结构的弊端,也试图采取多种措施扭转单中心结构,譬如诱导各类机构从中心撤离到边缘,2010年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多中心的发展思路,2011年又提出在西南部发展新莫斯科城的计划。总的来说,这些行动、措施由于资金缺乏、缺乏政策抓手等多重原因,效果有限。这决定了地铁仍是唯一可行的连接城市不同区域的交通干道。
既然地铁是主要通道,那么如何在线路和站点布局、与周边社区的整合、列车更替等方面提升潜力,就值得思考。新车太少、速度还不够快、线路布局还不够合理等现状,显然与时代诉求不匹配。
莫斯科地铁已成为环线和多条辐射线相互交错、覆盖整个莫斯科的巨大交通网。这一交通網每天创造出至少700万~900万人次的流量,内生出巨大的市场价值。但莫斯科当局似乎并未从经济意义上考虑利用这些人流,地铁站里连基本的商业氛围都几乎没有。乘坐莫斯科地铁,不会发现中国国内习以为常的商业广告;笔者在所经过的地铁站,也没有发现零售柜台。
陀思妥耶夫斯基站就有《罪与罚》《白痴》等小说中的人物及情景展示。
莫斯科不对地铁进行系统性的商业开发,有着自身的逻辑,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重考虑:
其一,着重展现莫斯科历史文化名城地位。莫斯科有着难以计数的历史文化遗产,若说红场、克林姆林宫、军械库展示了俄罗斯近现代历史,那么地铁则展示了“人民的宫殿”所达到的美学顶峰。
莫斯科地铁的重要车站,几乎都由著名建筑师设计,材料是来自乌拉尔山、中亚、高加索、乌克兰等产地的20多种大理石和矿石。典雅的吊灯、玻璃拼花,站台顶部的马赛克镶嵌画等等,风格可谓典雅独特、富丽堂皇、高端大气。巨型拱门将人带进由圆柱、方柱支撑起的大厅;穹顶上饰有各式华丽吊灯,巨型壁画在水晶灯下美轮美奂,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地铁站看起来似乎不是用镐与铲和一些机械做成的,而是以雕塑家手中的钢刀精心雕刻而成,由此被称为世界地铁史上的璀璨明珠。
地铁的重要车站力求独一无二,综合运用雕塑、壁画和原始照明等等,尽显“人民的宫殿”气质
2011年,俄罗斯建筑师Yuri Gridchin按照可观赏性和艺术成就,将莫地铁地铁站分为两组:一组为五星级,被认为“令人惊叹”,有20个,主要分布在1、3、5、7号线;另一组为四星级,被认为“漂亮”,有46个。
俄罗斯自己也将其中的44个地铁站列为了文化遗产,一般不允许专业摄影师来拍摄它们细腻的纹理。2014年,著名摄影师大卫·布德尼(David Burdney)几经周折,终于被允许在地铁站歇业后,于别无他人的情况下,拍下每一个地铁站最美好的一面,这才得以向外界清晰展示地铁站本身的奢华肌理。
其二,激发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莫斯科地铁站的命名非常有特色,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基于重大的历史和政治事件,譬如胜利广场、马克思主义者、红色近卫军、列宁大街、共青团站等等;另一类是基于俄罗斯大文豪和科学家的名人效应。
第一类站点,通常以壁画、雕塑等多种形式,传递出俄罗斯当年的艰苦岁月和激情澎湃,行走其中就仿佛翻阅苏联从诞生至今的历史。譬如,革命广场以十月革命为主题,大厅气氛庄严肃穆,工农兵学农80座青铜人物雕塑惟妙惟肖。帕维列茨站描绘了1941年11月7日红场上的阅兵式,展现雄壮而又悲壮地慷慨赴难的家国情怀。
第二类站点,名称含“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门捷列夫”等等,则让莫斯特地铁多了文学或者科技的气息。在这些站点,一般都能找到相应的雕像或者画像,甚至还有代表作中的人物和故事场景。譬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站就有《罪与罚》《白痴》等小说中的人物及情景展示;门捷列夫站则有一排造型奇特的吊灯,看起来像是一个个分子结构,错落有致。
除了通过站名做文章外,莫斯科地铁还会发出“限期运行”的主题列车。主题列车会根据俄罗斯当年的重大活动进行布置。譬如2015年卫国战争70周年之际,莫斯科地铁开出了“胜利列车”,列车上装饰了大量档案照片、战争年代的文件,以及与重大相关的文章。2018年,莫斯科地铁开出了以男足世界杯为主题的列车。
无论车站名字还是主题列车,都在潜移默化、日复一日、润物细无声地塑造市民对国家的认同以及社会归属感。显然,这是地地道道同时又异常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