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小语种哲学与丹麦电影

2019-09-25 06:09瑞秋
看世界 2019年19期
关键词:丹麦语言英语

瑞秋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语言,去表达、书写、描述和形容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它的存在,让人觉得习以为常。

但语言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对其起源的看法也有不同理论。延续性发展理论认为,它不是一下子从无生有进化到终极形态,因此一定是从人类祖先早期的语言系统演化而来的;而另一种流派则倾向于,灵长类动物受到某些特异的启发,突然获得了掌握语言的方式。

有关语言的思辨非常之多,探索语言的存在意义,也是重要的哲学课题之一。

以卢梭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认为,语言源自非理性化的情绪和艺术。康德却坚持其源于理性和逻辑,它的使用也是为了能够有条理地阐述观点。海德格尔曾提出,语言是存在可以寄托的宿主,很多事物都是基于语言才能被认知,包括人类自身也是被语言贯穿和引导的。

人之间的互动也是语言借以表达和延续的途径,这一途径上升到更高的维度,就表现为所有生命的延续以及民族传统的繁衍。

英语不再是加分项

以上这些听起来很玄乎,毕竟生活在语言的包围中,已经变成一件再日常不过的事情。探索语言的意义,到底有何意义?

历史从来不是按照一张通用的巨大版图在展开,七大洲四大洋各有各的生态文明圈。在前人积累的智慧基础上,我们有机会通过最熟悉的语言得知过去发生的事;但当下和未来可能有的变化,即使网络四通八达,还需要其他语言能力的协助。

语言是文化的软实力之一,已成为共识。除了本身作为一套符号系统就具备特殊的艺术吸引力之外,语言内置了很多有关民族历史、思维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生活经验和审美情绪的文化因子。它是打开和迎接其他事物的重要钥匙。

正因如此,近几年,中国对于小语种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政府机构、大型媒体、国企央企、有境外市场份额的大型高新技术行业、文化艺术领域,都开始对接相应的人才。这些行业所提供的外派机会、较高的薪资和多样化的工作氛围,也吸引了相当多年轻人将一门特殊的外语视为傍身之技。

目前的现实是,传统英文市场的竞争开始趋于饱和,许多欧美的工作机会都已经被一些龙头企业占据。几乎每一家出口型企业都具备和英语市场沟通的能力,所以作为基础条件,英语沟通能力已不再是在出口型企业工作的加分项。所以,我们还有什么选择呢?

其实,英语的垄断地位也带来了很有意思的辩证。一方面,它确实拓宽了全球交流的范围和频率,毕竟目前全球语言据估算约5000~7000种(且由于方言是否能作为一种语言尚未有准确定论,所以这个估算甚至只能说是个底线),要是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用语,彼此之间的意见传达会太过困难。

但另一方面,英语的霸权也会对小语种的存在空间形成挤压;本身多样化的语言环境,可能会在英语势力的扩张中变得局限。那些只能在一国境内使用的语言,很容易遭到英语的侵蚀和破坏。当语言的存在无法为国家创造出足够的经济效益,也无法推动文化产出的时候,它可能会像生命一样走向濒危,或者直接被时代淘汰。

很多欧洲人差不多能掌握四门语言,而这四门语言的熟练程度则逐渐递减。

欧洲人会多少种语言?

维基百科的资料显示,目前欧盟共有23种“法定工作语言”,包括了保加利亚语、捷克语、丹麦语、荷兰语、德语、英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法语、希腊语、匈牙利语、爱尔兰语、意大利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马耳他语、波兰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斯洛伐克语、斯洛文尼亚语、西班牙语和瑞典语。值得注意的是,包括英国在内,欧盟一共就只有28个国家。

2018年6月23日,浙江金华举行首届外国优秀留学生供需见面活动,懂得汉语又具备其他小语种能力的学生在招聘会上更受欢迎

而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为什么许多欧洲人都会多种语言?一个有关欧洲各地平均掌握的语言种类的数据显示,北欧人基本上会2.5种以上语言;荷兰人3.2种;比利时人2.6种;德国人2种;法国人1.8种;南欧的意大利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分别为1.8、1.7、1.6种。

虽然丹麦的人口仅400多万,但这个国家却一度成为欧洲电影最繁荣的地区。

这其实与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普及状况有关。在欧洲尤其是北欧,很多大学会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课,很多还是免费的。更重要的是,语言课的课外学分是毕业的必要条件、强制性的。所以,不少欧洲人在大学中会选修一门三外,等拿到学分后,有的人不會继续深修,有的人则会换另一门语言尝尝鲜。

因此,对很多欧洲人来说,首先,他们有自己的母语和第一外语——英语;而为了高考,会选择第二种外语;等到上大学时,又会学习新的语言。这样加起来,很多欧洲人差不多能掌握四门语言,而这四门语言的熟练程度则逐渐递减。

欧洲语言分布地图

《芭比特的宴席》《征服者佩尔》《黑暗中的舞者》《狩猎》剧照

那么,欧洲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种语言?欧盟基本统一了货币,却统一不了语言,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的。多次的战争和帝国的易主,使得欧洲尤其是地中海区域民族混杂,从希腊时代开始,很长时间没有一个像中国一样的强权政体。各个民族势均力敌,语言的分裂也成了很正常的事情。

有的欧洲国家甚至官方语言就有好几种,例如,小小的比利时官方语言包括法语、荷兰语和德语;人口仅58万的卢森堡,官方语言是卢森堡语、法语和德语。

北欧就更为特殊,没怎么参与南方混战的这些国家,历史的发展相对独立。瑞典、芬兰、挪威和丹麦等,语言受到地中海区域影响较小。像是芬兰语,同族语言除了相差甚远的匈牙利语,就是一些地方性或者少数民族语言,诸如爱沙尼亚语、萨米语,以及西伯利亚的一些部落语言。因此,说到欧洲国家官方语言里的小众代表,芬兰语称第二,基本上没有谁敢称第一。

再比如丹麦语,虽然和英语同属于日耳曼语族,但大量词汇都是从古北欧语中演变过来,在形式上都不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则,因此发音和结构的使用外人都难以掌握,但和挪威语、瑞典语比较接近。一个丹麦朋友告诉我,大部分丹麦人都懂瑞典语以及一部分德语,甚至在丹麦,报刊亭会卖瑞典语杂志,电视里会播放德语的节目。

丹麦不只有童话

北欧海盗与安徒生童话,是两个长期霸占丹麦这个国家的“刻板印象”。有关丹麦的其他印象,基本是很冷门的。比如,电影。

对很多学习语言的人而言,用看电影这个方式是可以学习语言的,因为一部影视剧能囊括内容、词汇和语法。而所谓的“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换句话说,丹麦语和电影语言能帮我们进一步了解:丹麦不只有童话。

纵观丹麦电影百余年历史,从1896-1930年的默片时期、1930-1960年的古典时期,到1960-1990年的现代时期、1990年之后的国际化突破时期(即新时代电影),丹麦电影从未止步。

在艺术和工业双重影响下,虽然丹麦的人口仅400多万,但这个国家却一度成为欧洲电影最繁荣的地区,哪怕是今天的好莱坞电影,都仍有不少观念源自丹麦。

19世纪末,电影技术传入丹麦,1903年第一部故事片《杀害婴儿》问世,自此这个神秘的“童话王国”就走上了“丹麦特色”的电影之路。

在默片时期,有关丹麦的电影历史,由Ole Olsen成立经营的北欧电影公司,是不能逾越的一个标志。这家公司让丹麦电影在战争经济危机中诞生和发展,代表作如《猎狮记》《茶花女》。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声电影出现了,美国电影文化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丹麦电影的黄金时代受到冲击,逐渐丧失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不过,丹麦电影从未停止“征服”世界影坛的步伐。

比如,丹麦艺术创始人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丹麦导演”的卡尔·德莱叶,在1955年擒回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比如,改编自丹麦著名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小说、由加布里埃尔·阿克谢执导的《芭比特的宴席》,以及比利·奥古斯特自编自导的《征服者佩尔》,是连续两年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电影。

正因为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些丹麦电影大师也成为了许多欧洲电影人的标杆。希腊电影大師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法国著名导演罗伯特·布列松就曾坦言,他们受到了德莱叶的经典之作《圣女贞德蒙难记》《复仇之日》等的影响。

除了电影大师之外,近年来丹麦新生代导演也开始崭露头角,佳作层出不穷,同时在电影节和商业院线的不同舞台上,做出优异的成绩。

这其中,有拍出《黑暗中的舞者》《破浪》的拉斯·提尔,有凭借《狩猎》等片征服全世界影迷的托马斯·温特伯格,还有坚持独树一帜的暴力风格、因《亡命驾驶》轰动影坛的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

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丹麦人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维持平衡、齐头并进的可能性,也可以看到欧洲人用电影语言认识世界和传递感情的丰富性。

猜你喜欢
丹麦语言英语
真相
读英语
我有我语言
丹麦圣诞季
酷酷英语林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