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永礼
徐坊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藏书家,一生搜采的秘册精椠俨然成聚,蔚然可观。与一般享名于世的藏书家不同,徐氏对宝储之书秘不宣露,筦钥深闭,悭不示人,不为外界所知,连与他嗜有同好、交契频密的友朋学人也难窥其邺架。不幸徐氏中道殂谢,身后萧条,子孙难以嬗守,藏书斥售殆尽,逝水云烟,荡然星散,一生心血所萃终等空花,令人惋叹。
徐坊(1864—1916),字士言,又字矩庵,号梧生,又号蒿庵,山东临清人。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祖父均官知府,其父徐延旭官至广西巡抚。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中法军三路大举进攻,徐延旭所部全军溃败,北宁失守。徐延旭被严劾,诏令革职逮问,刑部定罪拟斩监候。系狱年余,蒙恩改发新疆军台效力赎罪。未及起行,瘐死狱中。徐坊事父至孝,扶柩归葬,以父荫任户部主事。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攻陷京城,徐坊扈从两宫西逃西安。翌年,扈驾返京,被荐擢国子丞。宣统元年(1909),创办京师图书馆,翰林院编修缪荃孙被委任为监督,徐坊为副监督,对京馆草创多有建树。辛亥革命以后,清祚永終,徐坊以遗老蛰居京华。逊帝溥仪的汉文老师陆润庠去世后,徐坊被召入宫,为毓清宫行走,代陆氏为溥仪的汉文老师,溥仪《我的前半生》中有记载。1916年,久病不愈的徐坊去世,被清“小朝廷”赠太子少保,赐谥“忠勤”。
徐坊生而聪颖,但不屑举业求仕,唯好读书。徐延旭与河北定兴人鹿丕宗曾同在贵州为官,二人交谊深笃,鹿丕宗劝说徐延旭在定兴购置田宅,兴建徐家大院。鹿丕宗之子鹿传霖官运亨通,官至军机大臣、大学士,把第四个女儿嫁与徐坊,两家喜结鸾俦,徐坊遂迁居定兴。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与徐家为同宗,与徐坊叙兄弟行。未发迹时,徐世昌曾到河北定兴依托徐家,任教席八年。徐氏“归朴堂”藏书楼即建于这座有园林之胜的徐宅大院中,楼名出自《吕氏春秋·论人》:“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据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载,徐坊“既淡仕进,绩学好古,一意聚书,多得秘帙。北方藏书家,自杨氏海源阁外,罕有其匹”。青年时代,徐坊曾侨居山东潍县。潍县文风殊胜,名士骈集。徐坊有幸与当地金石家、藏书家孙葆田、柯劭忞、高鸿裁、宋书升等人结识,受其熏染与点拨,对古籍、金石收藏与研究心焉向往。及至入京任官后,又与王懿荣、缪荃孙、罗振玉等名家学者缔交,开始搜罗群籍,考订版本,品藻冰鉴,观摩切磋;流连琉璃厂书肆,与翰文斋、正文斋、会文斋等书估时相交往,让他们代为罗致图籍,宋刻明椠、孤本秘籍绎络纳入归朴堂中。傅增湘《双鉴楼善本书目序》云:“历观近代胜流,若盛意园(盛昱)、端匋斋(端方)、徐梧生诸公,当其盛时,家富万签,声名煊赫,骎骎与南瞿北杨齐驱方驾。”然而,徐坊“藏书夙富,严扃深鐍,秘不示人,同时嗜书如缪艺风(缪荃孙)、穷经如柯凤孙(柯劭忞),与监丞号为石交,亦未得寓目”。推究其矜啬秘藏之因,与徐坊身世有关。其父谪配新疆,未出京而死于狱,性本纯孝的徐坊意绪难平,耿念父恩,抑郁寡欢,隐迹少出,日以购书读书为事,沉淫书堆,不愿对外展示。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记徐坊云:“目断虞渊望九阳,二黉阡草郁苍苍。海源阁本夸人口,谁道中山志隐堂。”引徐坊《寄玉初山中诗》有“心伤蜀魄依群鸟,目断虞渊望九阳”之句。《题劳玉初学副釜麓归耕图》云:“吾庐二黉下,南睇釜山顶。有田归不得,泛泛如萍梗。”虞渊,古代传说的日落之处,代指西极之地;九阳,为日出之处,晋嵇康《琴赋》:“夕纳景于虞渊兮,旦晞干于九阳。”诗人以两地悬隔、遥不可及为喻,喟叹力不能及,唯有目断心伤,诗风苍凉深婉,心有隐痛可知。因徐坊生前未及编写书目,因此其藏书真相如何,外人鲜有知闻。后世学者根据徐氏藏书见于各家著录者统计,其藏书多达五百二十五种,经、史、子、集四部与丛书兼收并蓄,刊本、抄本、校本、稿本等各类版本细大不捐,均有庋藏。
徐坊归朴堂藏书分贮京城与定兴两处。其生前,庚子之变,国难时艰,祸乱迭臻,京城藏书已有部分损泐。其身后,藏书由陆氏夫人扃管橐钥,其子未能克绍继守,京寓藏书归徐氏长婿、参议院议员、河南卢氏县人史宝安所有,后亦陆续散出。定兴藏书,1926年,经徐坊之弟徐植以八万元之价售出,据琉璃厂通学斋书估雷梦水《古书业与近代几位藏书家》文中记载:徐坊“定兴家中所藏,1926年由北京文奎堂书店、待求书店、孔群书店、宝文书局四家合股收购,分别散售。内有宋刊蜀大字本《文章正宗》三十二册,索价万元,久未售出。四家书肆中,待求、孔群两小户,资金借自银号,由于书久未售,银号索债急迫,遂将书俵分,以书抵债,两店终致歇业。文奎堂资本虽较雄厚,其经手人崔禄卿亦以奔走此事,积劳致疾而死”。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评价徐坊:“手定规模建石渠,好书留与后人畬。如何轻舍传家宝,来换应官一纸符。”其注云:“遗书渐散,翰文斋诡得之。今岁(1935年)夏,其家曾因此与翰文斋涉讼,不得值。”另据周肇祥《琉璃厂杂记》记载:“徐梧生遗书为文奎堂等三家包买,明本多售之沅叔,抄本售之天津周姓。余以事耽延后至,所欲得之《边洲闻见录》、《鸡山志》均售出,见孙退谷辑《山书》十八卷,纪明季政治者,索价四百,不能购。十二番得元周此山诗一本,清初抄,有朱石君及刘燕庭印。此山,吾浙鄞人,其诗简淡和平而语多奇隽,又有任叔实(士林)《松乡文集》,亦旧抄,索价二百;刘秉忠《藏春集》,天顺本,一卷至三卷,缺四卷至六卷,偿以二十番,不售。”1925年至1927年间,蛰居京城的大藏书家傅增湘曾多次赴归朴堂获瞻邺架所储,古香异彩,多稀世难求之书,其《藏园群书经眼录》多有记叙。罗继祖《中国藏书家不能忘记徐梧生先生》中根据傅氏《经眼录》转录出徐氏藏书七十五部,“在归朴堂藏书中只及半豹,然宋元明刊、明抄精校具备,遍涉四部”。延至1940年,归朴堂久闭锁钥的藏书荡析一空,云烟消散。
徐氏归朴堂藏书中以宋监本《周易正义》最享盛名。此书为单疏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体裁,在南北朝时出现了一种新形式,即疏或义疏,体例上兼释经注,广集众说。唐代贞观年间,孔颖达奉敕在前人义疏的基础上撰定《五经正义》,《周易》即其中之一。其后,经书义疏之作继出,为后世所遵用。这些义疏之作与经注别行于世,自为一书,后世称之为“单疏本”。北宋初国子监所刻诸经正义与南宋翻刻北宋监本诸经正义均为单疏本。南宋开始刊印注疏合刻本,以利阅读,单疏本渐次湮晦。书贵初刻,单疏本的版本校勘价值不可低估,为清代学者推崇。北宋监刻本世已无传本,唯有南宋覆刻北宋监本寥寥数种传本存世,因此珍罕异常。此书入藏归朴堂以前,千百年间迭经弆主。可考知者,有宋元之际学者俞琰,明代藏唐伯虎家,明末归钱孙保,清初归季振宜,后为徐松收藏,又为何绍基所得,最后由徐坊弋获。徐坊作古后,傅增湘偶访徐宅,“幸获一睹,惊为旷世奇宝,时时往来于怀”。不久听闻书已易主,遂转托江南名士、金石书画收藏家、小万柳堂主人廉泉代为转圜,愿以五千元之价收购,以未能谐价而罢。1931年,廉泉去世,延至1934年,傅增湘举债一万三千元得之。在《藏园群书题记》中,傅氏备述此书来龙去脉、行款格式、文字胜异、流传之绪以及得书的曲折经历。又在《藏园群书经眼录》中记云:“此书近归临清徐氏,悬价高奇,殊骇物听,余以其孤本秘籍,决意为之传播,遂举债收之,邮致东瀛,妙选良工,影印百帙,使之流播无穷。然债台高筑,辗转无策,遂亦不得终有。”指的是1939年,为筹款偿还积逋,将此书出让陈清华。缪荃孙在《艺风藏书记》中对此书也有记述:“此书宋本先藏徐星伯(松)先生家,见《程侍郎遗集》诗注……近闻由长沙何氏归吾友徐梧生户部,惜南北隔绝,未能借校异同也。”如今,此书入藏国家图书馆。
荀况为战国晚期思想家,其著述最初单篇流传,至西汉成帝时,经刘向整理校定编次,始汇集成书。历史上,《荀子》一书版本滋多,唐代有杨倞注《荀子》二十卷,为写本,著录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北宋熙宁以前无刊本,熙宁元年(1068)始有国子监刊本,今已无存。南宋淳熙八年(1181),钱佃和唐仲友分别在江西和浙江台州翻刻监本《荀子》。钱佃江西漕司刊本,清初藏于钱曾述古堂,历经黄丕烈士礼居、汪士钟艺芸书舍、杨氏海源阁递藏,后被大连图书馆收购,现已失传。唐仲友台州公使库本,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重修。清光绪十年(1884),黎庶昌据日本金泽文库旧藏影刻,收入《古逸丛书》,后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即据以影印。南宋孝宗时的坊刻巾箱本《荀子》也是珍贵的版本之一,徐坊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访得。此书有李芝绶、杨沂孙、翁同龢跋。据翁氏跋文可知,此本为诸子汇刻的零种,今存国家图书馆。王文进《文禄堂访书记》中著录此书,称之为“宋建刻巾箱本”,引翁同龢手跋:“《荀子》旧本,钱、吕两刻皆不可见,所见者惟元椠《纂图互注》本耳。此宋刊巾箱本,钱警石《曝书杂记》中所谓‘小重山馆收商邱陈氏旧物者是也。”此书历经汲古阁、商丘陈准、小重山馆胡惠镛、赵宗建旧山楼、东莱刘少山、翁同龢等人递藏,辗转为徐坊收贮,他手跋云:“反复考之,知为陈氏刻本,惟有讹误亦稀见矣。惜不得睹其全一校异同也。”
《周礼》为儒家经典之一,汉郑玄注,南宋初婺州刻本今仅存原书前六卷,后六卷缺失。刻本墨字秀雅匀净,刀法剔透,以皮纸印造,在传世各本《周礼》中确为古本,且是善本。原为章寿康(硕卿)旧藏,后归徐坊。再经李盛铎、袁寒云,最后归入国家图书馆庋藏。《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梁代萧统编,全书三十卷,收录作家一百三十人,上起子夏、屈原,下至当时,采录作品七百余篇,按文体分为赋、诗、骚、七、诏、册等三十八类,自古以来的名篇佳作多萃于此。《文选》问世以后风行天下,影响深远,至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谚。隋、唐两代,出现对《文选》研究和注释的专著,“文选学”成为显学。著名的注释本有唐代高宗时李善的《〈文选〉注》和唐玄宗时的《五臣注〈文选〉》,宋代将二注合刊,称“六臣注本”,盛行于世。赣州本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刊行,稍后有建州传刻本。徐坊所藏即为建州本。《文禄堂访书记》中著录云:“卷中季振宜补抄五十余叶。”此书中经陈淳(道复)、孙朝肃、季振宜、汪士钟等人递藏,钤印中有“谭锡庆学看宋版书籍”印,可证此书曾一度在琉璃厂正文斋书估谭笃生手中。缪荃孙《琉璃厂书肆后记》中曾记载正文斋书肆:“庚子乱后最有名,藏不全宋本数十种,种留一帙不售,云将留之以教生徒,有心哉!”1931年,傅增湘以六千元将此《六臣注〈文选〉》六十卷购藏,在《藏园群书经眼录》中记云:“此本刊工棱角峭厉,是建本之至精者,与上海涵芬楼藏本同(即印入《四部丛刊》者)。然涵芬楼本缺卷三十至三十五六卷,印本亦差晚,此则六十卷完整,纸如玉版,墨光如漆,初印精善,经明陈道复收藏,传世建本《文选》,当推甲观。”《唐文粹》一百卷,宋代姚铉纂,为《文选》之后又一部古代诗文总集,初刊于北宋宝元二年(1039),南宋绍兴九年(1139)临安府重雕。徐坊所藏临安府刊本《文粹》为杭本之至精本,后与《六臣注〈文选〉》六十卷两部书影均被收录于1959年出版的《中国版刻图录》。
王应麟《困学纪闻》和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并称宋代三大笔记。《困学纪闻》博涉四部,侧重史学,尤以精湛的考据学功力见称,后世学者深受其学术沾溉,每多引为矩矱。清人阎若璩、全祖望、程瑶田、何焯、钱大昕、屠继绪、万希槐等七人为之笺注,翁元圻综辑诸家笺注,成《〈困学纪闻〉注》,为此书注本之集大成者。徐坊此书为元代泰定二年(1325)庆元路儒家刻本,为初刻本,“缮写工妙,模印精良”,传世珍如麟凤。傅增湘有幸以重金获致,“不敢深自秘惜,特用石板印行,视原式不差累黍,文字异同,足资考订”。后收入《四部丛刊》,影印梓行。
徐坊对旧抄本十分重视,收有《张说之文集》三十卷。此书又名《张燕公集》,唐代张说撰。张说曾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擅长文辞,朝廷文诰多出其手,与封为许国公的苏颋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其书三十卷本自宋代以来罕见流传。清代大兴朱筠椒花吟舫据家藏宋本传录,朱氏家藏宋本后转归诸城刘喜海。刊刻传世最早者,首推明嘉靖十六年(1537)椒郡伍氏龙池草堂二十五卷本。清初不经见。乾隆间修撰《四库全书》,据两淮马裕家藏二十五卷本补缀而成,终非宋本原貌。王雨《古籍善本经眼录》著录此书:“清抄批校本,二册。”有朱筠(竹君)与其子朱锡庚、汪喜孙(孟慈)、徐松(星伯)钤印。徐坊所收的《张说之文集》三十卷抄本传承有绪,弥见珍贵,后被收入《四部丛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六十卷,后集四十卷,系宋代胡仔纂集的一部诗话选集,初刻本为南宋绍兴五年(1135)陈奉议万卷堂刊本。今尚存元翠岩精舍刊本、清乾隆杨佑启耘经楼刊本,不乏明、清抄本,大连图书馆藏有一部清代北平黄叔琳万卷楼藏抄本,曾被《四库全书》采为底本。徐坊即藏有明绵纸红格抄本,卷中墨笔校改之处颇多。此书少有全本存世。傅增湘存有两部残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蓝格抄本,残缺不完;曹州徐继孺家藏一部,亦非完帙,而徐坊所藏《苕溪渔隐丛话》百卷抄本,首尾完具如新,实属难得。
还有一些旧抄本来自友人贻赠或酬謝。如光绪十六年(1890),山东荣城人孙葆田,时任续修《山东通志》总纂,把旧抄本《皇甫持正文集》赠予徐坊。《皇甫持正文集》六卷,唐代皇甫湜(字持正)为韩愈的门生之一,所撰文集杂著、论序、制策、书、记、碑铭各一卷,文共三十八篇。有宋蜀刻本、明毛晋汲古阁本、正德十五年(1520)皇甫录世业堂刻本等。徐坊在受赠的《皇甫持正文集》蓝格旧抄本上手跋:“《持正文集》宋椠久已绝响,今世通行刻本以汲古阁为最古……庚寅四月,孙佩南得此书于趵突泉上,余适过历下,因以见贻。良友佳贶,书以识之。”四库馆写本《春秋会义》则是山东聊城人邹道沂酬谢致奉。《春秋会义》二十六卷,北宋进士杜谔撰。诸多书目不见著录。四库馆臣杨昌霖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析为四十卷。或因进呈时疏漏,《四库全书提要》、《简明目录》均未载入。邹氏先祖邹希恒于道光末年在扬州书肆偶然访得此写本,珍之箧中,传至邹道沂时已历三世。光绪十七年(1891),邹父去世,购墓地而乏资,从徐坊处举债葬父,感徐氏古道隆情,遂将家藏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春秋会义》写本作为酬谢,书中题跋:“自先君见背,贫无以存,常鬻书自给。近急欲谋一葬地,乃从徐梧生农部假百金,梧君高谊,慨然许诺。顾沂此后奔走四方,将此本藏之书簏,或恐散失,无克负荷先世之传。梧生农部雅善收藏,为海内名家,爰以此书归之,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书之以矜梧生农部之善,且志沂之罪。”此书后为傅增湘购得。
徐坊还留意桑梓文献,对先贤手泽如孤本、稿本多有收藏。如山东潍坊人宋书升所撰《〈夏小正〉释义》为注《周易》而作,用归朴堂抄书纸抄写而成的定稿本为徐坊所得。其卷六末页有徐氏补抄八字,注云:“纸已破损,补书于此。”对此,叶景葵《卷盦书跋》有所考证:“卷中修改处,始终矜慎。初名《释义》,后改《笺疏》。借用归朴堂抄书纸,不知宋、徐如何关系?疑是士言先生丐其录副,藏之归朴。”“顷见传抄《释义》本,与此底本同,至卷中改削处,则此本所独,故此当为最后定本。”山东济宁藏书家李毓恒积书达六七万卷,娴知版本流略,著有《惜阴书屋书目》、《勉斋读书记》,辑有《磨墨亭丛书》六十五种。身故后藏书散出,徐坊多有收购,其中抄本数十部,后傅增湘得到《皇宋策要》,记于《双鉴楼藏书续记》中。
徐坊还收有《昭代丛书续编》手稿本。《昭代丛书》为清初安徽新安人张潮所辑。此书所取全系清初人小品杂著,兼及四部,采辑丰富,掌故琐记尤多,是继明人何镗所辑《汉魏丛书》、钟人杰所辑《唐宋丛书》之后又一部断代的综合性丛书,共辑有甲、乙、丙三集,每集五十种。此后,乾隆年间震泽杨复古仿其书体例为之续增五集,道光中沈懋德又汇补二集。递相增益,吴江沈氏世楷堂刊行足本,共十集,收书五百六十一种。徐坊所收录即杨复古《昭代丛书续编》手稿本,分续编、广编、埤编、新编、别编各五十卷。为赓续《昭代丛书》,杨氏前后历时四十四年,堪称一生心血所萃。书中收有罕见难得的遗文佚典,多史志所不载,颇有文献价值。此书后流入文德书坊,被傅增湘留意购存。
此外,徐氏遗书还为多人收购。如莫伯骥《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记:“徐氏遗书散出时,吾家得有若干种。归于徐氏女婿史宝安的藏书也多流入私家或厂肆。”据吴则虞《续藏书纪事诗》可知,史宝安,字吉甫,河南卢氏人。光绪间,任翰林。宣统时,奉纂《光绪实录》,又为《宣统政纪》。家有枣花阁,富藏书,多世人罕见的秘笈精品。“撰《枣花阁图书题跋记》六卷,详列书名、篇卷、序跋、批校、批语,及收藏印记。纸墨书写,装潢俱精。傅沅叔藏抄本,又有传抄本。”1928年,史宝安曾持明写本《三孔先生清江文集》四十卷、《孔氏杂说》一卷见示,卷帙完整,为傅增湘收购,并从史宝安处收购一册《永乐大典》。史氏藏书后亦陆续散出。
除古籍之外,徐坊对金石甲骨也钟情收藏。周肇祥《琉璃厂杂记》记云:“徐梧生师傅殁已数年,所藏拓本悉为隶古斋捆载代售。隋《董美人志》三本,整纸者价二百,剪裱者百番。余不爰此志,未收也。精者为汪伯唐所内。又有旧拓《张通妻陶氏》、《独孤氏》、《薛瑶华》、《文安县主》数种,要价均不昂。”徐氏所藏石鼓文旧拓与吴昌硕所藏元拓本被推为珍本,为褚德彝《金石学录续补》所载。其所藏甲骨卜辞多达八百七十四片,见于《殷契卜辞》。
徐氏溘逝后,遗书流往书肆,引起酷嗜缥缃、好书若渴的人士注视。傅增湘时常出入于书肆书估间,先后从翰文斋、文禄堂、蟠青书室等处甄采多部心仪渴想之书,志于所撰书目题记之中,留存鸿印。如旧写本宋代车垓撰《双峰先生内外服制通释》(九卷)、汉代荀悦撰《前汉纪》(三十卷)、晋代袁宏撰《后汉纪》(三十卷)、旧写本宋代宇文懋昭撰《大金国志》(四十卷)、清抄本顾炎武撰《一统志案说》(十六卷)、旧写本宋代郑思肖撰《白石子诗集》(一卷)、临清归朴堂写本元代赖良编《大雅集》(八卷)、清写本宋代王禹偁撰《小畜集》(三十卷)、旧写本宋代穆修撰《穆参军集》(三卷)、清写本宋代石介撰《徂徕石先生文集》(二十卷)、旧写本宋代范坰和林禹撰《吴越备史》(六卷)、旧写本宋代李焘撰《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十二卷)……
不仅自己购书,傅增湘还与从业沪上的张元济互通声气。南北鸥程遐隔,二人鸿鳞频数,缄札常通。早在宣统二年(1910),主持商务印书馆馆务的张元济就有向徐坊处借印古书的想法,曾致书商务印书馆经理孙壮:“前允向徐梧生君处假印古书,望再陈请。”宣统三年(1911),致同年汪康年书中又提及:“再闻国子丞徐坊藏古书甚富。能借影否?乞设法。”延至徐氏遗书渐出,1926年1月11日,傅增湘千里飞笺,告知张元济徐氏藏书求售,已见到宋本多种。张元济复信:“徐午生藏书将散,其中必有罕见之本,极为想望。尊意欲代敝处收其宋本,甚感挚爱。”因个人之力有限,张元济担心与徐书交臂失之,或奇书失野,流散域外,因此提出联合同志,成立古书保存会,集资购买,并草拟出集资购书方法,后此事未果。张元济驰函索阅徐氏书目,为鼎力玉成商务印书馆收购徐氏遗书之事,傅增湘应张元济之请,将徐氏遗书《徐司业遗书目》别纸抄呈,驰书见告,供其抉择。当时,张元济正在辑印《四部丛刊》和《续古逸丛书》,备殚心力,广收宋元精椠、僻秘罕见之书,上木登梓,俾永其传,且为《百衲本〈二十四史〉》罗致珍稀版本,不吝重价求购,力臻精善。数年间,傅、张二公翰牍交驰,通报徐书消息,或报询书价廉昂,或商讨瑶帙取舍,如高丽(或日本刊)活字版《弘明集》极少见,乾隆后抄本《陈古灵集》五册索价五百元,《唐文粹》和《楼攻媿集》以万五百元售出,《西汉会要》可购,与蒋氏《东汉会要》相配……因坊估居奇,索价殊昂,有的书议价难谐而罢,有的书成交后,或印入《四部丛书》,或选工重刊,化身千百,不孤不秘,以期流播无穷。其中体现了张元济对文脉薪传的高度自觉,其学术识力令人敬佩,而傅增湘也倾力助推,多次以藏园所藏之书协助商务印书馆出书。张元济辑校出版《百衲本〈二十四史〉》,对版本甄择去取,再三矜审始定。《魏书》为南北朝时北齐魏收所著,原刻初印大约在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或稍前,流传不广。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曾在四川翻刻,为“眉山七史”之一。后初刻本与四川翻刻本均佚。传世《魏书》最早刻本也是南宋翻刻,后经元、明两朝补版,称之为“三朝本”。此后流行的各种《魏书》版本多直接或间接据“三朝本”校改而成。1930年,傅增湘以二千一百二十元購入徐坊旧藏宋刊元修明印本《魏书》一百十四卷,帝纪卷三至十二、列传卷一至七有抄配,且有部分阙叶。曾为明项笃寿、清季振宜递藏。张元济曾致书公私藏家,商借不同版本的《魏书》以求补配。得北京图书馆、刘承干嘉业堂等藏家慨然相助,傅增湘也施以援手,出借双鉴楼所藏《魏书》,加上涵芬楼所藏版本,斠订同异,详察衍文错简,脱叶阙行,匡正缺失,《魏书》赖以增补蒇事。傅氏奉献之功不可泯。
徐坊之外孙女刘乃和是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弟子,得乃师学术真传。陈垣对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有卓越贡献,居京数十年,其住所兴华胡同数万册藏书盈室满架。陈垣一生自奉俭薄,一无嗜好,不饮酒,不吸烟,甚至不喝茶,惟知读书、教书、写书。他对著名学者的手稿不惜高价,什袭珍藏,如徐继畬《瀛寰考略》,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广雅疏证》,钱大昕《五代史考异》,李清《南北史合注》(四库撤毁本)等均为稀世难求的稿本,极具文献价值。陈垣藏书,纯为学术研究所用,学用并茂,正如梁启超所说,书“但期切于实用,不必求其精椠”,秉持学术公器、与共同享的理念,他在生前立下遗嘱,将数万册藏书和两大箱珍贵文物捐献给国家,助益学林,风范堪传。有感于此,刘乃和撰文《藏书最好的归宿——陈垣书的捐献与徐坊书的散失》,慨叹“徐坊藏书风流云散,而今安在;陈垣藏书永远由国家图书馆保藏,可供学人使用”,其襟怀境界,轩轾高下,何殊天壤。昭迪后昆者,故家弆藏时有转徙,聚散飘忽,终难世守无虞;化私密为公藏,淑世惠民,学人綦便,学术文章可以弘播天下,利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