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燕燕
陈云与萧劲光,这两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延安时期开始交往,解放战争时期共同领导了四保临江战役。两人志同道合,风雨同舟。这对革命的老战友,相知相交数十载,他们相互敬重,相互支持,肝胆相照,情同手足。
陈云,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原江苏省青浦县(现上海市青浦区)。他两岁丧父,四岁失母,由舅父母抚养长大。陈云八岁进私塾,九岁上初小,后来在青浦县乙种商业学校学习两个月,学会了珠算和记账,因经济困难,辍学回家。1917年,在练塘镇颜安小学校长杜衡伯的保荐下,免费入颜安小学高小部读书。1919年,陈云高小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继续求学,经班主任老师张行恭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8月任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罢工委员会(后为职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并取得胜利。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作为劳工组织者从事共产党的活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云受党组织委派,离开商务印书馆,回到家乡青浦发动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后历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沪宁巡视员、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书记,中共上海闸北、法南区委书记和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等职,先后从事领导农民运动、工人运动等工作。1933年到达中央苏区后,陈云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执行局党团书记,领导全国总工会工作。
萧劲光,1903年1月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乡一贫苦家庭。1917年入长沙长郡中学读书。1919年,在长郡中学读书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积极参加了长沙的反帝爱国运动。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赴苏联学习。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应召回国,到安源从事工人运动。曾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大革命失败后,赴苏联入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任闽粤赣边红军学校校长、闽粤赣边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经过半年的准备,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此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在根据地得到了全面贯彻。在“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方针指导下,红軍和根据地蒙受了很大损失。时任闽赣军区司令员的萧劲光虽率部拼死恶战,但结果却屡遭失败。在残酷的军事斗争中,萧劲光未被敌人的枪弹击中,却险些丧命于“左”倾错误领导人之手。由于萧劲光对他们的做法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便将萧劲光说成是“罗明路线在军队中的代表者”加以批判,并以黎川失守、浒湾战斗失利为名,撤了他的职,送军事裁判法庭公开审判。尽管萧劲光在法庭上实事求是的答辩证明他毫无过错,但仍被开除党籍、军籍,判5年徒刑,无上诉权。由于毛泽东等人的保护,萧劲光在关押一个月后被释放,调红军大学当教员。
“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给红军和根据地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踏上了漫漫长征路,红军大学缩编为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大队,萧劲光任大队长。陈云、萧劲光都参加了长征。陈云先后担任红五军团中共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委等职。萧劲光1935年7月任红三军团参谋长。陈云在《痛悼劲光同志》一文中写道:“在中央苏区,劲光任宁都起义的国民党军第26路军改编的红五军团政治委员,工作颇负盛名;1934年因黎川事件受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处理,公审判刑,开除党籍,亦为众所周知。长征时,他自己背起背包,迈开双腿跟上队伍,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遵义会议时,党纠正了这一错误处理,恩来同志代表中央与劲光的谈话,我也有所耳闻。”周恩来当时告诉萧劲光:会议认为,你的问题过去搞错了,取消了对你的处分,决定恢复你的党籍、军籍。中央还要考虑重新安排你的工作。
1935年6月,陈云离开长征队伍,回上海恢复和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后又受命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及遵义会议的情况。1937年4月下旬,陈云从苏联回到新疆,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1937年11月底,陈云从新疆回到延安,代替博古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召开的十二月政治局会议调整中央书记处,陈云为书记处书记。红军到达陕北后,萧劲光任陕甘省委军事部部长,陕甘红军第二十九军军长,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萧劲光担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这一时期陈云和萧劲光有些交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新变化,毛泽东向中共中央提议,对延安各机关各部门的工作进行一次彻底的检查和整理。根据中央的决定,这项工作由中组部“负责领导和督促”,由陈云、李富春召集干部会议进行动员。检查工作进行了两个多月,陈云、李富春、萧劲光等组成检查工作委员会,负责总结和评奖。在陈云、李富春、萧劲光等领导下,检查工作进行得很顺利,许多部门通过检查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增强了团结,取得很大进步。
陈云在《痛悼劲光同志》一文中讲到:深切了解劲光同志,还是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解放战争时期,陈云、萧劲光共同领导了四保临江战役。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1945年9月,陈云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随后担任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北满军区政委,领导开辟了北满根据地。1945年8月,萧劲光原本是派往山东根据地工作的,走到河南濮阳,接到中央电报,让萧劲光等一行原定去山东的同志,立即转道去东北。目的是执行党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方针,与蒋介石抢占东北,把东北建成我们的根据地。
1946年10月,国民党调重兵进攻南满解放区,陈云和萧劲光自告奋勇,一同离开哈尔滨取道朝鲜,来到南满。那是南满最艰苦的时候,天寒地冻,缺衣少食。国民党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全力进攻南满。根据地紧缩在长白山下临江、长白、抚松、濛江四个县几条大山沟里,军事形势十分严峻。更可虑的是,在中共南满分局、辽东军区领导层中思想不统一,相当一部分同志从保存实力出发,持放弃南满北撤的意见。陈云在会上阐述了坚持南满可以与北满形成犄角之势,对我们很有利的道理。他形象地说:“东北的敌人好比是一头牛,牛头牛身子是向北满去的,在南满留了一条牛尾巴。如果我们松开这条牛尾巴,那就不得了,这头牛就要横冲直撞,南满保不住,北满也危险;如果抓住了牛尾巴,那就了不得,敌人就进退两难;因此,抓牛尾巴是个关键。”他全面分析形势后,对“留下”和“撤走”的利害得失进行反复比较,算了一笔细账。陈云晚年回忆说:如果不坚持南满,部队在北撤过长白山时要损失几千人。撤到北满,敌人追过来,还要打仗,还要损失几千人。撤出南满,敌人可以全力对付北满,北满也可能保不住,只好继续北撤,一直撤到苏联。但我们是中国共产党人,早晚有一天还要打过黑龙江,打过北满,打到南满,在这些战斗中,又要损失几千人。这样前前后后加在一起,向北满撤会损失一万多人。相反,如果我们坚持南满,部队可能损失四分之三,甚至五分之四,但只要守住南满,就可以牵制敌人,使其不能集中力量去打北满。两相比较,还是坚持南满比撤离南满损失要小。最后,陈云拍板坚持南满。萧劲光坚决支持陈云的意见,果敢提出以战争改变形势。在讨论军事指导方针的七道江会议上,萧劲光领导制定了具体作战方案。七道江会议所形成的坚持南满、敌后“大闹天宫”与正面战场作战相结合的重大决策,为此后四保临江作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了坚持南满,从1946年12月17日到1947年4月3日,南满部队在陈云、萧劲光的指挥下连续进行四保临江的战斗,北满部队配合南满部队进行三下江南的作战。这些战斗中,陈云在方针指导、组织协调、后勤保障上作出极大努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军事上,萧劲光是专家,他是“全军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学军事的军事家”。他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如鱼得水,连续指挥了四保临江的战役。一保、二保临江最为艰苦,萧劲光爬冰卧雪,始终在一线指挥战斗。三保、四保临江时,形势有些改观,天气也暖些了,萧劲光亦在前线,直至大获全胜,从而彻底改变了南满的斗争形势,进而也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四保临江是萧劲光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他智勇双全的军事才干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给陈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四保临江是关系东北战场全局的关键。这一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圖,巩固和扩大了南满根据地,迫使东北敌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而我军则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是一个战略转折点。不仅很快迎来了夏季、秋季、冬季攻势的胜利,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也为东北战场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担任过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长期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为新中国成立初期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安定人民生活,为实行对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为有步骤地开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和奠基,作出了突出贡献。萧劲光则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在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萧劲光和其他领导一起,克服了经费紧张、人才匮乏、经验不足等重重困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海军创建任务,初步形成了海上防御体系。此后几十年里,他致力于海军武器装备建设,积极探索人民海军海上的作战方式,为共和国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全部的心血。萧劲光不仅是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员,也是世界海军史上担任此职务时间最长的司令员,整整掌兵中国海防30年。这创造了世界海军史的一个奇迹,也载入了世界军事史册。
“文化大革命”期间,萧劲光受到林彪、“四人帮”的迫害,直到1979年1月,陈云得知萧劲光尚且戴着一顶“上了林彪贼船”的帽子,平反工作还留着尾巴,认为这是很不公正的。陈云听说叶剑英、邓小平同志都过问了这件事,便给小平同志写信提出“对萧劲光平反不要留尾巴,而且要说明七二年到七三年的会议(指1972年7月到1973年2月的海军党委四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萧劲光是受‘四人帮迫害的”意见。萧劲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如既往地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断然不投林彪、江青集团一些主要成员的票。1973年,他就提出警惕“四人帮”的问题,1976年9、10月间,又对粉碎“四人帮”提出过很好的建议。1977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和萧劲光均坚决主张为天安门事件平反,主张德高望重的老同志重新出来工作。陈云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并被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积极推动平反冤假错案。在陈云等关心下,萧劲光得到彻底平反。1979年7月,萧劲光被增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
萧劲光一生坎坷,多有磨难,陈云感佩他在逆境中的坦荡和坚强,认为支撑萧劲光的是共产党人的理想和纪律,是正直和无私。1987年9月陈云书赠萧劲光诗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仕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原句出自白居易《放言五首》,陈云略有改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萧劲光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萧劲光常和陈云书信往来,表示晚年还要发挥余热,为党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1982年,萧劲光开始撰写回忆录,孜孜不倦6年有余,留下了近50万字的文稿。1987年7月22日,萧劲光亲自签名赠送给战友陈云一本《萧劲光回忆录》,以示留念。
1984年1月,萧劲光专程看望陈云,他们见面非常高兴,萧劲光深情地说:“久不见面,很惦念。总想来看看,却走不大动了。”陈云答曰:“心意到足矣,不在来的多少。有人常常见面,却不见心。而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话语间透露着陈云和萧劲光的真挚情谊。他们交谈中还共同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坚持南满的战斗岁月。他们相互搀扶着拍了合影,这是陈云和萧劲光最后一次见面。1989年3月29日,萧劲光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他光辉战斗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陈云获悉萧劲光逝世,怀着悲痛的心情撰写了《痛悼劲光同志》一文,回顾了萧劲光的生平业绩以及与萧劲光的交往往事,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好友萧劲光深深的怀念之情。正如文章最后所写的那样:“劲光去了,去的安详,去的无愧,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人民,人民一定会永远记住他的。劲光留下了精神,他的精神不死。”1989年4月8日,陈云为萧劲光遗体告别仪式送花圈。1995年4月10日,陈云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时至今日,陈云和萧劲光两人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们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结成的战友情谊和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万古长青。
责任编辑 /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