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欣,刘 豹,郭路阳,范 蕊,任瑞娟,李培岭,石太新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河南 卫辉 453100)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发病率为(4~5)/10万[1]。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及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点,大多数儿童ITP为自限性,在诊断后12个月内血小板计数可恢复正常,约10%~20%的患儿转变为慢性ITP或难治性ITP[2],可能与免疫功能持续紊乱有关。慢性ITP或难治性ITP患儿治疗时间长,疗效差,病情易反复,出血风险增加,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如能在发病初期或治疗过程中预测ITP患儿病程,可为患儿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国内外多项研究根据ITP患儿临床及实验室特征预测其病程,分析影响儿童ITP的预后因素[2-3]。但关于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对儿童ITP病程及预后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流式微球阵列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ITP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其在儿童ITP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及意义;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收治的108例ITP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46例,年龄 1~156个月,中位年龄31个月。所有患儿符合ITP诊断标准[4],且均行骨髓细胞学检查,随访12个月以上,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根据随访结果评估患儿疾病转归,并将患儿分为新诊断ITP组(病程<3个月)、持续性ITP组(病程3~12个月)、慢性ITP组(病程>12个月)[4]。另选择本院同期体检健康儿童40例为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1.7~140.0个月,中位年龄55个月。纳入研究前2周内无感染病史,4周内无输血、疫苗接种史,未使用过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本研究已获得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17067),均经受试者监护人同意后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检测设备为美国BD公司FACS 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试剂为美国BD公司Th1/Th2/Th17细胞因子试剂盒。
1.2.2 标本采集及检测所有受试者于入院当天无菌采集外周血2 mL,慢性ITP组患儿治疗后12个月再次采集外周血2 mL,室温下放置20~30 min,3 000 r·min-1离心10 min,取血清,-80 ℃冻存。采用CBA技术检测受试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IL-4、IL-6、IL-10及IL-17A水平,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1 各组受试者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比较结果见表1。新诊断ITP组、持续性ITP组、慢性ITP组患儿血清IL-2、IL-17A水平高于对照组,慢性ITP组患儿血清IL-2水平高于新诊断ITP组、持续性ITP组,慢性ITP组患儿血清IL-17A水平高于新诊断IT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诊断ITP组、持续性ITP组、慢性ITP组患儿血清IL-4、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慢性ITP组患儿血清IL-4、IL-10水平低于新诊断I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血清IFN-γ、TNF、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4组受试者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新诊断ITP组比较bP<0.05;与持续性ITP组比较cP<0.05。
2.2 慢性ITP患儿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比较结果见表2。慢性ITP患儿治疗后12个月血清IL-2、INF-γ、TNF、IL-6及IL-17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4及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慢性ITP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 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ITP 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有关。近年来,T细胞介导的免疫紊乱在ITP中的致病作用已成为共识[5-7],活化的T细胞可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血小板自身抗体,加速血小板破坏,使血小板数目减少;另外,T细胞还可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的活性,使其产血小板功能降低。T细胞主要包括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lymphocyte,Th)、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ing T lymphocyte,Treg)。Th细胞构成机体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根据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不同分为Th1、Th2和Th17细胞,其中最重要的是Th1细胞和Th2细胞。Th1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L-2、IFN-γ及TNF-β主要诱导细胞免疫;Th2细胞通过细胞因子IL-4、IL-6、IL-10和IL-13的合成诱导抗体产生。在正常情况下,Th1和Th2细胞的作用是维持免疫稳态,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抑制,其动态平衡在维持机体正常状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ITP患者体内存在Th1/Th2比例失调,但是Th1还是Th2起主导作用尚不确定。李培岭等[8]研究发现,急性ITP患儿血清中IFN-γ水平明显增加,IL-4水平降低,IFN-γ与IL-4呈负相关,呈Th1优势。另有文献报道,慢性ITP患者的Th1/Th2比例升高,呈Th1优势,但经过丙种球蛋白或激素治疗或处于缓解期患者的Th1/Th2比例下降,趋向Th2优势[9]。李文倩等[10]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TP患者Th1及Th2细胞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发现,ITP患者血清IL-2、TNF-α、IFN-γ水平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L-4、IL-6水平高于健康体检者,更倾向于Th2优势。也有研究发现,慢性ITP患者血清中Th1细胞因子水平降低,Th2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11],表现为Th2优势反应。
本研究通过CBA技术检测ITP患儿Th1及Th2细胞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结果显示,新诊断ITP组、持续性ITP组、慢性ITP组患儿Th1细胞因子IL-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慢性ITP组患儿血清IL-2水平高于新诊断、持续性ITP组;新诊断ITP组、持续性ITP组、慢性ITP组患儿Th2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慢性ITP组患儿血清IL-4、IL-10水平低于新诊断ITP组;4组受试者血清IFN-γ、TNF、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发现,ITP患儿血清Th1细胞因子IL-2呈高水平,Th2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显著下降,即在ITP患儿中存在Th1/Th2失衡,趋向Th1优势型,且这一优势在慢性ITP患儿尤为显著,考虑可能与疾病呈慢性发展及ITP患儿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而慢性ITP患儿则存在更严重的免疫紊乱。
Th17细胞是一类新型CD4+T细胞亚群,其特征在于产生细胞因子IL-17的能力,IL-17可以通过诱导其他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及趋化因子(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的表达,介导炎症细胞对局部的浸润及组织损伤,同时IL-17参与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的增殖、成熟及分化过程,以此加强固有免疫与获得性免疫之间的联系。但其是否参与ITP发病过程,是否与ITP发病机制中的Th1/Th2比例失衡存在联系,仍存在争议。YE等[12]和WANG等[13]报道显示,ITP患者体内Th17细胞比例、血浆IL-17水平升高,单个核细胞内IL-17A 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MA等[11]研究表明,与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成年人比较,ITP患者血浆IL-17水平显著降低,且重型ITP患者IL-17水平显著低于慢性ITP患者。而MA等[14]和GUO等[15]研究发现,ITP患者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Th17细胞可能在ITP发病中无明显作用。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新诊断ITP组、持续性ITP组、慢性ITP组患儿血清IL-17A水平明显升高,慢性ITP组患儿IL-17A水平高于新诊断ITP组,提示ITP患儿体内存在Th17细胞因子失衡,以IL-17A水平升高为主,且慢性ITP患儿更显著,提示IL-17A可能参与了儿童ITP的发病,且与疾病呈长病程有关,与ROCHA等[16]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慢性ITP组患儿治疗后12个月,血清IL-2、TNF、INF-γ、IL-4、IL-6、IL-10、IL-17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马静瑶等[17]研究提示,儿童ITP病程的迁延可能与治疗后血清IL-2、TNF水平持续不降、IL-4和IL-10持续不升高有关,考虑Th1细胞持续过度活化。因此,在IL-2、IL-4、IL-10、IL-17A的共同作用下,慢性ITP患儿体内免疫紊乱持续存在,这可能是ITP患儿预后不良、呈现病程迁延的原因之一。细胞因子IL-2、IL-4、IL-10、IL-17A可能能够反映ITP患者临床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ITP患儿血清Th1细胞因子IL-2、Th17细胞因子IL-17A水平升高,Th2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降低,慢性患儿更显著,提示可能与疾病呈慢性发展有关,有助于判断ITP患儿病情转归,对评估临床预后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