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东
《广武将军碑》又称《广武将军囗产碑并阴侧》《立界山祠碑并阴侧》《张产碑》。前秦建元四年(368 年)十月立。石旧在陕西白水县史官村仓颉庙,乾隆初年佚失。1920 年拆庙前影壁时找见。1972 年移至西安碑林,现存西安碑林第三室。隶书,四面刻,正面为碑文,阴及侧为部将姓名。碑额有隶书“立界山石祠”5字。商务印书馆、三秦出版社、日本二玄社有影印本出版。
《广武将军碑》产生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即“五胡乱华”之后的“十六国”大混战时期。氐人苻坚建前秦国,建都长安。魏晋时,氐人散居扶风、始平(陕西兴平东南)和京兆(陕西西安)。氐族历来重视文化,注重学习和吸收汉文化之长,汉语成了氐族通用的语言。前秦统治黄河流域,对儒学和佛学及艺术大力提倡。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却有如此的碑石刻立,这说明战争进行之时,文化的吸收和渗透并没有停止,而此《立界山祠碑》则为前秦将军与胡人共立的地界碑。此《广武将军碑》正是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文化相融合的典型产物。一方面它的作者极力学习汉碑之长,另一方面却不掩饰其粗率野逸之气,用笔之劲健率直,结字之天然随意。虽有方界格,却不受约束,真可谓粗枝大叶,不拘小节。那不求工致的点线,奇肆多变的结体,令人感到有一股淳古稚拙之风扑面而来,实在具有一种粗疏之美、直率之美、天然之美。其妙处更在于粗疏中能含蓄,草率中见精巧,这正是汉碑对其的渗透和影响。
《广武将军碑》拓片(局部)
西安碑林藏《广武将军碑》拓片选
《广武将军碑》似隶似楷,处于楷隶之间,成为由隶入楷的过渡。它身处山野之间,书刻皆具天然自由之趣,与当时的士族文人书迹形成鲜明对比,少了一些森严规矩的庙堂气象,多了一些山林的野逸之趣,自然纯真,活泼强悍,稚拙灵动,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