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语文课程对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提升

2019-09-24 02:22高博亚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大学语文新媒体

高博亚

【摘要】大学语文课已成为高校大众化改革进程中的“鸡肋”——一根让所有人感到痛苦无奈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却可惜。随着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大学语言在中国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下降,尤以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突出。众多新闻专业额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没有意义,还不如多看文化语言类节目来的更快,许多新闻专业并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而是用其他相关专业课替代,本文将从多方面论证大学语文对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提升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闻传播;高校;大学语文;新媒体

一、大学语文在教学中的尴尬境地

从大学语文诞生的那一天开始,作为重要主角的学生就被排除在这一有关他们大学安排的行动之外,而他们对大学语文的轻漠,循着金庸、琼瑶到几米漫画,再到手机,网络的轨迹,一直延续了将近二十年。很多学生非常不理解,从小学到高中,语文课程已经学习了近十年,从识字到读文章,从古代诗人到现代作者,语文好像已经走出课堂,进入生活。为何到了大学,还要进行学习呢?

也许,是某种学科内部的矛盾冲突,给予了大学语文难得的历史生存机遇。圆融、中庸、无为、朴实的特性,也赋予了大学语文在中国大学教育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命力。但这一切,始终无法弥补大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即便是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看电影、玩手机、睡觉聊天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读教材的更是少之又少。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例如翻转课堂,问题探究等模式,课堂效果也不太明显。大学语文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这一课程从知识更新到价值增殖,都难以满足迅速而又深刻变化的中国社会现实,尤其是大学教育的现实。四顾茫茫,面对下面“金”涛骇浪,人们在向利益化发展,心情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安静的学习知识。在高校教育不断更新的形势下,在绩效原则和市场逻辑流散蔓延的社会话语中,我们又怎么忍心去责备学生们对大学语文的反感呢?

二、大学语文是学习新闻传播专业专业课的基础

新闻传播专业是国家的一级学科,是研究执政党的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各种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而展开,在近些年,其研究视野和范围大大扩展,网络传播、媒介文化、数字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本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四个学科方向。

专业课程与大学语文有些内容相似,必须以大学语文为基础,才能更好学习,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就必须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有良好的写作思维及逻辑能力才能更深入的学习;《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也是在大学语文的基础上,透彻分析历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须有良好的文学知识才能更好的接受。

大学语文课程对新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它训练在语言和文字上的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从而使他们的生活更通畅,更能更好的为人处世;②提高文化修养,使言谈和书写更美更有文采,更能获得他人的青睐;③领悟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智慧,用这些道理和智慧引导人生,使人们的生活更健康更正确。

三、媒介的碎片化学习不能成為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媒介崛起,学习知识的途径不断丰富,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虽丰富了知识获取渠道,但却削弱了获取知识的系统性与深度。有些新闻专业学生认为上一节大学语文课还不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综艺节目学习到更多知识。

文化综艺节目与大学语文课程虽同样可以获取知识,但从其目的性上来说有着根本的区别。大学语文课是为了给学生以系统性的母语语文和文化教育,不管形式如何,其出发点都是相当严肃的。而文化类节目,不管其中的文化关怀有多么深切,本质上都属于大众传媒手段,施展的是综艺娱乐功底。各种“大会”还包含竞技因素,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节目的娱乐性。我们不能用《百家讲坛》代替中国古代史,不能用《朗读者》代替中国文学史,所以也不应该把二者相比较。

我们不能否定媒介的多元化对于学习语文知识的辅助性,但是却不能将它作为学习的主体。文化类节目虽然能够或多或少的传递语文知识,但毕竟有许多的娱乐性质在里面,是一种传媒手段。即便是在娱乐节目里学习到了些许文化知识,随着时间的发展,印入脑海的内容也会慢慢的流逝。仅仅靠一档综艺节目或者一个微博,一个朋友圈学到的内容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应注重学习知识的系统性,走进课堂,走进图书馆,拿起一本读物,好好的去分析、品鉴。

当然,还有更多的途径去了解大学语文知识,但是并不能依赖这些媒介去学习,毕竟他们的目的不都是为了讲授知识,传播内容,其中夹杂着很多的传播效果,传播受众要求等。

四、大学语文课程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与传承,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说语文知识能够陶冶性情,提高人文素质,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印证了语文课程贯穿整个学习生涯的必要性。在急功近利的社会中,生活物欲横流,精神缺失,自古以来读书就被看做提高素质品味的途径,既然自己没有时间去提升道德文化修养,那就最大的可能性上在语文课上弥补回来,至少能耳濡目染,净化心灵。

目前,许多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出现知识水平与人文素质失衡的情况,片面重视专业课程,缺少最基本的文学素养,再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以较强的业务能力适应工作节奏,具体表现在:

(一)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写作新闻稿方面错别字较多,分不清具体的字义用法。

(二)毕业论文中语言模糊不清,表达逻辑混乱。

(三)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对于一些基本的文体格式使用存在很多问题,在各种工作场合不知如何进行人际关系与沟通,语言表达往往词不达意等。

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从专业素养、生活需求等方面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均有重要的意义。

从专业上,大学语文能够很好的辅助新闻传播类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虽然有些学习内容相似,但却不能完全被替代,语言文字类的东西都是互相贯通的,但是全面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才能使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走的更远。

从生活上,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有更好的指导作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他们容易被束缚,了解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了解了足够的语文知识,能够和他人更好的交流,人格魅力会大大提升。

从精神上,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大学语文之后能够更容易领悟人生道理,学习古代先贤的智慧,领悟生活的真谛,用智慧引导人生。

五、总结

一些高校中,理工科的专业可能更多的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许多人认为理工类学生更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而忽视了新闻传播类中此课程的开设,认为他们平时学的就是这些东西,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学语文是辅助,不可或缺,不能一味的提高专业知识而忽略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某教育机构曾经进行过研究,语文学的好的学生,工作起来情商更高、逻辑能力更强、更有全局观。真正的工作岗位需要的是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相平衡的大学生,而不是简单的每门专业课都优秀而缺乏基本语文知识的就业者,综合素质逐渐变成用人单位考核新人的一项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学语文的学习就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网络语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J].张杰.中外企业家. 2017(02)

[2]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维度深化探析[J]. 苏枫.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7(12)

[3]传统大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研究[J]. 闫玉慧.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30)

[4]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解决方法[J].张瑞.戏剧之家. 2018(03)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大学语文新媒体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