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杨
【摘要】科达伊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简称科—奥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被不同程度的运用和借鉴。本文以常州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为着眼点,对科—奥体系在常州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做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提出科—奥体系在常州小学音乐教学中本土化的探索。
【关键词】科达伊;奥尔夫;常州小学音乐教育;地方本土音乐
一、科达伊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概述
1.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科达伊教学法是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佐尔坦·科达伊所创。他在晚年时开始注重青少年音乐教育,积极倡导并参与到教学改革中,科达伊认为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而歌唱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好途径。在歌唱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高艺术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为教材。为此,科达伊搜集并创作了很多具有匈牙利民族风味的民歌作为不同时期少年儿童的音乐教材。而教材和教学顺序的安排也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和特点。在科达伊音乐教育中主要通过首调唱名法、节奏唱名、科尔文手势等手段巩固和提高青少年的歌唱水平和音乐素养。科达伊还提出“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原则性口号,他认为音乐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课程,学校也应当重视音乐教师的选择,强调学校的教育作用。科达伊的努力使匈牙利的学校音乐教育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普及,使音乐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匈牙利的国民歌唱水平乃至音乐教育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以其本人命名的科达伊教学法也逐渐传遍世界各个角落。
2.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它的形成和发展已有60余年的历史。其音乐教育原理用一句话描述就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奥尔夫曾说: “音乐始于人自身。原本性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需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和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奥尔夫与凯特曼夫人合作的《学校音乐教材》不是按照儿童学习音乐的具体过程而编著的教科书,而是内容极其丰富、供教师选择的素材库。奥尔夫教学法主要包括节奏、旋律练习和基本形体动作教学两大内容。其中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的部分。奥尔夫教学法的三大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作为世界音乐教育三大体系之一,在其创立之初,就有远见地选择了“原本性音乐”作为自己教育体系的标识,同时,它也是一个具有容他性的音乐教育体系,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改编再创造,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意义非凡。
科达伊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以下简称科—奥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并被不同程度的运用和借鉴。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对小学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1世纪以来,在诸多致力于科—奥体系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国内越来越多的人一起学习研究、传播科—奥体系,不少小学的音乐教学中也嘗试着加入科—奥体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二、科—奥体系在常州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心小学二(1)班教学过程及分析
(1)练声(五分钟)
①齐唱从小字一组c到小字二组c的C自然大调的上行和下行音阶。
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均使用科尔文手势进行视唱。科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手势是19世纪70年代由优翰·科尔文(John Curwen, 1816~1880)首创的,所以称之为“科尔文手势”。科尔文手势借助七种不同的手部姿势和在身体前方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通过手势的空间位置将所唱音的高低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使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其音高的联想,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调节音高,把握音准。同时,科尔文手势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音高、音准的调整和交流的一个身体语言形式。
②复习上堂课所学歌曲《火车开啦》。
在演唱《火车开啦》的时候,全体学生起立,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第一、二、四乐句动作相同。唱到“咔嚓咔嚓”和“火车跑得”时双手握拳在胸前绕圈;唱到“火车开啦”“多么好”“向前奔跑”时原地小跑步,步频较快。第三乐句,唱到“火车司机”时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胯部随着节奏左右扭动。唱到“开着火车”时手臂向前伸直做开车状,同时整个身体包括头部和胯部随着节奏摆动。
形体动作教学是奥尔夫教学法中主要内容之一。奥尔夫曾说:“原本性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根据实验表明:半岁的孩子已开始对音乐有最初的动作反应;两岁起,对音乐有一系列的、部分身体的动作对应,例如点头、晃头、摆手、摇退、提起或放下脚跟等。由此可见,音乐能使儿童自然地动起来,它能激发儿童形体动作的反应,这是人的天性使然。形体教学把音乐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在学习歌曲时根据自身对歌曲旋律、节奏的感受和对歌词的理解编创舞蹈动作,从而由唱、奏、跳等多种形式形成整体的、和谐的美感,寓教于乐的同时帮助孩子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创造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等。
(2)学唱新歌《白云飘飘》(二十分钟)
①通过谈话和提问导入新歌。
②学生边欣赏边跟着音乐哼唱,同时思考歌曲的演唱情绪和特别之处。
学生在欣赏新歌时,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地对音乐的节拍做出反应,手上随即做出三拍子的击拍动作,其余学生也会立刻模仿跟进。
③根据节拍进行简单的声势教学。
例:
(第二段同)
所谓“声势”,就是捻指、拍手、拍腿、跺脚的简称。“声势”教学是用儿童身体作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极简单又有趣的方式。
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生命力之源泉。”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节奏的训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他们的思维,增强反应力。以身体为乐器,演奏无过多的技术负担,可以形成多声部的声势,其艺术性及教育效益都是很好的,对发展人的多声部听觉十分有利。
④学唱乐谱,并找出乐谱中的相似之处。
教师使用钢琴伴奏,分乐句领唱。教唱时提醒学生声音放轻、高位置演唱,尽量使用假声。
⑤教师与学生进行乐谱接龙唱游戏。
教师唱一句学生接一句,再交换所唱部分重复一次。
⑥学生用科尔文手势进行演唱,并挑选优秀的学生上台表演。
⑦加入歌词,完整的进行全曲演唱。
⑧编创形体动作。
播放伴奏带,学生根据歌词、歌曲情绪或者节奏等加入动作。教师挑选优秀的学生上台表演。
(3)即興编创《秋虫音乐会》(十五分钟)
①学生提出秋天常见的四种小动物,以昆虫为主。
蟋蟀、青蛙、金铃子、纺织娘
②根据小动物的鸣叫特点选出与其对应的合适的乐器。
蟋蟀(哨子)、青蛙(圆舞板)、金铃子(碰铃)、纺织娘(沙球)
③选出每个动物相对应的音符。
教师给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学生根据小动物叫声的频率选出相对应的音符。
青蛙(二分音符)、蟋蟀(四分音符)、金铃子(八分音符)、纺织娘(十六分音符)
④学生将四种音符相组合,编创出不同的节奏型。
⑤将乐器、动物叫声、节奏相结合,进行合奏。在合奏声中结束全课。
(重复四小节后终止)
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它将即兴创作表演融入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开拓创新,让学生既是音乐的创造者又是音乐的体验者,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从亲身体验中学到知识、展示自己并乐在其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中也锻炼了他们的即兴性、创造性、思考能力等。
2.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四(2)班教学过程及分析
(1)练声(五分钟)
①齐唱从小字一组c到小字二组c的C自然大调的上行和下行音阶。
②模唱三度音程。
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均唱使用科尔文手势。教师不使用钢琴,只用手势指出学生唱得不准的音,让其自行调整音高,调整之后再和钢琴对比。
(2)音准与听觉的训练(八分钟)
例:
此二声部练习曲是教师根据本堂课所要学习的新歌《小小少年》中副歌部分简化改编而成,使学生提前适应、进入二声部的合唱状态。教师根据学生的音色、音高将学生分为高低两个声部,学生边用唱名唱不同的声部旋律边使用科尔文手势,全程无伴奏,同时教师也使用科尔文手势指挥各个声部,并不断纠正学生的音高、音色、节奏、气息、声部协调等方面。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便按照科达伊教学法的有关内容来进行音乐课的学习和欣赏,因此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令人满意地完成简单的二声部视唱。科达伊曾说:“谁总是唱齐唱,就不会唱得正确,几个声部相继的进入和交叠,才能自然而然地找到它们的均衡。”歌唱是人类最原始的乐器,它是人类抒发情感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应处于主导地位。而合唱是集体音乐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也是音乐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有助于打下扎实的音乐基础,通过合唱来进行音乐的感知和体验,不仅能从中学习音乐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更能培养儿童的团结意识。“合唱团没有我,只有我们。”在合唱中学生不但要熟练掌握本声部的旋律和节奏,还要同时注意到其他声部,并能有意识地对自己的音高音色进行控制,使各个声部协调发展。小学是儿童培养发展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由于儿童身心迅速发展,视觉、听觉、理解力和记忆力的显著增强,有助于他们识谱能力、学习乐理、进行合唱合奏等能力的提高。廖乃雄教授在分析我国的合唱教学现状时指出:“多声部音乐的实践与教学,在我国学校普通音乐教学中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正是我国音乐教育远远落后于现代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长久以来,中国一直以单声部的民歌、儿歌等作为学校音乐教材的主要内容,往往忽视了多声部的教材和教学在培养儿童音乐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导致歌唱乃至音乐风格的单一化。如果能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学生的重唱、合唱意识,并按多声部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长此以往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
(3)学唱新歌《小小少年》(十五分钟)
①通过谈话导入新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②学生边欣赏边跟着音乐哼唱,同时思考歌曲的演唱情绪和特别之处。
经过四年多的培养,学生在听到音乐时身体已经可以自发地做出符合音乐节奏、音乐流动性的动作了。学生能够将自身动作和音乐进行结合,并通过动作更好地感知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
③用唱名练唱歌谱。
在此部分,教师使用钢琴分段教学,教师领唱学生跟唱,跟唱同时继续使用科尔文手势,并将歌曲中出现的节奏和双声部部分的难点逐个击破。
④视唱新歌歌词。
学生按照歌曲的节奏、演唱的情绪和状态朗读歌词。
⑤富有感情的演唱。
第一遍,在无伴奏的情况下,学生用较低的音量演唱全曲,教师只弹每一乐句的第一个音作为提示和标准。第二遍跟着伴奏富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⑥加入身体动作,进行表演。
(4)调节学习情绪(五分钟)
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唱两首学过的歌曲。
(5)节奏声势训练(五分钟)
由教师先做示范,教学生用拍手和跺脚表现节奏。学生对老师进行模仿,熟练之后学生单独进行表演。
(6)在学生们演唱《小小少年》的歌声中结束全课。(两分钟)
通过以上实例,不难发现,常州市已有小学引进并采用了科—奥体系中的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教学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效率和学习兴趣,也逐步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音乐能力,同时也使得课堂更具活力,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参与到音乐体验中去。
三、科—奥体系在常州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本土化探索
1.本土化的目的
本土化是外来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沟通、融合的过程,是外来文化及传统文化改变自身以期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过程。科—奥体系的本土化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本土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增强我们对本土音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外来文化要在本土得到发展必须适应当地环境和各种条件。这也是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再创造的过程。科—奥体系的本土化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
2.常州地方音乐
(1)常州吟歌
常州吟歌是江苏省常州市的汉族民间文学类文化遗产,其自身有大量的古汉语元素,是介于唱和读之间的吟唱古典诗词文章的汉族传统艺术,它横跨文学、音乐、语言三门学科,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堪称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当代常州吟歌的代表性传人赵元任、周有光、屠岸等均为中国文化界“大家”级人物,钱璱之等传人也都出自儒学名门,其吟诵各有所宗。常州吟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因常州方言的声调体系与中古汉语声调体系接近,所以常州吟歌较多、较好地保留着唐诗宋词等汉族古典文学的音韵美。并且由于赵元任等人的努力与贡献,常州吟歌已得到一定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使其保护与传承具有坚实的基础。
(2)锡剧
锡剧是常州地区主要的地方戏种,别称:滩簧戏。它是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它由民间说唱到草台班最后升格为地方戏。其发源地在无锡羊尖、常州武进等太湖沿岸农村地区。它的语言、曲调以及早期演唱的内容都与常州地区的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郁的地区特色和生活气息。它是常州民众的集体创作,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民间艺术瑰宝。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音乐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具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
3.教材的本土化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料及工具,是教育目标的直接体现。科达伊和奥尔夫在一生中,先后为不同程度学生编写过上千首歌曲、读谱练习,丰富而又高质量的教材内容正是科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因此,要想使科—奥体系本土化,编写带有常州地方音乐特色的音乐教材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民间音乐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源远流传、尽善尽美的民间音乐,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并且会进一步促使儿童热爱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常州小学音乐教学中完全可以将部分常州吟歌、锡剧作为补充教材,经过教师的适当简化后,进行欣赏乃至学习。此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也有利于本土音乐、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扬。
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关系着音乐教育的全局发展,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关键。常州市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科—奥体系,利用相关的教学法和教学内容对音乐课堂进行改革。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大大提高,学习音乐的态度和积极性得到了改善,音乐知识储备量、识谱能力、视唱能力、歌唱能力、合唱能力、编创能力等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在引入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教师在使用教材时,生搬硬套、不假思索地直接使用,忽视了学生的音乐能力和我国音乐教育与德国、匈牙利的差别。因此,引入科—奥体系时更应该注意对其本土化的探索、改革和发展。
对于中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來说,引进国外音乐教学法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需要我们不断地吸收精华,不断地选择、变通和创造,以期国外音乐教学体系能真正地适应我国的国情,与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更好地融合。
【参考文献】
[1] 秦德祥.中外音乐教学法简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
[3]爱尔佐波特·索妮.科达伊教学原理与实践——通向音乐教育之门[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4]曹理,编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