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申
摘 要:中国古代经济及科学技术在宋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随着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强大,宋丽两国之间的地缘关系相较于之前的中原王朝具有特殊性,在航海技术进步及两国开明商业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宋丽两国之间的海上贸易异常繁荣。
关键词:宋朝;高丽;朝贡贸易;海上贸易;路线
前言
中国与朝鲜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有很深的渊源。高丽建国于公元918年,建国后的18年中吞新罗、并百济,基本上实现了朝鲜半岛地区的统一。高丽建国后便开始向中原王朝朝贡,在宋朝建立后也很好地维持了这种关系。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宋丽之间海上贸易路线的研究内容很丰富。国内的研究成果有王文楚的《两宋和高丽海上航路初探》《古代交通地理从考》,张锦鹏的《南宋交通史》,林士民的《宁波造船史》,魏志江的《论宋丽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交流》等。国外的研究成果有全海宗的《论丽宋交流》,卢启铉的《高丽外交史》,金渭显的《丽宋关系与其航路考》等。
前人对于宋丽海上贸易路线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从政治领域来看两条主要路线的变化。本文相较于前人研究成果的一个创新点是拟从地理学视角来分析宋丽贸易路线成型的原因。当然,宋丽贸易路线形成稳定性航道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笔者对于前人研究成果也会进行一定吸纳参考。
1 宋丽海上贸易盛行原因分析
1.1 宋代没有实现大一统
相较于汉、唐、元、明、清,宋代在其统治期间没有实现国家大一统局面。辽、金、蒙古游牧民族政权逐渐崛起且日趋强大,宋朝与高丽之间的陆路交通被完全切断。即使是在澶渊之盟等一系列和平条约签订后,宋朝与北方民族政权关系稳定的几十年间,宋丽陆路贸易也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这就导致两国迫切需要绕过辽金统治区域来寻求贸易交往。
1.2 国家鼓励海上贸易
宋神宗说:“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昔钱、刘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者,亦由笼海商得术也。”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统治者看到了海上贸易的重要性。宋高宗下诏:“蕃舶纲首蔡景芳特与补承信郎,以福建路提举市舶司言景芳招诱贩到物货,自建炎元年至绍兴四年,收净利钱九十八万余贯,乞推恩,故也。”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南宋统治者对于优秀的海商有物质和官职上的奖励。而高丽政府也积极鼓励海外贸易,虽然他们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类似于宋朝“市舶司”这样的管理机构,但是正是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更刺激了高丽海上的贸易发展欲望。
1.3 航海技术相较于之前有了极大进步
宋朝朱彧所著的《萍州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船长拥有很强的天文地理知识,并且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已经开始运用于航海上,极大地提高了航海航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另外,宋代的造船术也有很大提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船的承载量,二是船的航运速度。宋朝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者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据后世学者换算,大型船可以承载500吨的重量,中型船可以承载120吨的重量,小型船也可以承载五六十吨的重量。即便是在今天,相较于陆路运输来说,船运也是更省力、省钱的选择。从航行速度来说,宋代的船上竖有多根桅杆,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风力来加快航运速度的目的。
2 宋丽海上贸易路线探讨
宋丽海上贸易路线从时间角度分析,以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为界,分为北航道和南航道两条主要航线。北航线是以登州(今山东蓬莱)为始末站,南航线是以明州(今浙江宁波)为始末站。
2.1 北航線
北航线存在历史时间较长,早在唐朝时就已经有海路直达朝鲜半岛,由于船的安全系数不够高,唐代来往朝鲜半岛区域的航线基本上是沿近海大陆架航行的,这样就需要绕走整个渤海湾进入黄海,距离遥远、费时耗力。《新唐书·地理志》和唐朝贾耽所著的《皇华四达记》等史料皆有明确记载此航路。宋代时,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北线航路与唐代的航线虽然始末站皆为登州,但具体航线有了很大不同。《宋史·高丽志》记载:“(淳化四年)二月,遣秘书丞直史馆陈靖、秘书丞刘式为使,加治检校太师,仍降诏存问军吏耆老。靖等自东牟趣八角海口,得思柔所乘海船及高丽水工,即登舟自芝冈岛顺风泛大海,再宿抵瓮津口登陆,行百六十里抵高丽之境曰海州,又百里至阎州,又四十里至白州,又四十里至其国。”王文楚先生对其中的古代地名进行了考证,即东牟(今山东蓬莱),八角海口(今山东烟台福山县),芝冈岛(今山东烟台芝罘岛),瓮津(今朝鲜瓮津),海州(今朝鲜海州),阎州(今朝鲜延安),白州(今朝鲜白州)。对照地图来看,此航线从登州出发直接横渡黄海,两天便抵达了朝鲜半岛。可以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航行,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距离短,不再绕道渤海湾,距离缩短了十倍不止。二是出发时间选择得比较合适,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此时中国与朝鲜地区正是吹西北风,选择这个时候出发正是顺风顺水的时候,借助风力,加快了航运速度。三是宋代航海技术的进步,有行船经验丰富的舟师,指南针等技术也已经应用在了行船中,避免方向错误多走冤枉路。航船制造技术先进,安全系数得到了很大提高,所以可以采取深海航行。
熙宁四年(1071),航线开始由北航线向南航线转变。关于转变原因,近代学者多有论及,结论基本相同,从现存史料中也可窥见一斑。《宋史·高丽志》记载:“往时高丽人往返皆自登州,七年,遣其臣金良鉴来言,欲远契丹,乞改途由明州诣阙,从之。”《苏轼文集》中记载:“地近北虏,号为极边,虏中山川,隐约可见,便风一帆,奄至城下。”从这两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宋丽之间航路改变的原因有:为了远离契丹,高丽请求改线路;登州近契丹,受契丹威胁较大,宋朝廷也想改换线路。到了南宋时,登州地区为金朝所占,宋朝更不可能再通过此路与朝鲜沟通交流了。
2.2 南航线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高丽传》《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等史料对南航线都有描述,其中北宋徐兢所著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对这条航线的描述最完整、最详细,也是近现代学者研究宋丽明州航线参考最多的资料。《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宣和六年五月十六日,神舟自明州起航,水行过大浃港至定海县,而后出海口招宝山,经七里山、昌国县沈家门、梅岑、蓬莱山、半洋礁、白水洋、黄水洋、黑水洋、夹界山、五屿、白山、黑山、月屿、竹岛、苦苫苫、群山岛、横屿、富用山、洪州山、鸦子苫、马岛、九头山、唐人岛、双女焦、大青屿、和尚岛、中心屿、小青屿、紫燕岛、急水门,最终于六月十二日至礼成江碧澜亭登陆。”这些地名在今天的名称是:明州(今浙江宁波),招宝山(今镇海县甬江出海口),七里山(今镇海县甬江西岸),沈家门(今舟山岛东南部),梅岑(今普陀山),蓬莱山(大衢山),半洋礁(舟山群岛北部的嵊泗县菜园镇西南6海里处),白水洋、黄水洋、黑水洋(今东海至黄海,长江口至淮河口处),夹界山(今小黑山岛,宋时宋丽分界线),五屿(今大黑山群岛西南),白山(今荞麦岛),黑山(今大黑山岛),月屿(今朝鲜半岛东南前、后曾岛),竹岛(今全罗北道兴德里西七里海中),苦苫苫(今扶安西南的猬岛),群山岛(今古群山群岛),富用山(今元山岛),洪州山(今安眠岛上的承彦里),鸦子苫(今贾谊岛附近),马岛(今安兴),九头山、唐人岛、双女焦(今安兴以北海域),大青屿(今汉城东南广州海域中),和尚岛(今大舞衣岛),中心屿(今龙游岛),小青屿(今永宗岛南部的小岛),紫燕岛(今永宗岛),急水门(今永宗岛北、信岛东),礼成江碧澜亭(今开城西三十里,礼成江畔)。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南航线从宁波出发,先沿大陆架北上,随后横渡,在淮河入海口处往东北航行,横穿黄海到达朝鲜半岛西南部,沿线基本上都是海路到达高丽王城开城。
南航线从明州去高丽基本选择在四、五、六月份启程,目的是为利用在印度高压影响下形成的西南信风,再加上日本暖流向北流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顺风顺水的航行条件,可以保障行船的安全性和速度。从高丽往明州航行基本选择在九、十、十一月份,这个时候可以很好地利用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下形成的北风加快行船速度。
3 结语
宋代航运技术发达,内河航运网络系统也比较完善,内地货物可以通过运河直接运输到沿海各个港口,除了登州、明州两条主要通往高丽的航线,宋代时还有密州—高丽、泉州—高丽等多条航线,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参考文献
[1](宋)朱彧.萍洲可谈·卷2[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華书局,1985.
[2](宋)吴自牧.梦梁录·卷12[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3](宋)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四至三十九[M]//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第四册,故宫博物院1932年影印本.
[5](元)脱脱.宋史·高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清)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神宗熙宁二年九月壬午记事[M].顾吉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
[7]王文楚.古代交通地理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张锦鹏.南宋交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 林士民.宁波造船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0]卢启铉.高丽外交史[M].紫荆,金荣国,译.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大学出版社,2002.
[11]全海宗.中韩关系史论集[M].金善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2]王文楚.两宋和高丽海上航路初探[J].文史,1981(12).
[13]魏志江,魏珊.论宋丽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交流[J].东疆学刊,2017(1).
[14]金渭显.丽宋关系及其航路考[C].关东大学论文集,19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