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邹 杰
在“70后”眼中,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童年时代,最好玩的游戏莫过于“打水漂”。
这种游戏,被誉为“70年代最优美的弧线”。扁平的石头,在孩子们手中匀速抛出,擦着水面凌厉滑翔、起落。静静的水面上,随即荡起阵阵波澜。
1970年代,像极了属于这个年代的游戏。看似平静的岁月,终于在后期被打破,迎来了萌动的春意。
坚冰在1976年开始融化。10月23日,遵义凤凰山广场彩旗飘扬,欢声雷动,10万遵义市民激情满怀,庆祝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
群众的热情迅速被点燃并向全地区扩散。连续几天,黔北各地纷纷集会、游行,鸣放鞭炮,敲锣打鼓,尽情释放压抑已久的欣喜之情。参加人数超过500万人次。
四周的空气活了起来,大家心底多了份自然而然的冲动。
一个个背负着沉重历史包袱,又始终顽强生长的生命,偶然间,发自内心深处的渴望,竟然被一次活动搅动得如此兴奋,如此不安。
粉碎“四人帮”,标志文革十年的结束,也标志拨乱反正的开始。
到了1979年元旦,遵义老城,寒风中带着丝丝暖意。
就在这天,眼尖的遵义市民发现:“遵义地区革命委员会”这块挂了12年的牌子悄然取下,取而代之的是“遵义地区行政公署”这个久违了的称谓。
以此为起点,遵义的改革开放正式揭开大幕。
此时,距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刚好9天。
就在这天,打开收音机,播放的不再是《大海航行靠舵手》这样的歌曲,而是一条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邓小平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到1978年底,遵义地区1146名“右派分子”全部摘帽;遵义农户饲养家禽超过3只不再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遵义丝织厂、电机厂等企业开始实行“计件工资”;遵义三线建设停止,赤天化建成投产……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封闭而贫穷的遵义,似乎也在悄悄推开一扇眺望外界、变革求新的大门。
8个月后的遵义老城,已经进入盛夏。建军节这天,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新长征火炬接力”活动的庞大队伍经过遵义会议会址,数万市民追逐观看,喜不自禁,万人空巷。
这个年代,最重要的事,是“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全的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和人民的动荡生活结束了,新的生活重新开始了。
土地苏醒,万物生长。小城遵义陈旧而喧闹,市中心丁字口人潮涌动。不经意间,街头几个穿着喇叭裤,扎着花格衬衫的年轻人招摇走过——渴望冲破束缚的城市青年,用奇装异服彰显个性。
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有这样的一个镜头,警察追捕一群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并下令用剪刀把他们的喇叭裤全部剪破。
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1970年代,“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是“洋气”必不可少的砝码。
那个年代,浪漫的恋爱和隐秘的偷愉也是有的,女孩子坐在男友的自行车后座上,羞羞答答穿过街坊邻居的视线。
个性彰显,是青春的动员,是集体的狂欢,是灵魂的舞蹈,是久违的欢乐与放飞。
那个年代,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关键词,还有看电影、恢复高考、包产到户……
1977年,遵义知青何人可一边干农活,一边当电影放映员。那时的农村,看电影可是一件大事。为了看一场与样板戏不同的电影,许多人不得不翻山越岭,赶上好几十里山路。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图为高考学生考前表决心
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的红手印,图为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大包干”合同书(潘义军/摄)
夕阳西下,幕布已经搭好,大家争着将板凳靠到最佳位置。放映员在调焦的时候、或者换片子的时候,一些人将手对着投射灯,然后照射到幕上,很得意。讲究一点的,将手指变化成各种造型,有点像皮影戏。
观众很多,几乎将银幕四面围住。碰到放映员从其他地方放完影片后再来连放,那更是大家盼望得直伸脖子的福利。
在大队或公社的院坝里,看完电影意犹未尽的孩子们依然在不知疲倦地奔跑,夜色在他们身后沉沉而落,一群飞鸟从阴影尽处掠起,喧闹声惊醒了椅子上的老爷爷……
因为高考,电影放映员何人可的命运得以改变。
这是世界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也是中国恢复高考以来,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570万考生走进考场。
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应考队伍,偌大的中国,竟然无力提供足够的试卷纸张。
问题最终反映到邓小平那里,他当机立断,决定将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计划暂时搁置,调配纸张,先行印刷考生试卷。
历史因此出现极富喜剧色彩的一幕。
何人可清楚地记得,那年高考的作文题是《在沸腾的日子里》。
何人可是幸运的。在这个“沸腾的日子里”,他被湖南大学录取,后来成为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与何人可同批次的“天之骄子”,还有考上兰州大学、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遵义人涂永强等。
有志青年考上了大学,更多的人则留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缴够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因为包产到户,遵义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此时,《在希望的田野上》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
巨大的国家艰难转身,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那以后,“幸福的花儿竞相开放,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轻轻挥一挥手,告别过去,人们迎来了充满渴望和生机的19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