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艳芳 袁艺文
517300河源市龙川县人民医院,广东 河源
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疾病之一,临床中大多选择药物进行保守治疗,使用普遍的则为抑酸药物,虽然H2受体阻滞剂能够控制胃酸分泌,但是长久使用却会带来负面影响,目前临床中已经渐渐地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1]。奥美拉唑是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是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收治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 例进行研究,旨在分析泮托拉唑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2015年8月-2017年9月收治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90 例,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各45 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21~75岁,平均(44.9±6.5)岁;病程1~4年,平均(2.4±1.2)年;出血量186~825 mL,平均(452.6±22.9)mL。观察组男26 例,女19 例;年龄21~76 岁,平均(45.2±6.8)岁;病程1~6年,平均(2.9±1.5)年;出血量189~829 mL,平均(458.2±23.6)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所选择研究对象均接受水电解质平衡、常规补液等常规治疗。①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将奥美拉唑80 mg加入到250 mL 葡萄糖注射液(5%)中进行稀释,行静脉滴注,1 次/d,注射时间30~60 min。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行泮托拉唑治疗,将泮托拉唑80 mg加入到250 mL葡萄糖注射液(5%)中进行稀释,行静脉滴注,1 次/d,注射时间30~60 min。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5 d。
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呕血、黑便等症状均消失,各项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以及生命体征指标有所改善。③无效:上述指标均未改善。不良反应选择口干、呕吐、头痛3 项指标进行评判。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是在屈氏韧带上方的消化道发生,患者临床大多伴有呕血以及黑便等症状,属于急症,因为伴有血容量减少,所以容易引发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是由于消化性溃疡导致,认为与患者自身胃酸分泌功能以及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之间存在关系[2]。在治疗的时候以止血为原则(关键),抑制胃酸分泌,从而确保胃内环境是无酸或者少酸的,减弱消化酶活性,达到止血目的。就胃内生理环境而言,酸性胃液会加快凝血块消化速度,因此治疗时可以使用抑酸药物调整胃内的pH值,降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确保凝血块不会被加速消化,从而止血。
在提高胃内pH值的时候,若仅仅能使用H2受体阻断剂效果并不理想,因为H2受体阻断剂主要是对夜间的基础胃酸进行控制[3]。而质子泵抑制剂在抑酸时效果理想,作用持久,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奥美拉唑属于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在酸性环境中能够浓集,加之具有特异性,可对分泌性微管等产生作用,转化为亚磺酰胺活性形式,在二硫键的作用下能够与质子泵疏基进行结合,达到抑制H+-K+-ATP 酶活性目的,确保H+不会被转运到胃中。患者服用之后会由小肠吸收,而且在1 h之内便会产生效果,胃酸分泌量减少便会增加胃内pH值,缓解疼痛与灼热感。泮托拉唑属于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具有选择性以及特异性,可对胃黏膜壁细胞选择发生作用,抑制H+-K+-ATP 酶活性,并与其上面的巯基进行结合,渐渐地使丧失分泌酸功能,达到抑制胃酸分泌目的,患者服用之后约为3.35 h 血浆浓度便会到达顶峰,而且生物利用度较高[4]。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奥美拉唑与泮托拉唑均有一定效果,但是泮托拉唑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更佳。
综上所述,给予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泮托拉唑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医疗价值可观,应当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