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 艺
许麟庐(1916.10——2011.8),又名德麟,山东烟台蓬莱人。我国著名国画家、书法家、书画鉴赏家,早年曾师从著名画家齐白石,是齐白石老人的嫡传弟子。许麟庐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60 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形成了独特的大家风采。他师从齐白石先生,牢记恩师“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的教海,又博学明代徐渭,清代石涛、赵之谦、吴昌硕、朱聋,以及“扬州八家”的神韵技法,广学兼纳,巧妙地“破门而入,破门而出”。其作品构图夸张而准确,运笔激烈而隽永,题跋挥洒而文采飞扬,形成“气势雄浑潇洒,构图简约精当,用彩鲜亮雅韵,兼蓄严谨激扬”的独特风采。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在国内外不少博物馆、美术馆、纪念堂馆、饭店宾馆等均有收藏,不少报刊、电视台有专版、专题介绍,国外许多博物馆和收藏家也视之为珍品。
许麟庐先生“生于蓬莱、长于津沽、游于京华”。为家乡捐赠作品并筹建艺术馆是许老先生多年来的夙愿,许麟庐先生仙逝后,由其四子许化迟先生于2012年8月和2015年8月前后共三次向烟台市博物馆无偿捐赠了许麟庐先生的书画作品一百余幅,并在烟台市博物馆内筹建了许麟庐艺术馆,专门展示许麟庐先生的书画作品及文房用具等实物,使烟台市博物馆成为许麟庐书画艺术重要的研究基地。接受捐赠的书画作品中既有难得一见的许麟庐的书法作品,又有他生平擅长绘画的花果鸟兽的花鸟题材作品,还有部分山水和民间玩具类的题材作品。其作品的创作年代大致从20 世纪50年代延续至2011年,较完整地反映了许麟庐先生几十年艺术生涯的发展轨迹和累累硕果。
许麟庐属于大器晚成的画家,绘画起步较晚,29 岁才遇见恩师齐白石,潜心研习绘画。多年随师学艺的经历及画友们给予的提点,都使许麟庐的画艺不断地发展变化。从烟台市博物馆接受捐赠的绘画作品看,许麟庐的绘画风格大致可以可以分为:早期(1945—1976)、中期(1977—2001)、晚期(2002—2011)三个时期,其每一个时期的变化都是许麟庐艺术的升华。
许麟庐早年师从齐白石大师,又博学明代徐渭,清代石涛、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等人的神韵技法,广学兼纳,巧妙地“破门而入,破门而出”。接受捐赠的绘画作品中有少量的早期作品,如《葫芦图》(图一)中葫芦的造型生动传神,藤蔓线条缠绵、运用书法的笔法写出,叶子用墨饱和温润且纯厚,带有明显的齐白石绘画风格。在许麟庐的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中,可以清楚地发现齐白石的影子,但是又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这就是“似与不似”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因为齐白石的一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是许麟庐艺术之路的座右铭,许麟庐谨遵齐老的教导,在将老师画法学习成熟之后,不断地汲取艺术界各种有利于画面提高的方法与技巧,融会贯通,巧妙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画面当中。
又如,《石头八哥图》(图二)中巨石危立,一只八哥站在石头尖上,显得摇摇欲坠,兰草的形态也随着这种不安定的气氛摇摆,八哥的造型采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整个画面构图疏朗空灵,这些都是八大山人作画的典型手法。巅疯古怪的八大很难与性格开朗的许麟庐联系起来,因为二人的背景不同遭遇不同,性格更是大相径庭。八大山人的画面中可以读出控诉、悔恨、同情的文字,而天生乐观的许麟庐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他将八大山人的绘画元素汇集成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这让很多人匪夷所思。
许麟庐先生从60 岁以后不断创造着艺术奇迹,自身寻求突破,找到一条与齐白石先生不同画风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一直延续至他80 岁左右,是许麟庐绘画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其作品笔力遒劲奔放,酣畅淋漓,神形兼备。无论大幅小品、花鸟鱼虫,貌似随意挥就,却又不失法度,处处见浓淡兼施之精,干湿互济之妙,疏密穿插之巧,令人赞叹。接受捐赠的绘画作品中有大量的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不乏精品之作。如,《煮茶图》(图三)是一幅最能体现许麟庐先生这一时期风格的作品之一,是他的代表作。画面展现的是农家厨房的一角,生活气息浓郁。画面下方的芋头用笔干净利落,墨色较干且厚重;画面上方的火炉墨色温润且淡,火炉上方的茶壶用笔干涩劲爽,两处形成了干湿浓淡的强烈对比;画面中间的扇子线条简洁明快,将上下两个孤立且对比强烈的两个主体巧妙地衔接起来,使整个画面构图富有艺术创造性。此幅作品是这一时期艺术风格的一个集中体现,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
许麟庐先生80 岁之后在不断摸索研究下,原本“奔放”的画面逐渐变得“含蓄”起来,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一时期的画风朝着童心、童趣的方向发展,给人以返璞归真的感觉。接受捐赠的绘画作品中也有大量的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芙蓉菊雀图》(图四)为许麟庐先生91 岁高龄时创作的,具有他晚年典型的风格。画面下部的菊花娇艳欲滴,叶子翠色欲流,用笔稚拙,颜色搭配显得天真浪漫、充满稚趣;上部的芙蓉花颜色淡雅,叶子墨色柔和,用笔饱满含蓄,与下部的菊花形成了浓烈的色彩对比而又和谐统一;画面左下方的两只麻雀活跃了气氛,使画面生机盎然。
许麟庐画面中的书画结合,不仅体现在画面的题跋中,更多体现在画面的笔法上以及题跋与画面整体的结合中。他的画中,经常出现大量的题跋,在分析时不能单一的将其视为点缀、落款来理解,这种大面积的书法题跋,是画面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既体现了许麟庐绘画中对于书法的重视,又展现了书法与绘画融于一体的美感,意境高远。
许麟庐的书法作品很少,主要以书信和自述为主。在捐赠的书法作品中有一幅他晚年88 岁的书法作品(图五),实属难得。其文曰:“一笑山坡访梅早,何人剪冰作花开,奇香不逐枝头老,清气都归笔底来。”此文出自汪士慎画梅时所提的诗,其行笔潇洒,气韵生动,笔法松灵而章法严谨。欣赏他的书法作品,如同观赏他的画作一样,每一笔的舞动都让人感受到他的笔墨情趣,所谓“观先生书,犹如品先生画也”。这也是许麟庐在书法创作中一直追求的。也许在书法家的眼中许麟庐的书法不尽如人意,章法、结构都不够规范,但是在笔情墨趣上许麟庐重在体现画面效果,所以我们不应以书法家的眼光来苛责其书法上的成就。
许麟庐属于大器晚成的画家,研习书画虽然起步较晚,但他一生对于书画很是痴迷,无论环境的好坏,他都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每一个时期的变化都是许麟庐艺术的升华阶段,正所谓“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末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1]当代著名书画、史论家黄苗子先生曾给予其高度的评价:“许麟庐孜孜屹屹于绘画创作,形成了他在当代画坛中的一枝独秀。他深得白石以形写神的窍妙,借物象以表达笔墨,用笔墨表达内在的感受和情趣……他是以激情作画,写出个性、写出风格……成为白石老人卓有成效的门生弟子。”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许麟庐书画艺术成就深刻总结并赞扬到:“先生从事笔墨丹青七十载,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独具风格,成就斐然。先生晚年佳作,参悟于人生与艺术之真谛,读来如沐春风,如饮甘泉。”
[1]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孙过庭《书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 版,2007年12月第8 次印刷,第129页。